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習宗風(六)▪P3

  ..續本文上一頁曰:「我貧士,何能爲

  」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 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

  不管佛教也好,或是社會一般情形也好,凡事要改變命運都是先從布施開始。對于出家人來講就是法的布施,而在布施 之前,要先具備什麼呢

  這裏說的:「謙虛一節,並不費錢」。我們要法布施,如果對法不了解,對經藏不深入,口才又不好,怎麼能夠布施呢

  但是謙虛,即使有 口才、沒口才,都可以做得來。所以說「謙虛一節,並不費錢」。接下來:

  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問: 何多缺名

  曰:「科第陰間叁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後指一行雲:「汝叁年來,持身頗慎,或當 補此,幸自愛。」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善日加修,德日加厚」,「善」如果不日加修,「德」就停在原地不能進了。還有「陰間叁年一考較」,就是說,我 們行善積德或念佛,好像當下沒有什麼感應、沒有什麼果報、效用,其實不是的,往往要經過叁年之後。但也未必如此,這是一種比喻。就好像種植物,有的種下去 半年之後就有收成,有的要一年,有的要叁年才有收成。接下來:

  由此觀之,舉頭叁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製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 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 所必不可少者也。

  「舉頭叁尺,決有神明」,我小的時候其實無形中就已經在接受佛家的教理了。怎麼說呢

  我只有小學畢業,論學曆比 大家都不如。因爲我小時候不會讀書,考試往往是零分。我住在臺南近海邊的鄉下,常常是老師在上課,我懵懵懂懂跟人家到海邊去玩海沙,或者是到山上的防空壕 焢窯烤蕃薯。如果被老師捉到了,其他同學在上課,我們幾個難兄難弟就在外面拿椅子,或者是半蹲。等到小學畢業了,我父親就帶我去讀私塾,私塾都是用漢音念 的,從《叁字經》、《人生必讀》、《昔時賢文》、《千字文》、《幼學瓊林》、《千家詩》、《孝經》、《四書》、《古文觀止》這樣循序讀的;《易經》、《詩 經》則是最後自己讀的。讀私塾不僅是讀漢音,而且一個晚上只教兩行而已,老師也沒有做什麼解釋。在學習的過程中,像《叁字經》裏面就有一句說: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我就反省:「人不學,不知義。」不知義要怎麼辦

  就要學。因爲自覺自己什麼都不懂,雖然說小學畢業,但其實等于沒有讀一樣,那要怎麼辦呢

  《中庸》裏有一句話說: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既然這樣,我就要多背誦多溫習。

  而讀到《人生必讀》就有一句話說:

  壞事勸人休莫作,舉頭叁尺有神明。

  還有說: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因爲小時候很淳樸,讀到什麼都會加以領納接受,對于書上寫的很自然都會認爲「是、是、是」,不會懷疑書中所說的 是天方夜譚。當然那時候也曾舉頭觀看天空,想:有神明我怎麼看不到

  不過,小時候也曾去參加鸾堂,就是神明或鬼神來扶鸾,鸾堂的乩童往往都只有國小畢業, 沒有什麼文化,可是寫出來的詩,平仄就是平仄,押韻就是押韻,對仗就是對仗,文就是文,因爲我是讀漢學的,是不是一首詩我一看就知道。由此,我就知道舉頭 叁尺真的有神明,因爲這不是乩童他本身能寫出來的,真的是有神明來附身。所以小的時候就已經在接受佛家的善惡觀念、報應觀念。

  讀到:

  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

  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無不破之家,無不敗之國。

  這都是無常觀。還有,像《孝經》對孝道的闡述,《四書》講叁綱八目,《論語》講仁、孝、忠、恕,這些對「恩慈體 貼、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方面都比較注重。以前我是《孝經》以及《四書》中的《大學》、《中庸》全部背誦,《論語》、《孟子》則是摘重點背誦,譬如《中 庸》第一篇裏面有一段文,對一個團體、甚至對一個修身養性的人來講,也很重要的,那一段怎麼講呢

  它說: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在這裏主要是講「中、和」兩個字,所謂「中」就是不偏不倚、不過或不及,「和」就是凡事都能夠得體,凡事都能夠謙卑柔和。

  以佛教來說,可以說「和」是最高的境界,佛就是「和」的境界,所謂「涅槃寂靜」。所以佛陀規定僧衆要「六和 敬」,如果沒有「和」的話就不能稱爲僧團,因爲會給自己帶來苦惱,也會給他人帶來苦惱,這樣僧團就不能和合不能穩定。因此,人與人相處和合很重要;彼此要 各退一步、各讓一步,彼此體諒包容,凡事不情緒、不抱怨、不批評、不責備、不判斷人、不定人的罪。所謂「讓叁分心平氣和,退一步海闊天空。」凡事多忍讓, 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與人無爭無怨,自然無憂無慮。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如果能達到「中和」的話,那天地萬物都能夠各安其位而不沖突,萬物也才能欣欣 向榮;如果不和的話,不能生長,何況欣欣向榮呢

  一個團體不和,就會混亂不安定,怎麼可能欣欣向榮呢

  《人生必讀》也談到:「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 不分」,一般說「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國和致太平」,所以「和」非常重要。接下來:

  古語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 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

  」予于科 名亦然。

  「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

  」這個「王」是指齊國的國王,孟子跟齊國的國王說,國君您如果很喜歡音樂,那齊國大 概就能夠達到社會安定、人民安樂這個地步了。因爲優美的音樂能夠怡情悅性,一個從小熏染音樂長大的小孩,心往往比較平和,不會暴力。這裏說:「有志于功名 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他的因就是「念念謙虛,塵塵方便」,也就是說,起心動念都不驕慢,都能夠謙卑柔和;時時處處,無論對任何人都能 夠給對方帶來所謂恩慈體貼,這樣就能「感動天地」,這就是「造福由我」。

  已經九點了,今天就講到這裏。以後半月、半月就分成叁個組,男衆一組,女衆二組,各組背誦完之後,再聚集一起。 如果大家在這半個月來有什麼心得可以分享,或有什麼過失可以在大衆面前忏悔的,或者也請大家舉出在這半個月當中自己沒有發現到自己過失的地方,好讓自己有 機會改進。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

  

  問:這樣的聚會需要固定多長的時間嗎

  除了宗風之外,討論的內容是否還可加入其他的內容,如今天所發的這一份《了凡四訓》。因爲剛開始要忏悔自己的過錯,可能比較沒有辦法。

  答:到什麼時候結束就什麼時候散會。

  就時間來講,我們是每月的初一、十五,時間是早上、下午、晚上開始都可以,確定下來或隨時調整也可以,內容主要 是我們的「宗風二」。可以分享,但是分享時,必須要如宗風所講的「凡事守大體、有分寸」,分享出來的要能夠得體,不然固然是自己跟大家分享,但無形中也是 在占用大家的時間。至于有哪一些更好的內容,每一個人的見解各有不同,所以原則上還是以宗風爲主。

  南無阿彌陀佛!

  

《學習宗風(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