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字相同,意則不同。何況徹悟本願之人,是人中上上人,稀有人。雖愚癡卑賤,毫無聖道之悟,亦無所求,無所欠,且當之無愧。望能徹悟本願,安住彌陀。
南無阿彌陀佛!
二○○一年六月一日
四十五、念念稱名
歡喜與踴躍、慚愧與感恩、千言與萬語,
一切不留,皆轉化爲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六月十日、廿一日來函敬悉。
煉鐵成鋼,教法也要深耕火煉,才更契理契機,才能更臻圓熟。
體驗或感受是一機一緣,非普機普緣;體驗感受是一時一境,非恒久普遍。故善導大師言:「縱發清心,猶如畫水。」
又體驗感受之後,其體驗感受即置之,其心口唯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洪名。因爲凡夫皆妄,動念即乖,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真,是以古德言:「世間皆假,唯佛獨真。」
故本願文之「至心信樂」歸在何處?在于「乃至十念」之稱名念佛。
故《觀經》世尊親言:「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若不稱名,其人已墮地獄)。
龍樹菩薩言:「念我稱名」,又言:「執持稱名號」。
昙鸾大師言:「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道綽大師言:「十念相續,稱我名字。」
善導大師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學者學此,信者信此,行者行此。
歡喜與踴躍、慚愧與感恩、千言與萬語,一切不留,皆轉化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之念念稱名。
南無阿彌陀佛!
二○○一年七月四日
四十六、乃至一念
「一念回心」,
必定自然一生稱名不退,畢命爲期。
「一念喜愛」,
必定一生稱名,非感恩,非不感恩。
「但使」等者,但能使自己一生念佛不退,而不需隨緣雜善之回向之意也。如善導大師言: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爲期。
此「但使」之用語有幾處,如:
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但使回心決定向,臨終花蓋自來迎。—— 以上善導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慈愍
唐詩亦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一向專稱之人,不至于得「精神病」,若因宿業故,得「老人癡呆症」,亦必往生;因爲此乃官能上身業之症狀,非心理上意業之退轉。
往生淨土,「緣」很重要。《般舟贊》言:「若非知識教稱佛,如何得入彌陀國?」
不「一心願生」,恐不得往生,以其不一心願生故。
「衆生稱念,必得往生」等,乃就「願生」之上而言,故必得往生;除非禽獸(如鹦鹉)並無「不一心願生」,故得「彼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之自然往生。
凡言「一念、十念……」等者,皆是攝上攝下之言,非僅「一念、十念、一日、七日」之語。
「一念回心」,必定自然一生稱名不退,畢命爲期。
「一念喜愛」,必定一生稱名,非感恩,非不感恩。
「一念喜愛」或「乃至一念」,皆如大師所言「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之義。
「一念信心正因,一生稱名報恩」,此乃淨土真宗之思想,大師不作此解。宜依善導,方不生弊。
個人或少數人可不用法器;若多人共修,則引磬、木魚不可免,以動作一致,則莊嚴生敬故。
南無阿彌陀佛!
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四十七、唯照念佛
不爲余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般舟贊》
四月二十五日來函敬悉。
《淨土宗略要文》第十二章之標目言:「彌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此標目乃法然上人所立,此標目與《選擇集》第七章之標目:「彌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攝取念佛行者」之文大致相同。
法然上人乃勢至菩薩示現,當時被佛教界譽爲智慧第一,一生專一深入善導大師思想,于《觀經四帖疏》閱讀八遍;如此之人作此標目,應有其深義。
古來對此「照」與「攝」之異同有叁說:
一、照攝俱通諸行。
二、照通諸行,攝局念佛。
叁、照攝唯在念佛,普照本意,唯爲念佛故。
《般舟贊》雲:
不爲余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一一光明相續照,照覓念佛往生人。
《觀念法門》雲: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衆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
攝護不舍;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
若以此等之文來看,不攝取謂之不照,照、攝共限念佛。法然上人所言「不照」,據此祖傳之義。
由此亦可知《往生禮贊》所言:「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之「照」,亦是照攝念佛之照。
又,善導大師《觀經疏》亦言:「光攝有緣」、「光所及處,偏蒙攝益」、「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由以上等文可知:唯照念佛,不照余行。
蓋,佛號即是光明,光明即是佛號。是故,念佛即照,照即念佛,雖不知不求,自然有此之益,乃自然之理也;不念佛即不照,不照即是不念佛故,亦自然之理也。
凡標目皆爲顯示文中大意,此標目兼有廢立之義。
南無阿彌陀佛!
二○○二年五月十二日
【附來函】
師父慈鑒:南無阿彌陀佛!
今再拜閱「淨土宗略要文(原文)」,受益匪淺,但對其中第十二條「彌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的兩個「照」字,有些不解。因爲《觀無量壽經》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又《往生禮贊》雲:「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
師父:用「彌陀光明不攝余行者,唯攝念佛行者之文」,是否更好些?
以上請吾師賜教,並真誠請吾師恕愚劣不恭犯師之罪。
南無阿彌陀佛!
二○○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拜書
四十八、真佛弟子
蓋信佛必然學佛,學佛意在成佛,
而憶佛念佛,即與佛同在,
決定往生成佛,是真佛弟子。
你們于七月十五日發心皈依,宿緣成熟,足堪深慶。由于皈依證直到昨天才湊齊,所以遲至今日才寄去。凡此次皈依之人,應詳閱《書信集》中「念佛真皈依」之文,依教奉行。
皈依法號是「佛」字輩,蓋信佛必然學佛,學佛意在成佛,而憶佛念佛,即與佛同在,決定往生成佛,是真佛弟子。希望大家從今以後,思佛所思,言佛所言,行佛所行,念念不舍,常念佛名,深生尊重珍貴之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二○○二年八月二日
四十九、不論一切
淨宗行人,不可尋奇覓巧,喜好別異;
應該平凡、平常、平實、平淡,
一心念佛、安心念佛、息心念佛……
彌陀救度,主動平等無條件,…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41-50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