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习宗风(六)▪P2

  ..续本文上一页坏的种子比较多,然后就命令第六识,之后驱使前五识去造作。 我们学佛必须假藉第六识的功能,因为第六识有分辨、记忆、判断的功能,我们用第六识的功能来听经、闻法,来学习古圣先贤的道理,将这些法语涵养在心中,它 点点滴滴也都会进入阿赖耶识。进入阿赖耶识之后会怎么样呢

  就像「良币驱逐劣币」,好的种子(良币)如果多了,坏的种子(劣币)比较不起现行,所谓「种子 起现行,现行又薰种子」。甚至,我们可以假藉第六识所学的道理,时刻观照,使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慢慢那一些坏的种子因为很少使 用,最后就会自然枯竭了。

  因为,有什么「因」必然会有什么「果」,因果之间必需假藉「缘」,若是有「立命之学」的观念,尽量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话,这一个缘都是好的缘,使好的因会得好的果;而坏的因因为没有坏的缘,所以不会得到坏的果。

  一般修行无非是观照、观心,一切由心造,一切都是阿赖耶识──过去世的心识展现出来的,所以说观心。我曾向大家介绍一首偈子,就是:

  愿我恒常观自心,正当烦恼初萌生,

  危害自己他人时,立即强行令断除。

  对我们念佛法门来讲,是时时刻刻、心心念念都在这一句佛号上。当然难免会打妄想,打妄想的时候就观照,然后又回归到念佛。

  (资料)第一页中间有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命运的好与坏,都是我们自己所做出来的,福报也是自己所求来 的,下面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当然这一些是站在世俗人的立场而说的,以修行人来说,是求贤、求圣、求超凡入圣,甚至是无所 求。《心经》说:「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有所求,就还有能所,就还是凡夫,还没有到达三轮体空。这里的「求」是「修」的意思,不是求 来的,是修来的;不去修持累积那个因,凭什么求呢

  所以后面又说: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不是向外求,是从心而觅,是向自己的方寸求,因为自己的方寸就是福田。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细说,请看第二页。这里说: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

  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

  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几段都非常好。后面又说: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

  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出家人半月半月诵戒有互相举罪的一项内容,目的就是让我们能够晓得自己有哪一些过失,好让自己晓得去改进。这里 说:「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我们很容易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这样命运一定改不过来。所以有一 句话说:「闻过则喜,闻善则拜」,对于他人纠举我们的过失,我们要虚心谦卑的来接受,不要怨恨对方,认为别人在说自己的是非、在毁谤自己,如果这样的话, 就是一般人,不是修行人了。所以我们应有「闻过则喜,闻善则拜」的谦虚涵养,这样命运才能够改变。

  很多学佛的人,灾难来了,也是遭受灾难的命运,痛苦来了还是遭受痛苦的命运,为什么没有改

  因为他学佛没有在心 地上用功夫,没有在自己的内心求改过,甚至凡事都责怪别人、抱怨别人,认为别人害他、别人对他不是,觉得自己的不如意都是别人造成的。这样命运怎么有办法 改变呢

  

  接下来,第二篇「改过之法」。举出三点: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

  这里说:「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又说:「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这个很有道理。诸佛通戒的那一段法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众善奉行之前,要先诸恶莫作,这就是「先须改过」,所以自我改过是 非常、非常重要的。对我们这个法门来讲,真正的「行善」是什么呢

  就是念佛,以及自信教人信,这个就是行善。「改过」是什么呢

  就是以宗风或古圣先贤的法 语做为标准来改正。

  第三篇「积善之方」,就是行善积德的方法。这里提出十个故事,先以事来明理,晓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行善之人必有后福。后面有谈到善、非善有八种不同的现象,以及十种「随缘济众」的大纲:「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接下来请看第四篇「谦德之效」。

  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到最后「谦德之效」。「谦德之效」其实是这一切的根本,所以「谦德之效」在《了凡四训》中非常的重要。我们一段一段来看: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第一段的几句有引用在我们的宗风里面,其实第一段红线画的部份,也是我们每天在温习的。第二段:

  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 之

  」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

  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

  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

  人能如 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

  」及开榜,丁果中式。

  这里说:「惟谦受福」,要求福报、改变命运,如果不谦的话,是不可能的,就像盖房子没有打地基,要端水没有杯子一样。所以「谦」是最根本、最根源的。我们宗风的第一段,就是「对自己谦卑柔和」。这段又说:

  恂恂款款,不敢先人;

  恭敬顺承,小心谦畏;

  受侮不答,闻谤不辩;

  这三段很好。看到这三段,我觉得,唉呀,真是太好了,不过很惭愧,我也还在学。第三段:

  丁丑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巖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春节期间,有常住众下南部高雄永明寺帮忙,临行前我有吩咐大家几点注意事项,并书成文字,其中第一句就是「不多 话」,第二句是「不多事」,第三句是「不攀缘」。这里所说的「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意思就是话愈少愈好,事愈少愈好;如果有人提醒自己过失的地 方,我们只有感恩,而不应该别人提醒,反而一直解释,甚至跟对方一来一往的辩解。如果是这样的话,都不可能使命运改变。

  「福有福始,祸有祸先」,福的开始是什么

  就是谦卑,一个人只要谦卑──「天必相之」,天可以说就是因果道理。「祸有祸先」,祸先就是不谦,凡是跟人家一来一往,争我对你错。接下来: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壬辰岁,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这里说:「气虚意下,谦光逼人」,所谓道气逼人或德行感人,都是在于「谦光逼人」,这个「逼」不是相逼,是表示谦光很炽盛。

  「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这里的「慧」是指什么呢

  就是下面所解释的:「浮者自实,肆者自 敛」。就是说,他不浮夸,不随便的放肆,他会内歛、收歛,会踏实、安详稳重。如果能够安详稳重的话,智慧一定会开发出来。因为安详稳重也可以随着定而产生 的,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前面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也就是说,我们的心──阿赖耶识,固然所收藏的大都是不好的种子, 但是我们的佛性也在里面,而且从来没有消失,只是被盖住而已,如果能够静定下来,凡事能够安详稳重,不浮夸、不浮躁,能够内歛踏实,无形中佛性就会抬头。

  所以,在道场中,我们不是要在团体里面求地位,或是求名、求利,都不是,只要有「德」就可以了,因为有「德」自 然有种种的福报。《孟子》谈到天爵人爵而说:「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只要累积天爵,人爵不求而得,「爵」就是一种福报。只要自己累积德,福报不求自然 就会有。

  一个人最大的福报就是「无事」,所谓「一日无事赛神仙」。所以在团体当中,如果还没有机缘领执事,没有什么事可 做,其实他是最有福报的人;他只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念佛,与人无争、于事无求,岂非天天赛神仙

  如果住众人人都能这样,则道场安定,住众安宁,彼 此相安无事,人人身安道隆;所以古德说「道场以无事为兴隆」。如果无事找事,一定要求一个什么来做,甚至去攀缘,让人家来发现自己,使自己能够突出于人, 那就是把福报往外推。如果互相争求、彼此相怨,则道场不安、住众不宁,不安、不宁就造成人人苦恼,就会导致人人离开。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 有愚痴的人才会无事找事,与人过不去,而自恼恼人,自害害彼,彼此俱害。接下来:

  江阴张畏巖,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瞇目。时有一道者,在傍 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焉知不佳

  」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 工

  」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

  」道者曰:「造 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张…

《学习宗风(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