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叁皈依(皈依叁寶)

  

略談叁皈依(皈依叁寶)

  慧淨法師

  爲何叁皈依

  一、定信仰

  二、消災障

  叁、增福慧

  四、離惡道

  五、出叁界

  六、成佛度生

  皈依的重要

   皈依是真正信佛學佛的開始,是學佛的第一課,也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雖是第一步,但如不踏出第一步,豈能踏出第二步、第叁步?要走第二步第叁步,必定先從第一步開始,所謂:「千裏之行,起于足下」,又說:「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所以信佛學佛乃至成佛,要從叁皈依開始。叁皈依也是學佛成佛的基礎,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若無地基,五層十層乃至百層高樓不可能穩固;若無叁皈依,要脫離叁界六道輪回乃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可見皈依叁寶的重要。

   而且,不只入佛門要先皈依,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都要叁皈。因此叁皈即分有如下五種:

  一、翻邪叁皈

  二、五戒叁皈

  叁、八戒叁皈

  四、十戒叁皈

  五、具足戒叁皈

  皈依的意義

   「皈」即回轉歸投,「依」即依靠信賴,亦有保護、救度之義。

   人若心有皈依,則身得安穩,遇難不驚,平安度日。如人溺水,忽見船來,乃歸投過去,上船安坐,依靠此船,蒙其救度保護。

   一切凡夫,都是沈溺在六道苦海當中,頭出頭沒,備受痛苦。佛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又說:「人生是苦」、「六道苦海」。

   沈淪六道苦海的衆生,叁寶是救度的大船,只要真心歸投依靠叁寶,進而依教修行,便能脫離叁界火宅、六道苦海,甚至成佛。所謂:「生死爲海,叁寶爲船,衆生皈依,即登彼岸。」

   若能願生彌陀淨土,專念彌陀名號,今生便能脫出六道輪回,往生淨土成佛,未來廣度衆生,乃是必然之事。

   又,皈字從白從反,有反染成淨,去邪歸正,離惡向善之意。若更譬喻之,叁寶猶如:

   暗室的明燈;歧途的指南;苦海的慈航;火宅的甘霖;貧者的寶物;病者的良藥。

   皈依叁寶:如囚出獄,如子歸家;如迷趨覺;如苦得樂;如墮反升。

  叁寶的意義

   皈依叁寶要先了解叁寶之義,叁寶即佛寶、法寶、僧寶。

   佛 ── 佛是「覺」之義,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亦即自己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並且充滿慈悲、智慧、願力、神通、辯才,能廣度衆生,使衆生也能成佛。又,佛是福慧兩皆具足,故曰「皈依佛兩足尊」。故佛是宇宙之中,最尊第一、至高無上的大聖者,所謂「天上天下無如佛」。

   在曆史上出現的佛是釋迦牟尼佛,而十方世界亦有無量諸佛。皈依叁寶,第一是皈依佛,以釋尊及十方諸佛爲老師,可說光榮之至,慶幸之極。

   法 ── 釋尊所說的經典,亦即宇宙人生的真理,修行的目標與方法。聞法修行,能明因識果,去惡行善,離苦得樂,脫出叁界火宅,永離六道苦海,證悟涅槃寂靜而成佛。

   又,法是清淨無垢,究竟圓滿,故曰「皈依法離欲尊」。

   僧 ── 出家僧團,佛的代表,傳承佛法、住持佛法;一則依法修行而自度,二則代佛說法而度他。如此僧團,人中最上,故曰「皈依僧衆中尊。」

   寶 ── 叁寶之寶有多義,略述其叁:

   一、希有義:銅鐵多,金銀少;金銀有,鑽石少;鑽石有,牟尼少。

  世有金銀,物質生活無憂;若皈依叁寶,精神生活富裕,靈魂救度可期,故叁寶是寶中之真寶。

   叁寶希有難遇,有偈曰:

  佛出世時我沈淪 佛滅度後我出世

  忏悔此身多業障 不見如來金色身

   又說: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無量壽經》說:

  若聞斯經 信樂受持 難中之難 無過此難

   二、最勝義:世上最勝,能生無量功德,發揮無盡妙用,並且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無極無限,無邊無際。

   叁、不改義:猶如金剛,永不變質,永不消失,絕對可依靠。

   世間無一可靠:

  自身有老病苦,不可靠;親友有離別苦,不可靠;

  財富有銷散苦,不可靠;名位有墜落苦,不可靠;

  社會有敗壞苦,不可靠;鬼神有凶殺苦,不可靠。

   《無量壽經》言: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又言: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永遠不離,與我長在,只有叁寶。

  叁寶的種類

   有多種,歸納爲叁:

   化相叁寶:又稱「別相叁寶」、「最初叁寶」。皈依佛,以釋迦牟尼佛爲師;皈依法,以佛所說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真理爲師;皈依僧,以最初隨佛出家比丘爲師。

   住持叁寶:又稱「常住叁寶」。指流傳、維持佛教于後世之叁寶。禮一切諸佛佛像爲佛寶;一切諸法經典爲法寶;一切出家僧衆爲僧寶。

   自性叁寶:又稱「理體叁寶」、「一體叁寶」。亦即皈依佛,人人皆有如來佛性;皈依法,人人皆有平等無差別的法性;皈依僧,人人皆有般若清淨的身心。

   沒有住持叁寶,無以顯現理體叁寶;沒有理體叁寶,無以安立住持叁寶;住持叁寶是理體叁寶的大用,理體叁寶是住持叁寶的全體。

   先皈依身外的住持叁寶,進而依法修行,證悟自性的理體叁寶。

  叁皈的利益

   皈依叁寶的功德利益,可說在人生中,所得利益總加起來,也不及皈依叁寶的功德之大之多。綜合起來,約有八種:

  佛子 ── 成爲佛的弟子。

  戒基 ── 是受戒的基礎。

  減業 ── 減輕業障。

  積福 ── 能積廣大福德。

  善成 ── 一切好事都會成功。

  不墮 ── 不墮惡道。

  神護 ── 四王天派遣叁十六位善神隨身擁護。

  得度 ── 將來龍華叁會,度脫現在皈依者。

   若欲舉例,經中甚多,略舉如下:

   一、《經》言:「世人雖然行善,不能破壞先世惡業,若能受叁皈依戒,便能破壞先世罪業。」

   二、《善生經》說:「若人受叁皈,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全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皈依叁寶者,其福過彼,不可勝計。」

   叁、《折伏羅漢經》說:「過去,有一位忉利天子,天福享完,壽命將終,再過七天,就要死了,他的身體也衰敗不堪。但他知道,命終之後,將在豬中投胎,所以他恐慌極了。于是請教天主,天主也沒有辦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皈依了叁寶。死後不唯免墮豬胎,得生人間,並逢舍利弗,請佛說法,而證得聖果。」

   四、《法句譬喻經》說:「從前帝釋天五德離身,五衰相現,自知命盡,當下要墜入畜生,在一個以冶陶爲業的人家受驢胎。帝釋天立刻馳往佛所,稽首作禮,伏地叁自皈命佛法僧衆。未起之間,其神識已至陶家驢腹之中。當時驢因沒有繩索系縛,行動之間,破壞坯器,主人用鞭責打,驢腹痛,實時傷胎,其神識即刻又還入原來身中,五德還備,複爲天帝。當時,佛陀爲其說法,帝釋天即知無常之要,明白罪福的變化,了解興衰的根本,從此歡喜信受叁寶,故再進而得須陀洹道。」

   五、《受叁皈獲免惡道經》說:「過去,有一位叁十叁天的天子,天福盡了,還有七天,就要死了,昔日的歡樂,都離開他了,美麗的天女,不再親近他了,本來是威威堂堂的相貌,現在變得毫無氣色了,他的身體,既然衰弱,並且垢穢不堪,兩腋之下,整日流著臭汗。他也看到,他將生到豬胎中去,因此躺在地上,哀傷、流淚、訴苦。此事給天主知道了,指示他誠心皈依叁寶,教他口念:『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衆中尊』,他便照著天主的指示,皈依了叁寶。七天的時限一到,他便死了。天主爲想知道,他死後究竟投生何處,但是以他的能力看遍了所能看到的所在,都無法看到那個天子的下落。只好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說:『已經由于皈依叁寶的功德,轉墮爲升,升到兜率陀天去了。你們天人,只能看下面,看不到上面的。』」

   六、《印光大師全集》有一段記載:「有一天晚上,有一位女鬼很痛苦的跪在關房前求救。她自己說:『我是某省某縣的人,丈夫個性毒辣,致我死于非命,至今含冤未伸。他已來函請求皈依老法師 (印光大師),來信已在途中,明日必到。他若得皈依叁寶爲佛弟子,我即永無超生之日,懇求老法師萬勿准許。』哀求不已。我開示她說:『恩怨本自平等,善惡了無自性;既遭惡緣,宜求解釋,免得世世酬報。妳應發心皈依叁寶,我可代妳求法力加被,妳可從此解脫,並谕知妳的丈夫爲妳超薦。』女鬼終于答應,隔天果然有求皈依之某某。」

  以何心情皈依

  一、真誠、恭敬、殷切心。

  二、了解叁皈、清楚表達。

  叁、鄭重其事,以期圓滿究竟。

  皈依前要先忏悔

   衣服若髒,清洗則淨;東西放久,要曬太陽,否則會發黴。

   罪過要發露忏悔,忏悔則清淨。衆罪如霜露,忏悔能消除,所謂「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我們的心只有佛能理解,也只有佛不嫌棄我們,包容我們,原諒我們。

   人有隔閡,即使夫妻,也不能互吐心聲,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原諒。

  皈依後勸囑

   一、每日至少一次,真誠稱念叁皈依文。

   心有定向,身有依靠,遇難不驚,安穩度日。

   二、要具正知正見:相信有善惡報應,有叁世因果,有六道輪回,修者超生,不修者墮。

   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奉公守法,爲世良民,爲人楷模。

   四、念佛即是忏悔,若願生彌陀淨土…

《略談叁皈依(皈依叁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純粹的淨土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