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21-30章)▪P3

  ..续本文上一页恭请法师传授三皈,并说明三皈之义,令其明白,心中领纳。

  

皈依对象是「三宝」,故三宝皆我之师,非仅某道场某法师而已。但,若学净宗者,即应亲近净宗道场、师父、同行;余则可敬不可学。

  

皈依功德易得而易失,皈依佛,不皈依外道宗教,亦不随喜赞叹,法、僧亦然;持此正知正见,则皈依功德永不消失。

  

皈依之终极目的在于成佛度生,而「念佛成佛是真宗」,念佛即是往生,往生即是成佛,成佛即能度生无碍。故凡皈依者,应常念佛,愿生极乐,则往生、成佛、度生,尽在其中。至少早晚各念一串念珠之佛号。

  

又,凡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者,即是真皈依、大皈依、无上皈依,说明如左:

  

  

本宗以「专一」为旨,亦即专称、专礼、专供阿弥陀佛,故寄去阿弥陀佛像,背后有净所写的「略解」,请皈依者详阅细思。

  

皈依者即是信佛学佛之人,其行事为人:对佛有信心、敬心,对人有爱心、恕心,对己有愧心、良心。敦伦尽份,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仁民爱物,不杀生,少吃肉,素食更佳。此外净宗法师所编「念佛人自律规范」,悉应遵守。

  

  廿五、念佛真归依(二)

  

  

南无是「皈依」之意,

  「阿弥陀」三字是涅槃常住不生不灭之「法」,

  佛者觉,觉此法圆满名「佛」。

  

以通途法门而言,皈依是入佛门的第一步,须由出家众亲授,先教言:「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三拜)次结云:「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说三拜)并为其解说三宝意义,使其领纳在心。皈依之后不得再信仰其他外教、神明等,否则即失皈依之体。

  

若依净土法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大皈依,南无是「皈依」之意,「阿弥陀」三字是涅槃常住不生不灭之「法」,佛者觉,觉此法圆满(满觉)名「佛」,未圆满(分觉)名「僧」,例表于下:

  

  

故皈依之后,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既保皈依之体,亦能往生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

  

  廿六、感恩谦敬

  

  

佛法如镜,对镜见容,闻法知心。

  背向法镜,以为自己贤善,因而高己慢人;

  面向法镜,便知其恶无底,深感无地自容。

  

南无阿弥陀佛,恭贺新禧,千喜万福。

  

来信敬悉,信中洋溢着一股感恩、谦敬的德光,伸手可掬,可谓净宗行者的楷模,令人欢喜,然而慧净业障深重,福薄慧浅,不堪妄受赞叹。

  

场有余粟,则鸟呼其群而共啄;野有美草,则鹿呦其类而共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净宗行人,佛力加持,信光焕发,自然会「随缘开妙法,教众得真情,圣道多辛苦,净土一路平」。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努力将信心的种子遍撒,自然有念佛的花果收成。但持愿心,尽其在我,则弥陀自有安排;得失成败不系胸中。

  

佛法如镜,对镜见容,闻法知心。背向法镜,以为自己贤善,因而高己慢人;面向法镜,便知其恶无底,深感无地自容。然而我心之恶虽无底,弥陀之力亦无边;信机信法,机法一体,惭愧、欢喜、感恩,「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矣!罪恶有多深,功德便有多大。若如是知,安心开朗,油然而生。卑鄙无耻是我人实相,自己如此,别人何异?所谓「一即一切」。如知既同一丘之貉,便能慈眼相视也。且越知自己之恶机,此心越谦卑柔软,越觉毫无资格计较嫉恨他人。又越知弥陀之法德,体悟弥陀彻底的包容、无限的大爱,便能凡事包容他人、爱护他人。如是信机信法之中,世间美德,亦油然而生矣。

  

对初闻者不用太急,以宿善各有迟速故,「开池不求月,池成月自来」。

  

善导大师全集将从《大藏经》中影印寄去,但恐怕看了茫然,不知旨归,最后还是要从《观经四帖疏纲要》寻找宗旨。

  

暇时当以念佛为事,心中妄念不顾也,任其自来自去;信念之中,自有一番佳味。

  

二○○○年二月十二日

  

  廿七、遵循善导

  

  

「愿生彼国」之人应尽形寿念佛,

  此是弥陀的要求与命令。

  

吾等凡夫,福薄慧浅,欲理解第十八愿或愿成就文,都应遵循弥陀示现之善导大师「四十八字本愿释」: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此释是原则、标准;依此释,理解之,实践之。法然上人赞此四十八字而言:「此文者,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

  

「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一念」的念佛,乃至长,乃至短,故言「乃至」。故「愿生彼国」之人应尽形寿念佛,此是弥陀的要求与命令。如何念,念多少,一概不拘,总以不论何时何处何缘,想到就念,出口就念,养成念佛习惯为原则。

  

二○○○年四月十八日

  

  廿八、难信与易行

  

  

虽是难信,然而易行,

  以行摄信,信在其中。

  

难信与易行:

  

「难信」有约法约机之两面:

  

约法:凡欲成佛,应于多劫之间,广修万善万行,累积成佛因行;因圆果满时,方谓成佛,此是一般佛教之通则。然而净土门,众生不能自修成佛因行,但信念名号,一念顿然圆成佛因,命终往生,证得涅槃妙果;此实超越世间寻常因果报应之理,是世间之人以常识很难相信之法。故元照大师于《弥陀经义疏》云:

  

「今此法门,不简愚智豪贱,不论久近善恶;唯取决誓猛信,临终恶相,十念往生。此乃具缚凡愚,屠沽下类,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世间甚难信”也。」

  

约机:一、自力心强固故:于往生之大事,应脱落依靠自力之心,而全托佛力。然而一切众生,于恒河沙诸佛之处发菩提心以来,自力修行,已成习性,舍弃自力心极难;因此,信受他力,全托他力,也是极难。

  

二、求法心薄弱故:古德云:

  

至坚者石,至软者水,水能穿石。

  心源若彻,菩提觉道,何事不成?

  

故若有热烈求法心,必能生信。然凡夫世俗心深重,求道心微弱,故信心难得,故说难信之法。

  

虽是难信,然而易行,以行摄信,故言易往。大师云:「莫不皆乘……」又云:「一向专称」。可知但能「一向专称」即是「乘」,信心与报恩,自在其中,六字具足信愿行三义,故「必得往生」。

  

此是难信易行,以行摄信,信在行中。

  

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廿九、易往与无人

  

  

何以易往:愿力不可思议故;

  何以无人:愿力不可思议故。

  

三月十二日来函敬悉,因事迟覆,请见谅。所提七问,简答如下:

  

一、易往而无人:

  

易往:弥陀成正觉之时,即已成就十方众生往生之一切功德,故愿生者必生,称念者必生,易行易往之极。而人往往以世上何有此易事而疑之,故愿生者稀。

  

无人:乃稀有之意,与「十方众生」相比则稀,故言无人。若谓「绝无人」,则与「广大会」矛盾,不可以文害义。

  

又,疑心而杂行回向,亦得往生;然在花胎五百岁,善导大师云「虽得往生,含花未出」。源信大师承此意,而言「往生报土者不多,往生化土者不少」。

  

又,此句一方面在于赞叹本愿之利益,「易往」直叹愿益,「无人」反显愿益。谓:

  

何以易往:愿力不可思议故;

  

何以无人:愿力不可思议故。

  

凡经中数言「极难信法」,「难中之难」等,皆反显之义。

  

二、「一切善恶凡夫……」乃第十八愿「取意之文」,取其意而造文,以显佛本怀。此之化风,道绰禅师已然,请阅《安乐集》之编序。

  

善导大师未曾注解《无量寿经》,是以《无量寿经》中心思想之第十八愿解释《观经》。

  

三、石经二十一字非《阿弥陀经》之文,乃后人所注解而加入者,梵文本、藏文本及玄奘大师所译本,皆无此句对应之文,故以不补入为妥。当然,讲解时可郑重引用,大大发挥。

  

四、助念中若见佛、菩萨显现,则亡者定可往生,其益与见十方佛蒙授记同。至于佛七、法会、念佛、梦中等,则另当别论。以若不往生尚在轮回,故属不定。若以究竟而言,虽未往生,以此道种,未来当有度脱之时。

  

五、助念或法会之人数,或其人之修持,是重要之助缘,影响对方信受念佛,作弥陀与众生之间的桥梁,如下品生之人,若无善知识在旁引导,将见当下直堕地狱。

  

既是「无穷大」,是不需增减的,本身是至极的,圆满无缺的。

  

六、「如威者」是「加威者」之误。

  

七、「失念称名」之「失」无误。

  

苦逼不遑念佛谓之「失念」;

  

善友转教口称谓之「称名」。

  

二○○○年七月三日

  

  三十、为师决疑

  

  

道绰禅师于贞观三年四月八日已自预知时至,

  且化佛住空,天花下散……

  

《选择集》第十六章所引《新修往生传》(宋、王古辑)善导入定为师决疑之事,此事非实;论道绰禅师于贞观三年四月八日已自预知时至,且化佛住空,天花下散,告以「净土堂成,余报未尽耳」(道宣、宋《高僧传》)。何请徒决疑之有?此乃王古之讹。

  

只要称名念佛便已具足「叹佛、忏悔、发愿回向、庄严净土」等四种功德,不必别用忏悔之法。

  

《选择集》第十四章所引是依据鸠摩罗什之《小经》,不过是「取意之文」。道绰禅师、善导大师引用经文多有取其意而造文之例,使后人易读易解。

  

或问:既然善导大师入定为师决疑之事是讹传,「智慧第一、势至再来」的法然上人为什么没有分辨出,而加以引用呢?

  

【净宗法师回答】

  

一、所谓讹传,是现在文献资料齐全的情况下对比才知的。古代文献收集不如现在方便,无从对比甄别,所以只要其说有据,甚至一些口口相传的事也往往被当时的人们当作事实接受下来,不会产生怀疑。菩萨示现,虽知其讹,也不会反其说,说而无凭故,令众起疑故,炫自惑他故,有违化道常规故。

  

二、法然上人引用此段,为证明弟子之德胜过为师之德,故偏依善导,而非偏依道绰。为化众方便,增人信心故,既有此史料,故且方便引之。

  

三、有关教理之释,前十六章已尽理明之。故不可以此段意在证明善导大师高德而引之事例,反而怀疑前十六章之释义,侧重点不同故。往生教理依前十六章;何故偏依善导,即依当段。这样才两不相妨。读书要知意,不要死读书。

  

《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21-30章)》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