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31-40章)

  

卅一、十方众生

  

  

悲于苦者,

  偏愍念常没众生。

  

「十方众生」乃弥陀救度的对象,魏译三愿同言十方众生,而言同意别。

  

第十八愿之「十方众生」,总称栖息于十方世界无数生类之十方众生,亦即总括人类、天众、禽兽、虫鱼等。故汉吴两译言「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可知六道众生皆包含在内,不但人天,亦摄恶趣。

  

善导大师「第十八愿取意文」云:「一切善恶凡夫」,又云「五乘齐入」,可知九界众生,上至等觉、下至阿鼻,亦皆包含在内。

  

又云:「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可知「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之义,而以「苦机为急」,故宋译言「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弥陀悲愿超世,普救十方一切众生,故十九、二十两愿亦皆有「十方众生」之誓;然究其立愿精神,十九愿仅限于堪能修诸功德而至心发愿欲生之人,故汉吴两译言「有作菩萨道者」;二十愿亦限于堪能植诸德本而至心回向欲生之人,故汉吴两译言「他方佛国人民」。然十方众生中堪能修诸功德、植诸德本者稀,故被漏之众生甚多;而第十八愿所誓之十方众生,不问智愚善恶,不论修行堪否,弥陀一概平等救度,无一众生被漏,故第十八愿之十方众生,其意甚广,无一被漏故;而十九、二十所言「十方众生」,其意甚狭,而漏甚多故。

  

「至心信乐欲生」六字,可从就机、就法两方面来解释。

  

就机:至心:至者极,极于心底,显示信乐之真实相。信乐者:于佛之救度无疑心。欲生者:愿生彼国之决定心。故至心信乐欲生,以信乐为主。至心显示信乐之真实,而欲生是信乐之别义。

  

就法:至心是弥陀救度众生之真实心,信乐是弥陀能够容易救度众生之信心,欲生我国是弥陀之回向心,对众生呼唤欲生我国之敕命,而回向大功德于众生之心。

  

以上是就教理上的解释,然而一切愿生者非必知此繁琐的宗学不可,但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自然具足这些道理。是故天亲菩萨自督而言「我一心归命」。鸲鹆、鹦鹉等飞禽,但随人音声,依样画葫芦地称念,亦得殊胜庄严的往生。非此飞禽的功德、工夫,乃弥陀誓愿之力的自然运作。所谓「誓愿之力」,即善导大师所言「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佛之不可思议,正在于此。

  

至于第十九之「至心」,是自力的真实心,其所至心的对象,不是直接向于佛,乃向于自己之修诸功德,将此回向于佛。此与第十八愿之至心相比,不啻天渊之别。

  

愿生极乐,于弥陀之救度不疑,不论如何,临终皆百分之百往生。

  

愿生极乐,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临终自有弥陀守护摄取,亦百分之百往生。

  

平生无信愿,亦不称念,若临终称念,亦必往生;以临终之人,前阴将谢,后阴将生,必见弥陀显现,亦见自身放光。

  

又,临终昏迷,或舌根已硬,其心依然灵明不昧,若在旁边开导、念佛,令其接受心念,亦必百分之百往生。

  

易行之至,殊胜之极,即是净土法门也。

  

二○○○年七月六日

  

  卅二、念佛者与禅者

  

  

念佛者之生活岂不是悠游自在的念佛生活吗?

  如此则与禅者相去多少?

  故念佛之生活与开悟禅者之浮云流水

  之自在生活相同。

  

来函所谓《念佛金言录》某段内容似有「禅净双修」的倾向,诚然如此;然而应说「与禅相通」。此乃一般莲友有所不知、领解不到之处。

  

彻底而言,深凭佛愿之念佛,可谓与禅「异辙同归」。禅宗所言「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永嘉禅师证道歌),此是禅者开悟之境界,而念佛人虽愚劣无此境界,然而心境相似。善导和尚所言之「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不顾自身之善恶贤愚、烦恼妄念,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而念佛故也。既「必得往生」,岂非如同昙鸾祖师所言「十念业成」、「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吗?既如是,则念佛者之生活岂不是悠游自在的念佛生活吗?如此则与禅者相去多少?故念佛者之生活与开悟禅者之浮云流水之自在生活相同。虽如此言,当今真正开悟者有谁?此是自力难行道;而念佛往生是他力易行道,任谁都能,故其自在与禅同。能知此理,即是真知弥陀救度。不过,虽不知弥陀救度,然而既愿往生而专念弥陀名号,则尚有何不足?既无不足,岂不快哉!

  

二○○○年十月二十七日

  

  卅三、不可喜好玄妙

  

  

净土法门极其平常,

  不可喜好玄妙,或寻奇觅巧。

  

净土法门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此外别无其他道理。若有人来妨碍说「称念不能往生」,便是弥陀之敌,祖师之仇;不可亲,不可近。

  

净土法门不可讲得很杂、很深、很玄、很妙,要讲得连老太公、老太婆也能听得懂、做得到。否则不要讲,以免上违佛意,下误众生。

  

应重视《念佛金言录》与《念佛感应录》之序文。

  

净土法门极其平常,不可喜好玄妙,或寻奇觅巧。

  

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卅四、虽可回向

  

  

「一向专称」是弥陀本愿、释尊本怀;

  是佛教结论、佛法精华。

  

往生弥陀净土始终以「称念弥陀名号」为正定业,此外皆是杂修杂行。善导大师谓之「随缘杂善」,若不回向「恐难生」。当然他愿生净土,即是有将此「杂善」回向愿生之意;然非正定业,非弥陀本愿,故善导大师说:「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虽可回向」然而「心常间断」,与弥陀疏远,不亲不近。又,不称弥陀名号,不蒙弥陀光照、诸佛护持;亦不名为芬陀利华,其往生在化土,不在报土。此理可阅读《选择集》第二章及《感应录》序文。

  

善导大师对释尊一代教法的总结论是:「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故「一向专称」是弥陀本愿、释尊本怀;是佛法精华、是佛教结论。

  

二○○○年十二月七日

  

  卅五、解答五问

  

  

凡夫之心,犹如猿猴,无静定时;

  然此理之信,如如不动,

  所谓「流急月不去,心乱佛常住」。

  

一、念佛往生愿言:「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一声之念佛」,故凡愿生彼国,而一生专念之人,必得往生。

  

以前念很多,后来没念,忽然死亡,则往生不定。由后来没念,恐愿生心已变,未契佛愿。若其直至临终,犹有愿生心,则十念一念必生。

  

信受弥陀救度之人,其信必彻至临终不变,而信行一体,故信受弥陀救度之人,必能愿生彼国、一向专念,直至临终不变。

  

二、生病口不能念佛,心尚能忆佛,且愿生心不变,故不妨往生。何况愿生之人,临命终时,佛与圣众,不请自来,「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若信知此理,则病痛、昏迷,心无不安;若有不安,可见其尚未信知此理,则宜习闻此理,以启其信,而安其心。

  

凡夫之心,犹如猿猴,无静定时;然此理之信,如如不动,所谓「流急月不去,心乱佛常住」。若会动摇,则仍未闻信此理。

  

三、五堂功课及其职务之外,专念弥陀便可,此即「乃至十念」之意;以「十方众生」,僧俗男女、士农工商,各守岗位,各司其职,或能多念,或能少念,但随各人根机念佛便可。

  

四、若自行之外,尚欲化他,则可量力研读有关经论。否则,层出不穷之书,于己何涉?往生之后,三明六通,百千法门,不求自证。现在纵能背诵千言万语,临终一句难凭,唯佛是赖。

  

五、但以净土法门为临终或中阴身开示便足。《度亡经》属密法,吾人学净不学密,故依净不依密。

  

因寺规须作诸余功课,但不依之作为回向往生业,则毫无妨碍。其余时间则专称佛名,以往生定业,在于「乃至十念」之专称故,不藉诸行之回向。

  

  

  卅六、净土之信

  

  

无知之人,执一念之信心,舍一生之称名,

  则信既非信,行亦无行,全非净土法门。

  

《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31-40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