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論一切,超越一切;任何人只要願生極樂,專稱佛名(「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之意),零度亦救,一百度亦救。善導大師于「二河白道」形容彌陀之保證、彌陀之呼喚而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衆不畏墮于水火之難。」因此,凡是「專稱佛名願生」(一心正念直來)之人,則不應有水火濕燒之畏(不畏煩惱之意)。
彌陀救度,既無條件,則不可以心情之如何論彌陀之救與不救。心情乃是無常,遇緣則生,緣過則滅,緣生緣滅,本無實體;佛言「觀心無常」。尤其業障深重、煩惱熾盛之凡夫,易隨境轉,然而不管轉喜轉憂,皆無礙彌陀之悲救。因彌陀之救度,過去、現在、未來,皆猶如金剛,永恒不變。
淨宗行人,應具「機法二種深信」。
「信機」:即是信知自己從出生到老死,始終都是煩惱深重之凡夫,如是之人何能心花怒放?有,也是遇緣則現,緣過則滅。
又,世間善不能解脫,出世間善我們修不成,所以自身無有出離之緣。
「信法」:即是如此之人,若乘托彌陀願力(稱名願生即是乘),定得往生。
是故,應信任何人,凡是一向願生專念者,即已被救,心情之如何,一概不論也。如是信知,則雖遇緣煩惱,內心安然無畏。
又,既已信機,即知吾人皆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所造罪業無量無邊,負人債務不可勝數,應入叁途受其苦報,今雖幸得爲人,亦因果自然的時有惡緣逆境;然信機之人,處如是境遇,自會作還債想,而甘心順受,既不怨天尤人,亦不自苦自惱;且愈覺慚愧忏悔,而更柔軟謙卑;否則即非真正信機。
何況被彌陀救度之人,乃是天下第一幸運之人,第一幸福之人,是多善根、多福德之人,可說福慧雙俱;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久客,未生極樂已是極樂聖數;佛光攝護、聖衆影隨;何不滿足,而妄自菲薄,妄自苦惱乎!
如是思惟,則大安心、大滿足,孜孜念佛矣!
阿彌陀佛沒有任何條件,既無「心花怒放」的條件,也無「一百度」的關卡。十方衆生,各以其今生當下的根機被救。既然如此,我們何可執著自力,自我設限!
善導大師言:「衆生稱念,必得往生。」又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故,不以心情如何論往生,應以願生稱名論往生。
淨宗行人,不可尋奇覓巧,喜好別異。應該平凡、平常、平實、平淡,一心念佛、安心念佛、息心念佛、老實念佛、守愚念佛,輕松自在念佛、心無挂礙念佛、行住坐臥念佛、時處諸緣念佛、念念不舍念佛,歡喜則歡喜念佛,煩惱則煩惱念佛;總之,唯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彌陀身心遍法界,進入衆生心念中;
衆生常念彌陀佛,彌陀衆生一體融。
南無阿彌陀佛!
二○○二年十二月十日
【附來函】
師父,您是我等衆生的大善知識,是給我們帶來彌陀呼喚的導航人,雖未謀面,但對您敬仰已久;有幸拜讀您所編著的寶書,真是幾劫修得的佛緣。
南無阿彌陀佛,在未接觸善導大師思想之前,我的念佛老實說是用來壓煩惱的,很迷茫,錯用彌陀的慈悲,不知彌陀的心願。自從信受後,這六字洪名就從心裏往外冒,自然而然地流出南無阿彌陀佛……(節略)
師父,說心裏話,越來越覺得娑婆虛假,人生無常。在日常生活中,時不時的會遇到逆緣逆境,會碰到不順心、不如意、難以預料的事,就無明,就煩惱,也很痛苦,擺脫不下。我覺得我現在的心情離心花怒放、花開見佛的狀態還有一段距離;就好像一壺快要燒開的水,已達八十度到九十度之間,還差一把火的力量才到沸點一百度。望師父慈悲開示指點,給我添上這關鍵的一把火。盼望。
南無阿彌陀佛!
敬祝 與佛同在
二○○二年十月廿五日
五十、佳節思親
念佛人信同願同行同,
目標同目的同
身雖異地,此心相同;
猶如祖師雲:「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四海皆兄弟」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大家好,中秋節快樂。
仰蒙彌陀慈光加佑,慧淨在大陸所到之處,都受到蓮友們熱烈的歡迎,一切皆甚平安圓滿,請大家不要挂念。
慧淨雖在神州,而心系蓬島,遙念同修們,念佛相續否?和合無诤否?相忍爲教團否?
在這中秋前夕,很想立即飛越海峽,與大家共賞明月,歡享佛恩;然而行程未了,昨天下午離開東北之長春(吉林省省會),上午來到遼闊的中原,先在石家莊(河北省省會),與此地蓮友會面之後仍然繼續前往其他城鎮。好在念佛人,信同願同行同、目標同目的同,身雖異地,此心相同,在不同地方,行相同任務;猶如祖師雲:「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四海皆兄弟」,又如詩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月圓人團圓的光明之夜,大家必然格外地想念上師,也會由于不能與上師再度團圓而感到傷心難過。此情此景,慧淨頗能體會,想上師在淨土光中,必能感通大家的心情。上師的精神生命在教團,教團是上師以生命所建立,凡是懷念上師、感念上師,若能守護教團,鞏固念佛會,自行化他,唯以念佛,則此心此行既與上師相契,何時何地亦必與上師同在,即使中秋月夜,上師亦與大家同賞明月,共度良宵。
「此心唯乘彌陀願,願爲靜默往生人」,此句是上師最喜愛的法語之一,在此想與大家懷念上師,並敘述我對「靜默往生」的體悟。
「靜默往生人」就是所謂「老實念佛人」、「無诤念佛人」,「老實念佛、無诤念佛」即是不講理論、學問,不談閑言雜語、人我是非,不計稱譏毀譽、苦樂順逆,也不愛攀緣、不愛炫耀,既不突顯個人,亦不裝模作樣,只是安份守己,安于念佛,守愚念佛,有事無事,一句佛號常挂心口,做好自己本份的事,也默默協助他人。這樣的念佛人,往往預知時至,順利安然、自在莊嚴地往生極樂淨土。
最後要以大家皈依時,慧淨所引用的最後四句話與大家互勉:
相尊重不相輕視 相親近不相疏遠
相體諒不相批評 相幫助不相袖手
二○○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41-50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