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21-30章)▪P2

  ..續本文上一頁記性退化,四十八願的來龍去脈聽了幾次,但不久便忘。像這種根機,若將我的過程告訴她,並要她依我的步伐走過一次,我想她只有絕望地洗淚過日。

  

六、「解信、仰信、證信」之事:

  

慧淨孤陋寡聞,不知有此叁信。若僅「解信、仰信」,則略有所知,以淨土門而言,系出自《六要鈔》卷叁雲:

  

解信仰信,宜依根機;

  共歸佛智,往生無疑。

  

解信:與「仰信」相對之語,是以自己的知識理解佛陀及祖師的教理而生起的信心,亦即以智解所得的信心名「解信」。

  

仰信:與「解信」相對之語,對于佛陀及祖師之教語,不攙雜自己的知識見解,如實地仰受而信,名爲「仰信」。

  

以聖道門而言,唐朝一行禅師所撰《大日經疏》卷叁注解本經卷一〈具緣品〉之「大信解勤勇深信」之語而言:

  

「此“信解”者,梵音阿毗目底,謂明見是理,心無疑慮。如鑿井,已漸至于泥,雖未見水,知必在近,故名信解也。下文雲“深信”者,此信梵音舍羅馱,是依事依人之信也,聞長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嘗欺诳故,即谛受依行,亦名爲信;與上之信諸佛菩薩義同。梵音本是兩名,唐音無以甄別故,同名言信耳」。(大、叁九、六一四、中)

  

上文所言「信解」即是「解信」:是「明見是理,心無疑慮」之意。上文所言「深信」即是「仰信」:是「依人而信其言」之意。這是甄別「解信」與「仰信」所作的解釋。

  

此兩信之中,淨土門以「仰信」爲重,故勸導仰信。如善導大師之《觀經疏》「深心釋」雲:

  

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

  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

  

又于「二河白道喻」雲:

  

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

  

聖覺上人之《唯信鈔》雲:

  

言「信心」者:深信人言而無疑也。譬如有人,心地端正,極可深賴,爲我教導親眼所見之事而言:「其處有山,彼處有河。」深憑此事,信其言教之後,亦有人言:「此虛妄也,既無山,亦無河。」而我不動搖,由絕不虛妄之人所言之事故也;此後即雖百千人之言,亦不可用,深憑最初所聞之事,此謂之「信心」。今信釋迦所說,信彌陀誓願,無有二心,亦應如是。

  

以上是淨土門勸導「仰信」之例。

  

至于「證信」之語,經論釋中少用,有「證信序」之言,此亦名「發起序」,這是指經典最初所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衆…」等等文句,使衆生知所聞正確,顯示無誤以令人起信。

  

若是「正信」則經論釋中多用。

  

正信:與「邪信」相對之語,正信即是信正法之心,此信心不因遭逢諸異道而稍生疑念。如《維摩經》〈方便品〉言:「受諸異道,不毀正信。」《大乘起信論》雲:「起大乘之正信。」《安樂集》下卷記述昙鸾祖師之傳而言:「若未生正信者,勸令生信。」

  

于淨土門中之「正信」,乃指彌陀之本身,彌陀之本身是行者之信心,故言「他力信心」;亦即對彌陀誓願之悲救,如實地信受,謂之「正信」。此「正信」于《大經》之十八願謂之「信樂」,成就文謂之「信心」,故「信樂」、「信心」、「正信」,言異意同。此「信」之內容乃是名號,亦即彌陀之本身。名號與稱名同,故善導大師解釋本願之「叁信」謂之「稱我名號」,此之「稱我名號」與通途念佛不同,乃是不問行住坐臥之「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亦包含本願文「乃至十念」之意。可知信心、念佛,互爲表裏,故有「往生正信偈」、「彌陀經正信偈」及「正信念佛偈」、「念佛正信偈」等之文,若能「一向專稱」,信便在其中,所謂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是以大師釋爲「稱我名號」,倘若信而不稱名,便非「正信」。

  

衆生根性不同,有人應由解信而入,有人應由仰信而入,故言「宜依根機」;然而不論由解而信,由仰而信,根機雖有不同,既然「共歸佛智,往生無疑」,則古今相同,萬人齊一,無有差別之正信也。

  

法然上人、證空上人所言「平信」之意亦指正信也。

  

當然,若解信而不入仰信,即非正信。然既解而信,此信何信?當然是信受彌陀之救度,否則是解而未信,只是觀念,未成意志,不可言「信」。故此「解信」既是「共歸佛智,往生無疑」之信,其人已入正定聚,尚有何不足而生憾乎?

  

或謂「證信」乃指信心決定之體驗而言,若如是,則前之二信豈無決定、無體驗乎?體驗之標准爲何?又,非體驗不能往生欤?《大經》言「易往而無人」者,亦指此而言也。

  

又《六要鈔》卷二解釋「正信偈」之偈題雲:「問:正信偈者何義乎?答:正者對邪對旁對雜,信者對疑,今者對行,就所行法,舉能信名。」

  

這信那信,講太多了反成戲論,多歧亡羊,還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廿叁、彌陀是真理

  

  

我今胸中無片雲

  心滿意足往西方

  回顧彌陀之救度

  更喜愚癡之我身

  

照片收到,敬致謝忱。順便附記近作如左:

  

彌陀是真理、生命、道路。

  

彌陀是宇宙真理,彌陀是我的生命,彌陀是我的道路。

  

彌陀是宇宙真理:

  

《大經》言:「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

  

彌陀是我的生命:

  

《大經》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彌陀是我的道路:

  

善導大師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一、恩與信

  

衆生往生,本乎恩,由于信。

  彌陀救恩,猶如空氣,平等惠施,一切衆生;

  衆生信心,猶如呼吸,凡呼吸者,必蒙救度。

  

二、配不配

  

佛爲衆生,成就極樂,欲使衆生,平等往生。

  然而衆生,自慚形穢,不信自己,配得領受。

  凡疑彌陀,慈悲救度,不能獲得,往生功德。

  彌陀救度,真實不虛,主動平等,絕無條件。

  然而衆生,注視自己,過于視佛,常與佛背。

  配與不配,佛言爲准,佛說配受,即是配受。

  

彌陀的功德即是凡夫的功德;

  猶如父母遺産即是子女之物。

  因此,彌陀的功德,亦即彌陀的本身、彌陀的存在,

  即是凡夫往生的功德,凡夫往生的資糧;

  即是凡夫往生的信心,凡夫往生的保證;

  即是凡夫往生的正因,凡夫往生正定業;

  即是凡夫安心、喜樂、希望的泉源。

  

深信因果之凡夫,雖有心修行,而力不自由,

  因此寢食難安,苦惱不堪;

  忽遇彌陀救度,惠賜往生功德;

  不修而有大行,未死而得往生;

  悲喜交集,慶幸何極!

  不論智愚善惡,沒有一個人不是彌陀救度的對象。

  彌陀深願一切衆生皆往生;

  不願獨留一人在沈淪。

  

寒林敲骨之靈鬼,悲泣前生之惡業;

  深野供花之天人,慶謝多生之善根。

  

重新整理上次所譯如左:

  

我今胸中無片雲,心滿意足往西方;

  回顧彌陀之救度,更喜愚癡之我身。

  

我雖往生還會來,利益國人無窮盡;

  法船莫遲語吾兒,生處同坐一蓮花。

  

日月猶如螢火光,彌陀光明耀大千;

  明日誰亦無所懼,彌陀懷裏悠悠眠。

  

別矣!難脫輪回今已脫;

  喜哉!往生阿彌陀佛前。

  

  

  廿四、念佛真歸依(一)

  

  

凡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者,

  即是真皈依、大皈依、

  無上皈依。

  

世間虛假,唯佛是真;宗教雖多,唯佛是正。今有如此衆多善男子善女人舍假入真、去邪歸正,發心皈依叁寶;誠是諸佛贊歎,龍天歡喜。然而祖師言:「不可外現賢善,內懷虛假。」亦即必須真有皈依之心,方得皈依功德;故收到「皈依證」之後,亦應于佛前長跪合掌,自白叁皈,其詞如左:

  

我○○○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叁說叁拜)

  

我○○○盡形壽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叁結叁拜)

  

又,若淨宗法師前來,宜再次…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21-30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