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论一切,超越一切;任何人只要愿生极乐,专称佛名(「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之意),零度亦救,一百度亦救。善导大师于「二河白道」形容弥陀之保证、弥陀之呼唤而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因此,凡是「专称佛名愿生」(一心正念直来)之人,则不应有水火湿烧之畏(不畏烦恼之意)。
弥陀救度,既无条件,则不可以心情之如何论弥陀之救与不救。心情乃是无常,遇缘则生,缘过则灭,缘生缘灭,本无实体;佛言「观心无常」。尤其业障深重、烦恼炽盛之凡夫,易随境转,然而不管转喜转忧,皆无碍弥陀之悲救。因弥陀之救度,过去、现在、未来,皆犹如金刚,永恒不变。
净宗行人,应具「机法二种深信」。
「信机」:即是信知自己从出生到老死,始终都是烦恼深重之凡夫,如是之人何能心花怒放?有,也是遇缘则现,缘过则灭。
又,世间善不能解脱,出世间善我们修不成,所以自身无有出离之缘。
「信法」:即是如此之人,若乘托弥陀愿力(称名愿生即是乘),定得往生。
是故,应信任何人,凡是一向愿生专念者,即已被救,心情之如何,一概不论也。如是信知,则虽遇缘烦恼,内心安然无畏。
又,既已信机,即知吾人皆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所造罪业无量无边,负人债务不可胜数,应入三途受其苦报,今虽幸得为人,亦因果自然的时有恶缘逆境;然信机之人,处如是境遇,自会作还债想,而甘心顺受,既不怨天尤人,亦不自苦自恼;且愈觉惭愧忏悔,而更柔软谦卑;否则即非真正信机。
何况被弥陀救度之人,乃是天下第一幸运之人,第一幸福之人,是多善根、多福德之人,可说福慧双俱;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久客,未生极乐已是极乐圣数;佛光摄护、圣众影随;何不满足,而妄自菲薄,妄自苦恼乎!
如是思惟,则大安心、大满足,孜孜念佛矣!
阿弥陀佛没有任何条件,既无「心花怒放」的条件,也无「一百度」的关卡。十方众生,各以其今生当下的根机被救。既然如此,我们何可执着自力,自我设限!
善导大师言:「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又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故,不以心情如何论往生,应以愿生称名论往生。
净宗行人,不可寻奇觅巧,喜好别异。应该平凡、平常、平实、平淡,一心念佛、安心念佛、息心念佛、老实念佛、守愚念佛,轻松自在念佛、心无挂碍念佛、行住坐卧念佛、时处诸缘念佛、念念不舍念佛,欢喜则欢喜念佛,烦恼则烦恼念佛;总之,唯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弥陀身心遍法界,进入众生心念中;
众生常念弥陀佛,弥陀众生一体融。
南无阿弥陀佛!
二○○二年十二月十日
【附来函】
师父,您是我等众生的大善知识,是给我们带来弥陀呼唤的导航人,虽未谋面,但对您敬仰已久;有幸拜读您所编著的宝书,真是几劫修得的佛缘。
南无阿弥陀佛,在未接触善导大师思想之前,我的念佛老实说是用来压烦恼的,很迷茫,错用弥陀的慈悲,不知弥陀的心愿。自从信受后,这六字洪名就从心里往外冒,自然而然地流出南无阿弥陀佛……(节略)
师父,说心里话,越来越觉得娑婆虚假,人生无常。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的会遇到逆缘逆境,会碰到不顺心、不如意、难以预料的事,就无明,就烦恼,也很痛苦,摆脱不下。我觉得我现在的心情离心花怒放、花开见佛的状态还有一段距离;就好像一壶快要烧开的水,已达八十度到九十度之间,还差一把火的力量才到沸点一百度。望师父慈悲开示指点,给我添上这关键的一把火。盼望。
南无阿弥陀佛!
敬祝 与佛同在
二○○二年十月廿五日
五十、佳节思亲
念佛人信同愿同行同,
目标同目的同
身虽异地,此心相同;
犹如祖师云:「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大家好,中秋节快乐。
仰蒙弥陀慈光加佑,慧净在大陆所到之处,都受到莲友们热烈的欢迎,一切皆甚平安圆满,请大家不要挂念。
慧净虽在神州,而心系蓬岛,遥念同修们,念佛相续否?和合无诤否?相忍为教团否?
在这中秋前夕,很想立即飞越海峡,与大家共赏明月,欢享佛恩;然而行程未了,昨天下午离开东北之长春(吉林省省会),上午来到辽阔的中原,先在石家庄(河北省省会),与此地莲友会面之后仍然继续前往其他城镇。好在念佛人,信同愿同行同、目标同目的同,身虽异地,此心相同,在不同地方,行相同任务;犹如祖师云:「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又如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月圆人团圆的光明之夜,大家必然格外地想念上师,也会由于不能与上师再度团圆而感到伤心难过。此情此景,慧净颇能体会,想上师在净土光中,必能感通大家的心情。上师的精神生命在教团,教团是上师以生命所建立,凡是怀念上师、感念上师,若能守护教团,巩固念佛会,自行化他,唯以念佛,则此心此行既与上师相契,何时何地亦必与上师同在,即使中秋月夜,上师亦与大家同赏明月,共度良宵。
「此心唯乘弥陀愿,愿为静默往生人」,此句是上师最喜爱的法语之一,在此想与大家怀念上师,并叙述我对「静默往生」的体悟。
「静默往生人」就是所谓「老实念佛人」、「无诤念佛人」,「老实念佛、无诤念佛」即是不讲理论、学问,不谈闲言杂语、人我是非,不计称讥毁誉、苦乐顺逆,也不爱攀缘、不爱炫耀,既不突显个人,亦不装模作样,只是安份守己,安于念佛,守愚念佛,有事无事,一句佛号常挂心口,做好自己本份的事,也默默协助他人。这样的念佛人,往往预知时至,顺利安然、自在庄严地往生极乐净土。
最后要以大家皈依时,慧净所引用的最后四句话与大家互勉:
相尊重不相轻视 相亲近不相疏远
相体谅不相批评 相帮助不相袖手
二○○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41-50章)》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