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记性退化,四十八愿的来龙去脉听了几次,但不久便忘。像这种根机,若将我的过程告诉她,并要她依我的步伐走过一次,我想她只有绝望地洗泪过日。
六、「解信、仰信、证信」之事:
慧净孤陋寡闻,不知有此三信。若仅「解信、仰信」,则略有所知,以净土门而言,系出自《六要钞》卷三云:
解信仰信,宜依根机;
共归佛智,往生无疑。
解信:与「仰信」相对之语,是以自己的知识理解佛陀及祖师的教理而生起的信心,亦即以智解所得的信心名「解信」。
仰信:与「解信」相对之语,对于佛陀及祖师之教语,不搀杂自己的知识见解,如实地仰受而信,名为「仰信」。
以圣道门而言,唐朝一行禅师所撰《大日经疏》卷三注解本经卷一〈具缘品〉之「大信解勤勇深信」之语而言:
「此“信解”者,梵音阿毗目底,谓明见是理,心无疑虑。如凿井,已渐至于泥,虽未见水,知必在近,故名信解也。下文云“深信”者,此信梵音舍罗驮,是依事依人之信也,闻长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尝欺诳故,即谛受依行,亦名为信;与上之信诸佛菩萨义同。梵音本是两名,唐音无以甄别故,同名言信耳」。(大、三九、六一四、中)
上文所言「信解」即是「解信」:是「明见是理,心无疑虑」之意。上文所言「深信」即是「仰信」:是「依人而信其言」之意。这是甄别「解信」与「仰信」所作的解释。
此两信之中,净土门以「仰信」为重,故劝导仰信。如善导大师之《观经疏》「深心释」云:
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
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
又于「二河白道喻」云:
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
圣觉上人之《唯信钞》云:
言「信心」者:深信人言而无疑也。譬如有人,心地端正,极可深赖,为我教导亲眼所见之事而言:「其处有山,彼处有河。」深凭此事,信其言教之后,亦有人言:「此虚妄也,既无山,亦无河。」而我不动摇,由绝不虚妄之人所言之事故也;此后即虽百千人之言,亦不可用,深凭最初所闻之事,此谓之「信心」。今信释迦所说,信弥陀誓愿,无有二心,亦应如是。
以上是净土门劝导「仰信」之例。
至于「证信」之语,经论释中少用,有「证信序」之言,此亦名「发起序」,这是指经典最初所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等等文句,使众生知所闻正确,显示无误以令人起信。
若是「正信」则经论释中多用。
正信:与「邪信」相对之语,正信即是信正法之心,此信心不因遭逢诸异道而稍生疑念。如《维摩经》〈方便品〉言:「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大乘起信论》云:「起大乘之正信。」《安乐集》下卷记述昙鸾祖师之传而言:「若未生正信者,劝令生信。」
于净土门中之「正信」,乃指弥陀之本身,弥陀之本身是行者之信心,故言「他力信心」;亦即对弥陀誓愿之悲救,如实地信受,谓之「正信」。此「正信」于《大经》之十八愿谓之「信乐」,成就文谓之「信心」,故「信乐」、「信心」、「正信」,言异意同。此「信」之内容乃是名号,亦即弥陀之本身。名号与称名同,故善导大师解释本愿之「三信」谓之「称我名号」,此之「称我名号」与通途念佛不同,乃是不问行住坐卧之「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亦包含本愿文「乃至十念」之意。可知信心、念佛,互为表里,故有「往生正信偈」、「弥陀经正信偈」及「正信念佛偈」、「念佛正信偈」等之文,若能「一向专称」,信便在其中,所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是以大师释为「称我名号」,倘若信而不称名,便非「正信」。
众生根性不同,有人应由解信而入,有人应由仰信而入,故言「宜依根机」;然而不论由解而信,由仰而信,根机虽有不同,既然「共归佛智,往生无疑」,则古今相同,万人齐一,无有差别之正信也。
法然上人、证空上人所言「平信」之意亦指正信也。
当然,若解信而不入仰信,即非正信。然既解而信,此信何信?当然是信受弥陀之救度,否则是解而未信,只是观念,未成意志,不可言「信」。故此「解信」既是「共归佛智,往生无疑」之信,其人已入正定聚,尚有何不足而生憾乎?
或谓「证信」乃指信心决定之体验而言,若如是,则前之二信岂无决定、无体验乎?体验之标准为何?又,非体验不能往生欤?《大经》言「易往而无人」者,亦指此而言也。
又《六要钞》卷二解释「正信偈」之偈题云:「问:正信偈者何义乎?答:正者对邪对旁对杂,信者对疑,今者对行,就所行法,举能信名。」
这信那信,讲太多了反成戏论,多歧亡羊,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廿三、弥陀是真理
我今胸中无片云
心满意足往西方
回顾弥陀之救度
更喜愚痴之我身
照片收到,敬致谢忱。顺便附记近作如左:
弥陀是真理、生命、道路。
弥陀是宇宙真理,弥陀是我的生命,弥陀是我的道路。
弥陀是宇宙真理:
《大经》言:「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
弥陀是我的生命:
《大经》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弥陀是我的道路:
善导大师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一、恩与信
众生往生,本乎恩,由于信。
弥陀救恩,犹如空气,平等惠施,一切众生;
众生信心,犹如呼吸,凡呼吸者,必蒙救度。
二、配不配
佛为众生,成就极乐,欲使众生,平等往生。
然而众生,自惭形秽,不信自己,配得领受。
凡疑弥陀,慈悲救度,不能获得,往生功德。
弥陀救度,真实不虚,主动平等,绝无条件。
然而众生,注视自己,过于视佛,常与佛背。
配与不配,佛言为准,佛说配受,即是配受。
弥陀的功德即是凡夫的功德;
犹如父母遗产即是子女之物。
因此,弥陀的功德,亦即弥陀的本身、弥陀的存在,
即是凡夫往生的功德,凡夫往生的资粮;
即是凡夫往生的信心,凡夫往生的保证;
即是凡夫往生的正因,凡夫往生正定业;
即是凡夫安心、喜乐、希望的泉源。
深信因果之凡夫,虽有心修行,而力不自由,
因此寝食难安,苦恼不堪;
忽遇弥陀救度,惠赐往生功德;
不修而有大行,未死而得往生;
悲喜交集,庆幸何极!
不论智愚善恶,没有一个人不是弥陀救度的对象。
弥陀深愿一切众生皆往生;
不愿独留一人在沉沦。
寒林敲骨之灵鬼,悲泣前生之恶业;
深野供花之天人,庆谢多生之善根。
重新整理上次所译如左:
我今胸中无片云,心满意足往西方;
回顾弥陀之救度,更喜愚痴之我身。
我虽往生还会来,利益国人无穷尽;
法船莫迟语吾儿,生处同坐一莲花。
日月犹如萤火光,弥陀光明耀大千;
明日谁亦无所惧,弥陀怀里悠悠眠。
别矣!难脱轮回今已脱;
喜哉!往生阿弥陀佛前。
廿四、念佛真归依(一)
凡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者,
即是真皈依、大皈依、
无上皈依。
世间虚假,唯佛是真;宗教虽多,唯佛是正。今有如此众多善男子善女人舍假入真、去邪归正,发心皈依三宝;诚是诸佛赞叹,龙天欢喜。然而祖师言:「不可外现贤善,内怀虚假。」亦即必须真有皈依之心,方得皈依功德;故收到「皈依证」之后,亦应于佛前长跪合掌,自白三皈,其词如左:
我○○○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三拜)
我○○○尽形寿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结三拜)
又,若净宗法师前来,宜再次…
《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21-30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