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41-50章)

  

四十一、不可向內找信心

  

  

不可向內心尋找信心,凡夫之心皆妄不真;

  應不顧內心之妄想煩惱,直承外在之彌陀救度。

  

一、彌陀救度是修行人最後之希望與安慰,舍此法門無往生之道,無解脫之光。經言: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不可向內心尋找信心,凡夫之心皆妄不真。應不顧內心之妄想煩惱,直承外在之彌陀救度。但靜心思惟外在之佛力救度,「衣裏明珠」之信心自現。

  

古德言:

  

久向妄心問信心,如撥斷弦責清音;

  何知微妙梵音響,嘹亮覺物遠且深。

  

又言:

  

流急月不去,心亂佛常住。

  

二、夢見女人及畜牲,乃叁毒習氣故;靜坐狗現,乃宿世業障故;應常念佛,能淡習氣,能除業障。出家之人,無俗事纏身,應日念萬聲以上。善導大師言:「彌陀名號相續念」,「念念不舍」,「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謗法闡提行十惡,回心念佛罪皆除」。

  

叁、心不生歡喜之衆生是阿彌陀佛救度的正機。衆生煩惱深,業障重,何能常生歡喜;有時歡喜,也是遇緣則現,緣散則失;但思彌陀救度,則喜在其中。

  

四、善導大師設問答言: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

  

答曰:若論衆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故淨土法門即是:「十方衆生,願生極樂,一向稱名」,則「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故。無論如何,吾等皆是十方衆生之一。

  

五、道不同不相爲謀,應與個性相投之同參共住。若只一人,恐生懈怠,甚或還俗。

  

二○○一年十月六日

  

【附來函】

  

從未提筆,實在慚愧。雖已出家幾年,卻一無所獲,反感壓力很大,煩惱熾盛,罪深障重;自感自己造業太深,實感「慚愧」二字自己也不配說。

  

雖然有緣今生能得入「淨土門」,聞「本願念佛」,全靠彌陀慈父慈悲,法師您的攝取,善知識幫助;但是自己卻是愚癡之人,「聞當沒聞,聽當沒聽」,因爲自己感受不到佛攝受,內心生不起自然歡喜心,得不到佛給「一個信心」。實不相瞞,我師兄、師叔,罵我下愚、混球、不開智慧,還說在五臺山文殊師利菩薩道場不開智慧,上哪去開?我說去極樂世界,師兄說我去不了。自己也恨自己,晚上作夢,有時夢見女人,有時夢見畜牲,有時靜坐,心感狗往近前跑,我自己也不知如何是好。還望法師慈悲予我,在百忙之中希求解答一二,出家人感恩不盡。以上是一個問題。

  

下面還有幾個問題,出家人真心請教您。

  

第一、自己雖念佛,但感心不安,有時心裏很悶,有時以上境界還出現,這是怎麼一回事?怎樣才能安心?

  

第二、法師慈悲,您寄來的書,我也看了幾本,但爲什麼感受不到佛攝受?內心生不起歡喜心。內心是不是生不起歡喜心,佛就沒攝受,就沒安心,就不能往生報土?

  

第叁、我想一生以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念佛爲主,不管心中生不生歡喜,心中怎樣,這樣是否也能往生?報土?

  

第四、從前剛開始我接觸《極樂家園》報刊,見二○○○年九月十五日第叁期,第二版〈淨宗答疑〉善導大師開示「二種深信」曾經生起歡喜心,後感心悶業障,疑慮能不能往生。以前當時的歡喜心,是否就算信心,佛攝受了?後來又有疑慮,這樣算不算得到信心?想我這樣的人佛還能要我嗎?我可能是往生無份吧?不然爲什麼感受不到歡喜?

  

第五、我想以後不在寺院住了,是非太多,不如到偏遠山區勸人念佛,不知行不行?自己不在乎吃穿,只在乎願心能安。

  

盼求法師慈悲攝受,解除出家人心中一切苦惱,自己別白來世上。祈盼法師指點迷津,還望法師慈悲、再慈悲,給予解答。

  

  四十二、淨宗標准

  

  

凡事真心,凡事感恩,

  凡事不打妄語,凡事爲對方設想,

  凡事肯吃虧不計較,凡事質直而柔軟。

  有事無事,隨閑隨忙,一句彌陀,不離心口

  

敬閱大作,巧妙引用經言祖語,一氣呵成,如水暢流;旁述自義,深順佛心,令人贊歎。若能如是,歡喜信受,如說奉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則如印光大師所言:「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淨度之名,可謂實至名歸。

  

淨宗教理,以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爲准,是究竟實義,直截穩當。後人所述,若有不同,宜斟酌取舍。

  

人生歸宿是極樂,方向在西方;雖在西方,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處事爲人則是「學佛大悲心」,有善惡因果報應觀念。心不妄念,口不妄言,身不妄行;存善心,說善話,行善事;心存忠孝,行有節義。凡事真心,凡事感恩,凡事不打妄語,凡事爲對方設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凡事質直而柔軟。行公義,好憐愍,存謙卑心,常與真理同行。有事無事,隨閑隨忙,一句彌陀,不離心口。

  

令慈喜打麻將,此乃習氣。道念若重,俗念即輕,宜啓其欣厭之情。莫在石火光中,爭長競短;蝸牛角上,較雌論雄。可告其每日念佛萬句以上,則光陰無虛度。

  

寄去皈依證。全家既已皈依,是佛門中人,淨土法眷,甚爲稀有,深表恭喜;願今後依教奉行。若于法義,欲更深入,可取近就教于淨宗法師。

  

二○○一年十一月九日

  

  四十叁、回歸祖師

  

  

衆生皆因業障故,

  初信而又疑,疑後方能深信。

  

來函敬悉,衆生皆因業障故,初信而又疑,疑後方能深信。《小經》言:「爲諸五濁惡世衆生,說此難信之法。」蓋因五濁惡世衆生,皆有見濁故,欲其一信到底,總須破其見濁中對彌陀願力之疑。

  

令堂及家屬能念佛願生極樂,甚喜。真願往生,又信念佛必能往生,而一向念佛者,已是極樂聖衆,已非輪回凡夫,可慶可賀。

  

在家人先宜敦倫盡份,閑邪存誠,吃素念佛,叁業端正,而又教理通達,則可爲一方之導。

  

法然上人思想,全依善導大師,甚爲契理契機。至于親鸾,若對其思想領解不正確,則易走偏峰,甚而反成墮落,所謂逐觀念之信,而失實際之行,「逐信失行」之言甚是;故淨土法門必須回歸祖師(善導大師)。

  

淨土法門之早晚課極爲簡單,皆以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爲原則,若欲誦經,則加入《阿彌陀經》一卷便可。雖拜佛亦是專拜阿彌陀佛,不念不拜其他。拜下時念「南無阿彌陀佛」五句,起來時亦念五句,一拜共念十句,默念出聲皆可,拜多拜少亦皆如此(念幾句亦可隨人之機宜而定),符正定業之旨。

  

二○○一年十二月廿九日

  

  四十四、彌陀正客

  

  

念佛時妄想紛飛乃自然之事,

  有妄想才是凡夫,才是彌陀正客;

  若無妄想,則非彌陀對象。

  

來函詳悉。給○○之文,中肯切要。想下筆時,必甚悲歎,令人同情,同感無奈;只有更加仰憑彌陀,以待時局澄明。

  

凡大事之創新或改革,切忌躁急,或盼速效,此必遭反撲,阻礙進程。總宜審時度勢,一方面暫時順應舊習,一方面從順應中漸次轉化。若當下欲求全盤徹底改變,難免有反對之人;尤其若激烈否定對方,或糾舉對方,則對方也會對我鳴鼓而攻之。故宜懷柔平穩,循序漸進,以期化敵爲友。

  

念佛時妄想紛飛乃自然之事,有妄想才是凡夫,才是彌陀正客;若無妄想,則非彌陀對象。故應以有妄想而更深信機法一體;能作此想,則妄想即是慚愧、謙卑,與安慰、法喜之源。

  

又事多務雜容易令人心煩氣躁,使念佛不靜,應以盡分而隨緣的觀念看待一切。因緣和合的世間,緣起緣滅,不必過分看重。

  

道埸大衆,若能和睦相處,便能身安道隆。欲求解脫困境,只有系念彌陀,任佛安排。

  

聖道門的悟,是極智慧徹悟本性,見性成佛。

  

淨土門的悟,是還愚癡徹悟本願,往生成佛。…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41-50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