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的淨土法門
--2009年8月講于沈陽
慧淨法師 講述
前 言
余庸愚慧淺,雖修學佛法多年,始終難得其奧;雖也專修淨土,可對往生樂邦,始終把握不定。煩惱妄想如暴風馳雨,沒有片刻停息,硬以佛號伏之,反倒更加猛烈。導致長期以來,終日彷徨無依,始終憂慮不安。
後幸得浸閱淨土宗善導流系列著述,頓覺股股清涼流入心間。啊!原來彌陀十劫以來始終在召喚我等流浪孤兒,急切地盼望我等速速歸家。由此方知,雖然我們都是業力深重的凡夫,仍皆可往生極樂蓮邦,這都全托阿彌陀佛的願力,只要專稱佛名,就已乘坐在彌陀的大願船上,必定會安穩地到達極樂故鄉。
己醜(2009)年夏,大衆迎請慧淨法師到沈陽開示淨土法門,法師欣然慈悲應允,末學在旁聆聽,法喜充滿,受益匪淺。法師之開示,從頭至尾,不涉高深玄妙的理論,完全是自己真信仰的自然流露。比如法師說到:
這種信仰就是你的生命,有信仰你就有生命,沒有信仰你就沒有生命,沒有解脫的生命,沒有成佛的生命。信仰對我們來講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父母對我們重要,兒女對我們重要,丈夫妻子對我們都重要,但是最後都會舍我們而去。與我們同在的,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只有我們自己的信仰。
這些話句句令人心潮澎湃,語語徹見真谛,未夾雜半點修飾,完全是真實信心的表達。
對于初學佛法的人,法師則開示:
有人說:我念佛沒有固定數目(定課),念佛在我心,我常常都在憶佛念佛。其實不是這樣。除非他確實已經習慣了,不然一天統計起來,佛號念不到幾百句。如果一天當中固定念一千句佛號、五千句佛號、一萬句佛號,你再怎麼樣的忘記念佛,至少都有那固定的一千、五千、一萬的數目。所以說我們初學的人就要固定數目,久而久之就成習慣。那時,即使你不固定念佛,不拿念珠念佛,自然會憶佛念佛,就會嘴巴不自覺地時常念起佛號來,自自然然就會這樣。
這些話淺白而铿锵有力,一針見血地切中現代人浮躁懶惰的弊病,使人不禁愧從心起,起頑廉懦立之效,印象深刻。
爲了幫助有緣的蓮友能進一步深入學習慧淨法師于沈陽的精辟開示,末學不揣淺陋,對開示的內容略加編目整理,但由于水准有限,缺漏在所難免,懇請大德不吝惠予斧正。
南無阿彌陀佛
慚愧後學陳羽 謹識于沈陽大佛寺
第一章 隋唐淨土與宋明淨土
法師自謙
我不會講經,也不會開示,即使現在跟大家相聚,也只是閑聊。
兩種淨土
淨土法門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隋唐淨土,一種是宋明淨土。
隋唐淨土 純粹的淨土
隋唐淨土就是指淨土宗善導流,也就是上傳龍樹、天親、昙鸾、道綽一直到善導這一法脈的淨土教理思想。它是非常純粹的淨土,不摻雜、不龐雜。因爲純粹,所以正確;因爲不摻雜、不龐雜,所以沒有模棱兩可。
依照這個法脈修行,就是所謂的一百個一百個往生,一萬個一萬個往生。也就是說,只要依照這個法門去修,任何人都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當生就是極樂聖衆之一。這就是隋唐淨土,也就是指善導流這一淨土法門。
宋明淨土 摻雜的淨土
宋明淨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淨土。這個淨土跟隋唐善導大師的淨土相比,雖然同樣都是淨土法門,但內容卻不一樣。因爲宋明淨土已經摻雜了天臺、華嚴、禅的思想在裏面,所以看起來教理很豐富、很磅礴,可是已經摻雜了聖道門的思想,其結果就是導致修學者對往生大事心存不確定與不安。
法寶遺失
爲什麼宋明淨土會不純?因爲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著作,也就是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昙鸾大師的《往生論注》、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除《往生禮贊》被唐朝智升法師編纂于《集諸經禮忏儀》之中,得以保存之外)在唐朝末年就逐漸地遺失于我們中國,而流傳到了日本,並在日本發揚光大。
清朝末年,楊仁山居士通過日本朋友,把我們中國所遺失的經論郵寄回來。並在南京設立「金陵刻經處」,把這些已經失傳的經論刻板印刷流通。
正因爲善導流這一法脈的淨土教理思想,在唐朝末年就失傳于我們中國,導致以後的高僧大德自修淨土或弘揚淨土,因缺乏這一法脈的教理書籍作爲依據,只好各自依據本宗的教理來解釋。所以天臺就依天臺的教理解釋淨土,華嚴就依華嚴的教理解釋淨土,禅行者就以禅的教理解釋淨土,這樣淨土就不純粹了。
易行道
純粹的淨土是容易的法門,也是殊勝的法門。龍樹菩薩在他的《易行品》裏就說,這個法門叫做「易行道」。易,就是容易,每個人都做得來,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都能夠快速成佛,這個就是容易。
容易的原因是,純粹的淨土法門只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足資往生極樂淨土,非常簡單,不需要誦其他的經典,持其他的咒語,修其他的法門;如果還要夾雜其他的經典咒語,或者其他的功行才能夠往生,它就非常的繁雜,就不簡單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有六個字,因爲簡單容易,所以才能夠普被叁根,無論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能夠學得來,不管是出家衆、在家衆都能夠修得來,所謂「叁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人修萬人去」。
另一方面,念佛人在今生今世就可以確定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就能夠快速成佛,所以簡單的背後有它境界的高超。如果簡單,可是這一輩子不一定能夠成就,或者是簡單也能夠往生,可是往生後還要很久才能成佛證果,這樣就不殊勝了。
乘船喻
龍樹菩薩說這個法門是簡單容易又輕松安樂的法門,他用「乘船」來比喻。坐在船上,不管你身體健康不健康,行動方便不方便,只要坐在船上,都能輕松安樂,平等地從此岸到達彼岸。這是一種比喻,意在說明生死輪回的了脫,不是我們凡夫的力量可以成就的。我們凡夫其實只有造業的力量,並沒有脫出輪回乃至成佛的力量。所以龍樹菩薩說,任何法門,除了淨土法門,其他都是「難行道」。
難行道
難,龍樹菩薩用一種比喻,就是「走路」。我們若要到千裏、萬裏之遠的地方,如果有船或者有飛機就很輕松。若需走路,那就非常的辛苦,即使辛苦地跋山、涉水也不一定能夠到達,因爲路途遙遠,潛藏的危險很多,困阻重重。
龍樹菩薩又作了另一個比喻,好像我們一雙手要托起叁千大千世界,托得起嗎?我們能托五十斤、一百斤,可是叁千大千世界,再怎麼也不可能舉起來的。龍樹菩薩以這種比喻形容靠自己的力量脫離生死輪回,乃至成就佛果是非常的難。說難如登天,坐飛機可以在天空中作短時飛行,但是沒有飛機,我們能夠登上天空嗎?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只要你「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就等同坐上了阿彌陀佛的願船,不管你是出家衆、在家衆,會修行、不會修行,心清淨、不清淨,都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你已經不是六道輪回的凡夫,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聖衆之一。可說「專念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因爲如是因,如是果。
摻雜的修行
宋明淨土也是以念佛爲主,也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可是要加上種種的條件,要累積其他的功德來作爲助行。累積其他的功德作爲助行,能夠累積得來的那就好,累積不來呢?你要怎麼辦?
功德有真實的跟虛假的,其實我們所做的功德都有貪瞋癡,都是汙染的、有漏的、不是真實的,這些功德能夠作爲往生的資糧嗎?同時宋明淨土思想的念佛還強調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功夫,所謂要達到功夫成片,或者要斷見惑、思惑達到事一心,或者要破塵沙惑達到理一心,這樣往生品位才更高,這種見解就跟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見解天差地別、風馬牛不相及了。
極樂我家鄉
因爲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爲我們十方衆生所建立的。十方衆生有聖人、有凡夫。凡夫之中有善人、有惡人,所有的衆生都涵蓋包括了。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爲所有的衆生建立的,不管所有權、使用權都登記我們的名字,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以及在極樂世界的快速成佛,都是阿彌陀佛爲我們完成的,完成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裏面。
萬德洪名
任何衆生要往生極樂世界,他的正因、正業、功德資糧在哪裏?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之中,這句名號是圓滿的、具足的、甚至超越的。也就是說,這句彌陀名號圓滿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具足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超越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
要往生極樂世界,它的正因、正業、資糧功德通通在這句彌陀名號之中。彌陀名號的功德對往生者來講,對成佛來講,毫無欠缺、毫無遺漏,圓圓滿滿地具足,所以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被尊稱爲「萬德洪名」。
稱名必生
依據善導大師這一法脈而念佛的人都是必定往生的。
善導大師說:
衆生稱念,必得往生。
只要念佛就百分之百、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又說:
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來就爲我們發成就極樂世界的願,發這句名號是萬德洪名、能夠讓念佛人統統往生極樂世界的願。所以善導大師說:「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又說:
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由于有阿彌陀佛的願力,所以我們念佛的人都容易往生。
又說:
以佛願力,莫不皆往。
總之,只要「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則不論聖人凡夫、善人惡人,都必生彌陀淨土,無一遺漏。故善導大師說: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又說:
他方凡聖,乘願往來;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所以善導大師的淨土教理是「必得往生」的法門,是「定得往生」的法門,是「易得往生」的法門,…
《純粹的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