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恭請法師傳授叁皈,並說明叁皈之義,令其明白,心中領納。
皈依對象是「叁寶」,故叁寶皆我之師,非僅某道場某法師而已。但,若學淨宗者,即應親近淨宗道場、師父、同行;余則可敬不可學。
皈依功德易得而易失,皈依佛,不皈依外道宗教,亦不隨喜贊歎,法、僧亦然;持此正知正見,則皈依功德永不消失。
皈依之終極目的在于成佛度生,而「念佛成佛是真宗」,念佛即是往生,往生即是成佛,成佛即能度生無礙。故凡皈依者,應常念佛,願生極樂,則往生、成佛、度生,盡在其中。至少早晚各念一串念珠之佛號。
又,凡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者,即是真皈依、大皈依、無上皈依,說明如左:
本宗以「專一」爲旨,亦即專稱、專禮、專供阿彌陀佛,故寄去阿彌陀佛像,背後有淨所寫的「略解」,請皈依者詳閱細思。
皈依者即是信佛學佛之人,其行事爲人:對佛有信心、敬心,對人有愛心、恕心,對己有愧心、良心。敦倫盡份,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仁民愛物,不殺生,少吃肉,素食更佳。此外淨宗法師所編「念佛人自律規範」,悉應遵守。
廿五、念佛真歸依(二)
南無是「皈依」之意,
「阿彌陀」叁字是涅槃常住不生不滅之「法」,
佛者覺,覺此法圓滿名「佛」。
以通途法門而言,皈依是入佛門的第一步,須由出家衆親授,先教言:「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叁說叁拜)次結雲:「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叁說叁拜)並爲其解說叁寶意義,使其領納在心。皈依之後不得再信仰其他外教、神明等,否則即失皈依之體。
若依淨土法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大皈依,南無是「皈依」之意,「阿彌陀」叁字是涅槃常住不生不滅之「法」,佛者覺,覺此法圓滿(滿覺)名「佛」,未圓滿(分覺)名「僧」,例表于下:
故皈依之後,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既保皈依之體,亦能往生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
廿六、感恩謙敬
佛法如鏡,對鏡見容,聞法知心。
背向法鏡,以爲自己賢善,因而高己慢人;
面向法鏡,便知其惡無底,深感無地自容。
南無阿彌陀佛,恭賀新禧,千喜萬福。
來信敬悉,信中洋溢著一股感恩、謙敬的德光,伸手可掬,可謂淨宗行者的楷模,令人歡喜,然而慧淨業障深重,福薄慧淺,不堪妄受贊歎。
場有余粟,則鳥呼其群而共啄;野有美草,則鹿呦其類而共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淨宗行人,佛力加持,信光煥發,自然會「隨緣開妙法,教衆得真情,聖道多辛苦,淨土一路平」。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努力將信心的種子遍撒,自然有念佛的花果收成。但持願心,盡其在我,則彌陀自有安排;得失成敗不系胸中。
佛法如鏡,對鏡見容,聞法知心。背向法鏡,以爲自己賢善,因而高己慢人;面向法鏡,便知其惡無底,深感無地自容。然而我心之惡雖無底,彌陀之力亦無邊;信機信法,機法一體,慚愧、歡喜、感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矣!罪惡有多深,功德便有多大。若如是知,安心開朗,油然而生。卑鄙無恥是我人實相,自己如此,別人何異?所謂「一即一切」。如知既同一丘之貉,便能慈眼相視也。且越知自己之惡機,此心越謙卑柔軟,越覺毫無資格計較嫉恨他人。又越知彌陀之法德,體悟彌陀徹底的包容、無限的大愛,便能凡事包容他人、愛護他人。如是信機信法之中,世間美德,亦油然而生矣。
對初聞者不用太急,以宿善各有遲速故,「開池不求月,池成月自來」。
善導大師全集將從《大藏經》中影印寄去,但恐怕看了茫然,不知旨歸,最後還是要從《觀經四帖疏綱要》尋找宗旨。
暇時當以念佛爲事,心中妄念不顧也,任其自來自去;信念之中,自有一番佳味。
二○○○年二月十二日
廿七、遵循善導
「願生彼國」之人應盡形壽念佛,
此是彌陀的要求與命令。
吾等凡夫,福薄慧淺,欲理解第十八願或願成就文,都應遵循彌陀示現之善導大師「四十八字本願釋」:
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衆生稱念,必得往生。
此釋是原則、標准;依此釋,理解之,實踐之。法然上人贊此四十八字而言:「此文者,應常稱于口,浮于心,寓于目。此文者,四十八願之眼也,肝也,神也。」
「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念」的念佛,乃至長,乃至短,故言「乃至」。故「願生彼國」之人應盡形壽念佛,此是彌陀的要求與命令。如何念,念多少,一概不拘,總以不論何時何處何緣,想到就念,出口就念,養成念佛習慣爲原則。
二○○○年四月十八日
廿八、難信與易行
雖是難信,然而易行,
以行攝信,信在其中。
難信與易行:
「難信」有約法約機之兩面:
約法:凡欲成佛,應于多劫之間,廣修萬善萬行,累積成佛因行;因圓果滿時,方謂成佛,此是一般佛教之通則。然而淨土門,衆生不能自修成佛因行,但信念名號,一念頓然圓成佛因,命終往生,證得涅槃妙果;此實超越世間尋常因果報應之理,是世間之人以常識很難相信之法。故元照大師于《彌陀經義疏》雲:
「今此法門,不簡愚智豪賤,不論久近善惡;唯取決誓猛信,臨終惡相,十念往生。此乃具縛凡愚,屠沽下類,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謂“世間甚難信”也。」
約機:一、自力心強固故:于往生之大事,應脫落依靠自力之心,而全托佛力。然而一切衆生,于恒河沙諸佛之處發菩提心以來,自力修行,已成習性,舍棄自力心極難;因此,信受他力,全托他力,也是極難。
二、求法心薄弱故:古德雲:
至堅者石,至軟者水,水能穿石。
心源若徹,菩提覺道,何事不成?
故若有熱烈求法心,必能生信。然凡夫世俗心深重,求道心微弱,故信心難得,故說難信之法。
雖是難信,然而易行,以行攝信,故言易往。大師雲:「莫不皆乘……」又雲:「一向專稱」。可知但能「一向專稱」即是「乘」,信心與報恩,自在其中,六字具足信願行叁義,故「必得往生」。
此是難信易行,以行攝信,信在行中。
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廿九、易往與無人
何以易往:願力不可思議故;
何以無人:願力不可思議故。
叁月十二日來函敬悉,因事遲覆,請見諒。所提七問,簡答如下:
一、易往而無人:
易往:彌陀成正覺之時,即已成就十方衆生往生之一切功德,故願生者必生,稱念者必生,易行易往之極。而人往往以世上何有此易事而疑之,故願生者稀。
無人:乃稀有之意,與「十方衆生」相比則稀,故言無人。若謂「絕無人」,則與「廣大會」矛盾,不可以文害義。
又,疑心而雜行回向,亦得往生;然在花胎五百歲,善導大師雲「雖得往生,含花未出」。源信大師承此意,而言「往生報土者不多,往生化土者不少」。
又,此句一方面在于贊歎本願之利益,「易往」直歎願益,「無人」反顯願益。謂:
何以易往:願力不可思議故;
何以無人:願力不可思議故。
凡經中數言「極難信法」,「難中之難」等,皆反顯之義。
二、「一切善惡凡夫……」乃第十八願「取意之文」,取其意而造文,以顯佛本懷。此之化風,道綽禅師已然,請閱《安樂集》之編序。
善導大師未曾注解《無量壽經》,是以《無量壽經》中心思想之第十八願解釋《觀經》。
叁、石經二十一字非《阿彌陀經》之文,乃後人所注解而加入者,梵文本、藏文本及玄奘大師所譯本,皆無此句對應之文,故以不補入爲妥。當然,講解時可鄭重引用,大大發揮。
四、助念中若見佛、菩薩顯現,則亡者定可往生,其益與見十方佛蒙授記同。至于佛七、法會、念佛、夢中等,則另當別論。以若不往生尚在輪回,故屬不定。若以究竟而言,雖未往生,以此道種,未來當有度脫之時。
五、助念或法會之人數,或其人之修持,是重要之助緣,影響對方信受念佛,作彌陀與衆生之間的橋梁,如下品生之人,若無善知識在旁引導,將見當下直墮地獄。
既是「無窮大」,是不需增減的,本身是至極的,圓滿無缺的。
六、「如威者」是「加威者」之誤。
七、「失念稱名」之「失」無誤。
苦逼不遑念佛謂之「失念」;
善友轉教口稱謂之「稱名」。
二○○○年七月叁日
叁十、爲師決疑
道綽禅師于貞觀叁年四月八日已自預知時至,
且化佛住空,天花下散……
《選擇集》第十六章所引《新修往生傳》(宋、王古輯)善導入定爲師決疑之事,此事非實;論道綽禅師于貞觀叁年四月八日已自預知時至,且化佛住空,天花下散,告以「淨土堂成,余報未盡耳」(道宣、宋《高僧傳》)。何請徒決疑之有?此乃王古之訛。
只要稱名念佛便已具足「歎佛、忏悔、發願回向、莊嚴淨土」等四種功德,不必別用忏悔之法。
《選擇集》第十四章所引是依據鸠摩羅什之《小經》,不過是「取意之文」。道綽禅師、善導大師引用經文多有取其意而造文之例,使後人易讀易解。
或問:既然善導大師入定爲師決疑之事是訛傳,「智慧第一、勢至再來」的法然上人爲什麼沒有分辨出,而加以引用呢?
【淨宗法師回答】
一、所謂訛傳,是現在文獻資料齊全的情況下對比才知的。古代文獻收集不如現在方便,無從對比甄別,所以只要其說有據,甚至一些口口相傳的事也往往被當時的人們當作事實接受下來,不會産生懷疑。菩薩示現,雖知其訛,也不會反其說,說而無憑故,令衆起疑故,炫自惑他故,有違化道常規故。
二、法然上人引用此段,爲證明弟子之德勝過爲師之德,故偏依善導,而非偏依道綽。爲化衆方便,增人信心故,既有此史料,故且方便引之。
叁、有關教理之釋,前十六章已盡理明之。故不可以此段意在證明善導大師高德而引之事例,反而懷疑前十六章之釋義,側重點不同故。往生教理依前十六章;何故偏依善導,即依當段。這樣才兩不相妨。讀書要知意,不要死讀書。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21-30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