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習宗風(六)▪P2

  ..續本文上一頁壞的種子比較多,然後就命令第六識,之後驅使前五識去造作。 我們學佛必須假藉第六識的功能,因爲第六識有分辨、記憶、判斷的功能,我們用第六識的功能來聽經、聞法,來學習古聖先賢的道理,將這些法語涵養在心中,它 點點滴滴也都會進入阿賴耶識。進入阿賴耶識之後會怎麼樣呢

  就像「良幣驅逐劣幣」,好的種子(良幣)如果多了,壞的種子(劣幣)比較不起現行,所謂「種子 起現行,現行又薰種子」。甚至,我們可以假藉第六識所學的道理,時刻觀照,使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爲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慢慢那一些壞的種子因爲很少使 用,最後就會自然枯竭了。

  因爲,有什麼「因」必然會有什麼「果」,因果之間必需假藉「緣」,若是有「立命之學」的觀念,盡量能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話,這一個緣都是好的緣,使好的因會得好的果;而壞的因因爲沒有壞的緣,所以不會得到壞的果。

  一般修行無非是觀照、觀心,一切由心造,一切都是阿賴耶識──過去世的心識展現出來的,所以說觀心。我曾向大家介紹一首偈子,就是:

  願我恒常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己他人時,立即強行令斷除。

  對我們念佛法門來講,是時時刻刻、心心念念都在這一句佛號上。當然難免會打妄想,打妄想的時候就觀照,然後又回歸到念佛。

  (資料)第一頁中間有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命運的好與壞,都是我們自己所做出來的,福報也是自己所求來 的,下面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當然這一些是站在世俗人的立場而說的,以修行人來說,是求賢、求聖、求超凡入聖,甚至是無所 求。《心經》說:「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果有所求,就還有能所,就還是凡夫,還沒有到達叁輪體空。這裏的「求」是「修」的意思,不是求 來的,是修來的;不去修持累積那個因,憑什麼求呢

  所以後面又說: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不是向外求,是從心而覓,是向自己的方寸求,因爲自己的方寸就是福田。

  因爲時間的關系,我們就不細說,請看第二頁。這裏說: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

  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

  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

  這幾段都非常好。後面又說: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

  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出家人半月半月誦戒有互相舉罪的一項內容,目的就是讓我們能夠曉得自己有哪一些過失,好讓自己曉得去改進。這裏 說:「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我們很容易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這樣命運一定改不過來。所以有一 句話說:「聞過則喜,聞善則拜」,對于他人糾舉我們的過失,我們要虛心謙卑的來接受,不要怨恨對方,認爲別人在說自己的是非、在毀謗自己,如果這樣的話, 就是一般人,不是修行人了。所以我們應有「聞過則喜,聞善則拜」的謙虛涵養,這樣命運才能夠改變。

  很多學佛的人,災難來了,也是遭受災難的命運,痛苦來了還是遭受痛苦的命運,爲什麼沒有改

  因爲他學佛沒有在心 地上用功夫,沒有在自己的內心求改過,甚至凡事都責怪別人、抱怨別人,認爲別人害他、別人對他不是,覺得自己的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這樣命運怎麼有辦法 改變呢

  

  接下來,第二篇「改過之法」。舉出叁點: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叁須發勇心。

  這裏說:「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爲貴。」又說:「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這個很有道理。諸佛通戒的那一段法語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衆善奉行之前,要先諸惡莫作,這就是「先須改過」,所以自我改過是 非常、非常重要的。對我們這個法門來講,真正的「行善」是什麼呢

  就是念佛,以及自信教人信,這個就是行善。「改過」是什麼呢

  就是以宗風或古聖先賢的法 語做爲標准來改正。

  第叁篇「積善之方」,就是行善積德的方法。這裏提出十個故事,先以事來明理,曉得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行善之人必有後福。後面有談到善、非善有八種不同的現象,以及十種「隨緣濟衆」的大綱:「隨緣濟衆,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接下來請看第四篇「謙德之效」。

  由「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到最後「謙德之效」。「謙德之效」其實是這一切的根本,所以「謙德之效」在《了凡四訓》中非常的重要。我們一段一段來看: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第一段的幾句有引用在我們的宗風裏面,其實第一段紅線畫的部份,也是我們每天在溫習的。第二段:

  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費曰:「何以見 之

  」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

  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

  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

  人能如 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

  」及開榜,丁果中式。

  這裏說:「惟謙受福」,要求福報、改變命運,如果不謙的話,是不可能的,就像蓋房子沒有打地基,要端水沒有杯子一樣。所以「謙」是最根本、最根源的。我們宗風的第一段,就是「對自己謙卑柔和」。這段又說:

  恂恂款款,不敢先人;

  恭敬順承,小心謙畏;

  受侮不答,聞謗不辯;

  這叁段很好。看到這叁段,我覺得,唉呀,真是太好了,不過很慚愧,我也還在學。第叁段:

  丁醜在京,與馮開之同處,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李霁巖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兄今年決第矣。」已而果然。

  春節期間,有常住衆下南部高雄永明寺幫忙,臨行前我有吩咐大家幾點注意事項,並書成文字,其中第一句就是「不多 話」,第二句是「不多事」,第叁句是「不攀緣」。這裏所說的「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意思就是話愈少愈好,事愈少愈好;如果有人提醒自己過失的地 方,我們只有感恩,而不應該別人提醒,反而一直解釋,甚至跟對方一來一往的辯解。如果是這樣的話,都不可能使命運改變。

  「福有福始,禍有禍先」,福的開始是什麼

  就是謙卑,一個人只要謙卑──「天必相之」,天可以說就是因果道理。「禍有禍先」,禍先就是不謙,凡是跟人家一來一往,爭我對你錯。接下來:

  趙裕峰、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于鄉,久不第。其父爲嘉善叁尹,隨之任。慕錢明吾,而執文見之,明吾,悉抹其文,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壬辰歲,予入觐,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啓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這裏說:「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所謂道氣逼人或德行感人,都是在于「謙光逼人」,這個「逼」不是相逼,是表示謙光很熾盛。

  「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這裏的「慧」是指什麼呢

  就是下面所解釋的:「浮者自實,肆者自 斂」。就是說,他不浮誇,不隨便的放肆,他會內歛、收歛,會踏實、安詳穩重。如果能夠安詳穩重的話,智慧一定會開發出來。因爲安詳穩重也可以隨著定而産生 的,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前面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阿賴耶識,固然所收藏的大都是不好的種子, 但是我們的佛性也在裏面,而且從來沒有消失,只是被蓋住而已,如果能夠靜定下來,凡事能夠安詳穩重,不浮誇、不浮躁,能夠內歛踏實,無形中佛性就會擡頭。

  所以,在道場中,我們不是要在團體裏面求地位,或是求名、求利,都不是,只要有「德」就可以了,因爲有「德」自 然有種種的福報。《孟子》談到天爵人爵而說:「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只要累積天爵,人爵不求而得,「爵」就是一種福報。只要自己累積德,福報不求自然 就會有。

  一個人最大的福報就是「無事」,所謂「一日無事賽神仙」。所以在團體當中,如果還沒有機緣領執事,沒有什麼事可 做,其實他是最有福報的人;他只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念佛,與人無爭、于事無求,豈非天天賽神仙

  如果住衆人人都能這樣,則道場安定,住衆安甯,彼 此相安無事,人人身安道隆;所以古德說「道場以無事爲興隆」。如果無事找事,一定要求一個什麼來做,甚至去攀緣,讓人家來發現自己,使自己能夠突出于人, 那就是把福報往外推。如果互相爭求、彼此相怨,則道場不安、住衆不甯,不安、不甯就造成人人苦惱,就會導致人人離開。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只 有愚癡的人才會無事找事,與人過不去,而自惱惱人,自害害彼,彼此俱害。接下來:

  江陰張畏巖,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爲瞇目。時有一道者,在傍 微笑,張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張益怒曰:「汝不見我文,焉知不佳

  」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 工

  」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

  」道者曰:「造 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張…

《學習宗風(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