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純粹的淨土法門▪P2

  ..續本文上一頁是「皆得往生」的法門,是「齊同不退」的法門。

  如果不是這個教理,那就不定了。心一旦不定,修行就不安,一個心不定的人,誰敢說他現在已經往生決定?往生有份?如果不是專修善導大師這個系統的,就不敢這樣說。

  經典依據

  這個法脈是有經典根據的,如果不根據經典,不根據釋迦牟尼佛所說,那就不是佛法,就是外道。所以有一句話說:「依文解義,叁世佛冤;離經一字,等同魔說。」所以不管建立哪一個法門,只要是佛教法門都必須依照經典。

  那麼龍樹、天親、昙鸾、道綽、善導這一法脈所依據的是哪些經典呢?是淨土叁經!釋迦牟尼佛一生當中,說了非常多的經典,其中有關彌陀淨土的經典,大概有兩百多部,都講到阿彌陀佛,講到極樂世界。

  淨土叁經

  在這兩百多部當中,從頭到尾,從「如是我聞」,到「作禮而去」,文文句句都純粹地在講極樂世界的莊嚴殊勝,講阿彌陀佛的救度功德,就只有叁部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所以這叁部經被稱爲「淨土叁部經」。

  正依旁依

  要闡釋這個法門,必須依據這個經典,才能夠純粹,其他的只是作爲補助,不能作爲百分之百的依據。所以有「正依」跟「旁依」之別。正依就是百分之百的依據,旁依則是只取該經中相關的部分作爲補助,不相關的就不采取。所以淨土法門的正依經典,就只有「淨土叁部經」。

  龍樹、天親、昙鸾、道綽、善導他們純粹都是依據淨土叁部經來闡釋淨土法門,不夾雜其他的教理在裏面。所以這一味藥是經過嚴選的,因此既純粹無雜,又契理契機。

  專修必定

  我們這個既專又純的淨土法門,它在方法上簡單容易,我們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往生的正因,必定能夠往生。如果不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不一定,或許能夠往生,或許不能夠往生。

  因爲一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他的心無形中就專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專依靠阿彌陀佛的佛力、願力、功德力。一個人如果專依靠,而所依靠的對方是可以依靠的,那豈不是當生就能成就。你如果不專,那就不一定。不是說不可能,是不一定。

  

第二章 第十八願與第十九願

  四十八願分類

  我現在要依《無量壽經》有關往生的願,作爲我剛剛所講的道理的依據。

  阿彌陀佛總共發有四十八大願,若將四十八大願歸納分類,可以區分爲叁種:有關極樂世界國土的、有關阿彌陀佛本身的,還有就是有關我們往生功德的。

  極樂果報 難思難議

  這四十八大願當中有關淨土的,比如說前面,第一願「無叁惡趣願」,就表示極樂世界是沒有叁惡道的,因爲彌陀大慈大悲、大願大力,要救度會墮落叁惡道、有叁惡道之罪業的衆生,使他永遠不再墮落叁惡道,所以發了「無叁惡趣願」。

  第二願是「不更惡趣願」,使念佛人到了極樂世界之後,發願要到十方世界去救度衆生,永遠不會再墮落叁惡道,這是第二願。

  第叁願是「悉皆金色願」,第四願是「無有好醜願」。往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一樣金色,相貌都相同,不管你是以什麼身份去的,相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叁十二相,甚至八萬四千相,相貌都相同,具足萬德莊嚴,如《莊嚴經》所說:「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第五願到第十願,凡是往生彌陀淨土的衆生,都具有六種神通。

  第十一願「必至滅度願」,凡是往生彌陀淨土,都當下證入滅度、涅槃,阿彌陀佛爲我們成就的極樂世界就有這一種功德、功能。

  接下來,第十二願是「光明無量願」,第十叁願是「壽命無量願」,表示第十一願所證的佛果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也同樣是無量壽,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也同樣是無量光。祂能夠使我們任何衆生,無論是聖人還是凡夫、是出家還是在家、甚至是善人還是惡人,一旦到了那裏通通成佛。本來他應該墮落叁惡道,可是他到那裏之後,他不需要再墮落叁惡道,憑彌陀的願力消除他叁惡道的罪業,憑彌陀的功德,使他能夠快速成佛。

  單從這第一願到第十叁願就可顯示出極樂世界殊勝莊嚴難思難議的果報,因此善導大師贊歎並闡釋說:

  極樂無爲涅槃界,念佛即是涅槃門。

  又說:

  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真如門;

  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彈指須臾間。

  攝生叁願

  四十八願之中彌陀發救度十方衆生的願在哪裏?就在第十八願、十九願跟二十願,所以這叁個願叫做「攝生叁願」。

  攝生叁願就是以這叁個願來救度十方衆生,使十方衆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夠像剛剛所講的,第一願到第十一願,都能夠成佛,第十二願、第十叁願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光、無量壽。

  所以跟我們在這裏最有密切關系的就是這叁個願,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如果沒有這叁個願,即使極樂世界再怎麼樣的清淨莊嚴,再怎麼樣的超越十方國土,我們都沒有份,所以這叁個願對我們來講非常的重要。

  當機願 結緣願

  這叁個願是彌陀用來攝受救度十方衆生的,但是這叁個願的內容不一樣,因爲衆生的根機千差萬別,阿彌陀佛爲了普遍攝受一切衆生,所以必須要有十八願、十九願跟二十願。

  在這叁個願當中,十八願跟十九願,這兩個願叫做「當機願」,就是符合這兩個願,今生今世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符合二十願的衆生,叫做「結緣願」,就是今生今世沒能往生,但已經跟阿彌陀佛結了緣,阿彌陀佛永遠也不會放棄他,仍等待機緣成熟時來引導他,使他下輩子或者下下輩子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古德形容第二十願說:「吞鈎之魚,在水不久。」

  第十八願 易中易

  十八願跟十九願這兩個願是當機願,但若細加推究,只有第十八願才是龍樹菩薩所講的易行道的法門。因爲第十八願講只要「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取意),所以是易行道,因爲專念這句彌陀佛名,即使小孩子會,鹦鹉也會,可說易中之易、易行之至。

  第十九願 易中難

  第十九願是屬于淨土宗的難行道,也就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然後回向往生。當然跟聖道門的難行道相比,還是屬于易行道的範圍,但卻是易中之難,而第十八願是易中之易,就有這個差別。

  第十八願 彌陀本懷

  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本懷,第十八願的念佛衆生跟阿彌陀佛有直接、密切的關系,那種直接、密切的關系是不可分開的。第十九願的衆生跟阿彌陀佛原本是沒有關系的。因爲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以其他的法門回向,不是專憑、專念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有什麼關系?就沒有關系。說沒有關系也有關系,因爲他回向往生淨土,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只要能夠救度的衆生,他都盡量救度。這個人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生極樂,阿彌陀佛當然也要抓住機會來救度他,爲了讓他心中安穩,而保證臨終的時候來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只是兩相比較,阿彌陀佛的本意是在第十八願的「專稱彌陀佛名」,因此善導大師說:「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是在第十九願,這個會另再細細解說。

  第十八願

  現在我就依照願文來解說。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首先從第十八願來解說。第十八願總共有叁十六個字,它的大意是說:阿彌陀佛如果不成佛便罷,如果成佛,要使十方衆生相信祂的救度,相信祂的極樂世界是十方衆生永恒安樂的歸宿,而願生極樂世界,專稱彌陀佛名,就必定往生。

  至心

  「至心」,就是完全出自于內心,也就是真心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我們行事爲人都要真心,如果行事爲人不真心,就沒有那件事情的意義了。比如說兩個人當朋友,必須是真心的才是真正的朋友。如果是虛情假意,互相利用,那能稱爲朋友嗎?

  我們每天發願說願生彌陀淨土,可是所發的願是跟人家念念回向文而已,不是出自于內心,不是真正要願生極樂世界,這就不是至心。所以至心在這裏很容易理解,就是真心,我真的相信有極樂世界,真的願生極樂世界,真的在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叫做真心。

  有人把至心解釋得很複雜,甚至很玄妙,一般人理解不來,那就錯了。因爲淨土法門既然是易行道,就表示它在教理上既是容易理解的,在方法上也是容易實踐的。

  所以這裏至心兩個字就是真心,真正的心。如果再進一步講,就是至誠懇切的心。我至誠懇切要往生極樂世界,至誠懇切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

  所以至心是貫徹于信的,信要出自內心真正的信;至心也是貫徹于願的,願生極樂世界,要真正的願生極樂世界;至心也是貫徹于念佛的,念佛也要真正的念佛,不是敷衍的、應付的,或者是隨人家念的。所以至心貫徹于信、願、行叁資糧。

  信樂

  「信樂」,信就是相信,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這是初步的信。進一步要相信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爲我們發願所建造的,是我們的世界,是我們的家園,是我們自己的,所有權、使用權都登記我們的名字,我們要回去,是自自然然就能夠回去的。極樂世界既然是我們的家,我們幼年的家,那回去是很自然的事情,可以說是一種天性,這就是信。我們好樂而且信心歡喜地回歸極樂家鄉就是「信樂」。

  再來,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主動地救度所有的衆生,平等地救度所有的衆生,沒有條件地救度所有的衆生,這就是信受彌陀救度。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主動、平等、沒有條件的。阿彌陀佛經過五劫思維,廣發四十八大願,又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兆載永劫之前阿彌陀佛就已經爲我們發願,也開始爲我們修行,那個時候我們輪回在六道,沈淪在叁塗,頭出頭沒,那個時候阿彌陀佛主動爲我們愚癡苦惱、…

《純粹的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