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皆得往生」的法门,是「齐同不退」的法门。
如果不是这个教理,那就不定了。心一旦不定,修行就不安,一个心不定的人,谁敢说他现在已经往生决定?往生有份?如果不是专修善导大师这个系统的,就不敢这样说。
经典依据
这个法脉是有经典根据的,如果不根据经典,不根据释迦牟尼佛所说,那就不是佛法,就是外道。所以有一句话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等同魔说。」所以不管建立哪一个法门,只要是佛教法门都必须依照经典。
那么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这一法脉所依据的是哪些经典呢?是净土三经!释迦牟尼佛一生当中,说了非常多的经典,其中有关弥陀净土的经典,大概有两百多部,都讲到阿弥陀佛,讲到极乐世界。
净土三经
在这两百多部当中,从头到尾,从「如是我闻」,到「作礼而去」,文文句句都纯粹地在讲极乐世界的庄严殊胜,讲阿弥陀佛的救度功德,就只有三部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所以这三部经被称为「净土三部经」。
正依旁依
要阐释这个法门,必须依据这个经典,才能够纯粹,其他的只是作为补助,不能作为百分之百的依据。所以有「正依」跟「旁依」之别。正依就是百分之百的依据,旁依则是只取该经中相关的部分作为补助,不相关的就不采取。所以净土法门的正依经典,就只有「净土三部经」。
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他们纯粹都是依据净土三部经来阐释净土法门,不夹杂其他的教理在里面。所以这一味药是经过严选的,因此既纯粹无杂,又契理契机。
专修必定
我们这个既专又纯的净土法门,它在方法上简单容易,我们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往生的正因,必定能够往生。如果不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不一定,或许能够往生,或许不能够往生。
因为一个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他的心无形中就专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专依靠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功德力。一个人如果专依靠,而所依靠的对方是可以依靠的,那岂不是当生就能成就。你如果不专,那就不一定。不是说不可能,是不一定。
第二章 第十八愿与第十九愿
四十八愿分类
我现在要依《无量寿经》有关往生的愿,作为我刚刚所讲的道理的依据。
阿弥陀佛总共发有四十八大愿,若将四十八大愿归纳分类,可以区分为三种:有关极乐世界国土的、有关阿弥陀佛本身的,还有就是有关我们往生功德的。
极乐果报 难思难议
这四十八大愿当中有关净土的,比如说前面,第一愿「无三恶趣愿」,就表示极乐世界是没有三恶道的,因为弥陀大慈大悲、大愿大力,要救度会堕落三恶道、有三恶道之罪业的众生,使他永远不再堕落三恶道,所以发了「无三恶趣愿」。
第二愿是「不更恶趣愿」,使念佛人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发愿要到十方世界去救度众生,永远不会再堕落三恶道,这是第二愿。
第三愿是「悉皆金色愿」,第四愿是「无有好丑愿」。往生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一样金色,相貌都相同,不管你是以什么身份去的,相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三十二相,甚至八万四千相,相貌都相同,具足万德庄严,如《庄严经》所说:「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第五愿到第十愿,凡是往生弥陀净土的众生,都具有六种神通。
第十一愿「必至灭度愿」,凡是往生弥陀净土,都当下证入灭度、涅槃,阿弥陀佛为我们成就的极乐世界就有这一种功德、功能。
接下来,第十二愿是「光明无量愿」,第十三愿是「寿命无量愿」,表示第十一愿所证的佛果跟阿弥陀佛是一样的,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也同样是无量寿,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也同样是无量光。祂能够使我们任何众生,无论是圣人还是凡夫、是出家还是在家、甚至是善人还是恶人,一旦到了那里通通成佛。本来他应该堕落三恶道,可是他到那里之后,他不需要再堕落三恶道,凭弥陀的愿力消除他三恶道的罪业,凭弥陀的功德,使他能够快速成佛。
单从这第一愿到第十三愿就可显示出极乐世界殊胜庄严难思难议的果报,因此善导大师赞叹并阐释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念佛即是涅槃门。
又说:
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
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
摄生三愿
四十八愿之中弥陀发救度十方众生的愿在哪里?就在第十八愿、十九愿跟二十愿,所以这三个愿叫做「摄生三愿」。
摄生三愿就是以这三个愿来救度十方众生,使十方众生到极乐世界,就能够像刚刚所讲的,第一愿到第十一愿,都能够成佛,第十二愿、第十三愿跟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光、无量寿。
所以跟我们在这里最有密切关系的就是这三个愿,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如果没有这三个愿,即使极乐世界再怎么样的清净庄严,再怎么样的超越十方国土,我们都没有份,所以这三个愿对我们来讲非常的重要。
当机愿 结缘愿
这三个愿是弥陀用来摄受救度十方众生的,但是这三个愿的内容不一样,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阿弥陀佛为了普遍摄受一切众生,所以必须要有十八愿、十九愿跟二十愿。
在这三个愿当中,十八愿跟十九愿,这两个愿叫做「当机愿」,就是符合这两个愿,今生今世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符合二十愿的众生,叫做「结缘愿」,就是今生今世没能往生,但已经跟阿弥陀佛结了缘,阿弥陀佛永远也不会放弃他,仍等待机缘成熟时来引导他,使他下辈子或者下下辈子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古德形容第二十愿说:「吞钩之鱼,在水不久。」
第十八愿 易中易
十八愿跟十九愿这两个愿是当机愿,但若细加推究,只有第十八愿才是龙树菩萨所讲的易行道的法门。因为第十八愿讲只要「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取意),所以是易行道,因为专念这句弥陀佛名,即使小孩子会,鹦鹉也会,可说易中之易、易行之至。
第十九愿 易中难
第十九愿是属于净土宗的难行道,也就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后回向往生。当然跟圣道门的难行道相比,还是属于易行道的范围,但却是易中之难,而第十八愿是易中之易,就有这个差别。
第十八愿 弥陀本怀
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本怀,第十八愿的念佛众生跟阿弥陀佛有直接、密切的关系,那种直接、密切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第十九愿的众生跟阿弥陀佛原本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以其他的法门回向,不是专凭、专念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有什么关系?就没有关系。说没有关系也有关系,因为他回向往生净土,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只要能够救度的众生,他都尽量救度。这个人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极乐,阿弥陀佛当然也要抓住机会来救度他,为了让他心中安稳,而保证临终的时候来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只是两相比较,阿弥陀佛的本意是在第十八愿的「专称弥陀佛名」,因此善导大师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是在第十九愿,这个会另再细细解说。
第十八愿
现在我就依照愿文来解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首先从第十八愿来解说。第十八愿总共有三十六个字,它的大意是说:阿弥陀佛如果不成佛便罢,如果成佛,要使十方众生相信祂的救度,相信祂的极乐世界是十方众生永恒安乐的归宿,而愿生极乐世界,专称弥陀佛名,就必定往生。
至心
「至心」,就是完全出自于内心,也就是真心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我们行事为人都要真心,如果行事为人不真心,就没有那件事情的意义了。比如说两个人当朋友,必须是真心的才是真正的朋友。如果是虚情假意,互相利用,那能称为朋友吗?
我们每天发愿说愿生弥陀净土,可是所发的愿是跟人家念念回向文而已,不是出自于内心,不是真正要愿生极乐世界,这就不是至心。所以至心在这里很容易理解,就是真心,我真的相信有极乐世界,真的愿生极乐世界,真的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做真心。
有人把至心解释得很复杂,甚至很玄妙,一般人理解不来,那就错了。因为净土法门既然是易行道,就表示它在教理上既是容易理解的,在方法上也是容易实践的。
所以这里至心两个字就是真心,真正的心。如果再进一步讲,就是至诚恳切的心。我至诚恳切要往生极乐世界,至诚恳切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
所以至心是贯彻于信的,信要出自内心真正的信;至心也是贯彻于愿的,愿生极乐世界,要真正的愿生极乐世界;至心也是贯彻于念佛的,念佛也要真正的念佛,不是敷衍的、应付的,或者是随人家念的。所以至心贯彻于信、愿、行三资粮。
信乐
「信乐」,信就是相信,相信有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这是初步的信。进一步要相信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所建造的,是我们的世界,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自己的,所有权、使用权都登记我们的名字,我们要回去,是自自然然就能够回去的。极乐世界既然是我们的家,我们幼年的家,那回去是很自然的事情,可以说是一种天性,这就是信。我们好乐而且信心欢喜地回归极乐家乡就是「信乐」。
再来,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主动地救度所有的众生,平等地救度所有的众生,没有条件地救度所有的众生,这就是信受弥陀救度。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主动、平等、没有条件的。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维,广发四十八大愿,又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兆载永劫之前阿弥陀佛就已经为我们发愿,也开始为我们修行,那个时候我们轮回在六道,沉沦在三涂,头出头没,那个时候阿弥陀佛主动为我们愚痴苦恼、…
《纯粹的净土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