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報,惡有惡報」,行善會得到樂的果報,行惡會得到苦的果報,簡而言之,就是善惡報應的因果。而且這個因緣果報不只是今生今世而已,是貫通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完整的講,就是「叁世因果」。而所感得的果報的境界是什麼呢?就是「六道輪回」。所以相信善惡報應、叁世因果、六道輪回,就是相信佛教,沒有這樣的相信就不是佛教信徒了。
既然我們相信有善惡報應、有叁世因果,身爲一個皈依叁寶者,對于爲人處世的心態,就要有以下幾點觀念:
第一點,「隨緣消舊業」。既然有叁世因果的報應,可見我們今生今世的苦樂禍福、得失成敗,都跟過去世我們所造的業,有百分之一百的關系。所以我們如果遇到順緣的時候,就應該心生感恩;遇到逆緣的時候,譬如說有人說我們的壞話、背後話、毀謗的話,或者是事業感情種種的挫折失敗,我們就要怎麼樣呢?要心甘情願的接受,曉得這是我們在還過去的債,這叫作隨緣消舊業。反之,如果心有不平不滿,那豈不是這個舊的業債不但沒有還,反而又增加了一層新的業債上去了嗎?所以學佛者要有一個很基本的觀念,就是隨緣消舊業,那要怎樣隨緣消舊業呢?就是凡事盡量無诤,因爲這是自己的業障,應該逆來順受,而不以牙還牙,所以不與人诤。但是,若只是外表不與人诤,卻積壓在心中的話,那也不好,會造成精神病,所以內心也不去生氣,不存在心中。也就是,不但表面行爲不與人诤,也沒有生氣積壓在心中,心中也無瞋氣,這就是隨緣消業障。
完整的講,我們不但要「隨緣消舊業」,也要「更莫造新殃」,也就是,除了一方面消業障之外,另一方面自己也不要再去做違背五戒,或者違犯十善的事情,這樣的話,就是在「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了。當然我們都是凡夫,難免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個時候要怎麼樣呢?就是要有忏悔之心,而多念佛。畢竟我們都是凡夫,既然自己是凡夫,常常知道應該做到而做不到,他人豈不是也是一樣,所以我們彼此就要互相體諒,互相包容。
第二點,「凡事爲他想」。任何事情如果能夠先爲別人著想的話,那真的是可以給對方帶來溫暖跟恩慈體貼,彼此不但和諧,同時對方也會感我們的恩,無形中我們就在跟他結善緣、結佛緣。
第叁點,「理性不情緒」。人際之間之所以會彼此不和諧,或者是心中有苦惱,或者是造罪造業,往往都是不夠理性,都是太情緒化了,所以凡事要理性而不情緒。那要怎樣理性不情緒呢?就是凡事要客觀,不要自以爲是。
第四點,「只見自己過」。孟子有一句話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也就是說,凡事要先反求諸己,一件事情如果與人有了摩擦,那麼我們首先要反省自己,先檢討自己,所以只見自己過。這樣的話,彼此就能和諧,業障也能消除;如果凡事都是我對你錯的話,就會夫妻不和、家庭不和、團體不和,會給自己帶來種種的苦惱。所以,甯可承認自己的錯誤,自己擺低姿勢,這樣的話會給團體帶來和諧,也會贏得別人對我們的尊敬。
第五點,「不說他人非」。一切的罪過,往往都是因爲不守口德,所以我們要學習守口如瓶,凡事檢討自己的過錯之外,不要去責備人家。如果發現別人有錯誤,也不要去宣揚,不要講給第二個人聽,也不要講給自己最親密的人聽。因爲自己最親密的人,也有他親密的知己,話傳來傳去,罪業就造出去了,而且,說人背後話是最損陰德的。所以,我們修行學佛最重要的是心存誠懇,存誠懇之心而不要隨便打妄語,不要隨便說是非。總之,就是要存好心,要說好話,要做好事。
第六點,「念佛願生西」。這是最重要的,因爲我們即使真心皈依了,不墮叁惡道了,但是六道輪回還在,六道輪回如果沒有超脫的話,總會有某一生某一世墮落叁惡道,一旦墮落叁惡道的話,就是所謂的「苦重時長」--痛苦非常的深重,而果報又非常的漫長,所以,要念佛!能夠誠懇的念佛,就是真正的皈依,因爲念佛就有彌陀的加持,如果我們念佛並且不執著這個世間的一切,而願生極樂世界的話,那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就一定成佛!
我們皈依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自己能夠成佛,也能夠廣度衆生,使衆生也能夠成佛。如果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話,豈不是就能夠圓滿我們的皈依呢!所以最重要的,希望大家就是要天天念佛,常常念佛!
已皈依的人,如果不能每一天常常念佛,但至少每一天要念一遍叁皈依,也就是我們單子上寫的。如果能常常念佛的話,那就保持一向念佛就可以了。因爲我們一向念佛,目的也是爲了往生極樂世界,徹底的解脫生死輪回,這一種皈依,這一種行止,就已經是真正的皈依了,爲什麼?我們皈依的人,剛剛所講的,要先相信有善惡報應、叁世因果、六道輪回,既然有叁世因果、六道輪回,那我們如果不假藉這個人身來脫離六道生死輪回的話,那豈不是太愚癡了嗎?反過來講,豈不是對于佛法的教理,基本教理不看重嗎?所以,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而一向念佛,就是真正的皈依叁寶了。
已經皈依的人,每人都會有法號,男衆第一個字都是「宗」,淨土宗的宗,第二個字就各不相同,不過都會取比較好的字意來給大家作爲法號;那女衆呢?第一個字就是「佛」,南無阿彌陀佛的佛,也就是希望我們以淨土爲宗,以淨土宗爲宗,以南無阿彌陀佛爲念,所以女衆第一個字都是佛,那麼第二個字也是各不相同。至于皈依的內涵,等一下會發給大家一本解釋皈依的小冊子名爲《略談叁皈依》,希望大家帶回去詳細的看。
皈依典禮到這裏圓滿,現在我們來做回向: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講于彌陀誕皈依典禮
附錄六:
念佛真皈依(一)
凡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者,
即是真皈依、
大皈依、
無上皈依。
世間虛假,唯佛是真;宗教雖多,唯佛是正。今有如此衆多善男子善女人舍假入真,去邪歸正,發心皈依叁寶;誠是諸佛贊歎,龍天歡喜。然而祖師言:「不可外現賢善,內懷虛假」,亦即必須真有皈依之心,方得皈依功德;故收到「皈依證」之後,亦應于佛前長跪合掌,自白叁皈,其詞如左:
我○○○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叁說叁拜)
我○○○盡形壽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叁結叁拜)
又,若○○法師前來,宜再次恭請法師傳授叁皈,並說明叁皈之義,令其明白,心中領納。
皈依對象是「叁寶」,故叁寶皆我之師,非僅某道場某法師而已。但,若學淨宗者,即應親近淨宗道場、師父、同行;余則可敬不可學。
皈依功德易得而易失,皈依佛不皈依外道宗教,亦不隨喜贊歎,法、僧亦然;持此正知正見,則皈依功德永不消失。
皈依之終極目的在于成佛度生,而「念佛成佛是真宗」,念佛即是往生,往生即是成佛,成佛即能度生無礙。故凡皈依者,應常念佛,願生極樂,則往生、成佛、度生,盡在其中。至少早晚各念一串念珠之佛號。
又,凡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者,即是真皈依、大皈依、無上皈依,說明如左:
本宗以「專一」爲旨,亦即專稱專禮專供阿彌陀佛,故寄去「南無阿彌陀佛」像,背後有淨所寫的「略解」,請皈依者詳閱細思。
皈依者即是信佛學佛之人,其行事爲人:對佛有信心、敬心,對人有愛心、恕心,對己有愧心、良心。敦倫盡份,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仁民愛物,不殺生,少吃肉,素食更佳。此外淨宗法師所編「本願念佛人自律規範」,悉應遵守。
(摘自《慧淨法師書信集》〈念佛真皈依〉(一))
附錄七:
念佛真皈依(二)
「南無」是皈依之意,
「阿彌陀」叁字是
涅槃常住不生不滅之法,
「佛」者覺,覺此法圓滿名佛。
以通途法門而言,皈依是入佛法門的第一步,須由出家衆親授,先教言:「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叁說叁拜)次結雲:「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叁說叁拜)並爲其解說叁寶意義,使其領納在心。皈依之後不得再信仰其它外教、神明等,否則即失皈依之體。
若依淨土法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大皈依,南無是「皈依」之意,「阿彌陀」叁字是涅槃常住不生不滅之「法」,佛者覺,覺此法圓滿(滿覺)名「佛」,未圓滿(分覺)名「僧」,例表于下:
故皈依之後,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既保皈依之體,亦能往生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
(摘自《慧淨法師書信集》〈念佛真皈依〉(二))
《略談叁皈依(皈依叁寶)》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