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

  

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

  --二○○六年十月廈門弘法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我來自臺灣,從小就在臺灣土生土長,也是說閩南話。廈門這個地方,我很早就想過來看看,因爲我的祖先來自福建漳州、廈門這一帶,今天能夠回到祖先落地生根的故鄉,可說悲欣交集,非常感動!

  現場有一半以上的人都能聽懂閩南語,希望今天我們彼此就用閩南語以親切、輕松、自在、活潑的方式來討論大家共同關心的佛法。

  佛法浩瀚,有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甚至無量法門,由于法門太豐富了,一般人不易掌握了解,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之後,祖師們將之歸納爲八大宗派,這八大教中,由古至今最能夠普遍化、長期不衰、曆久彌新的就是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也就是淨土宗,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法門。盡管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佛教的教理在說什麼,但是都知道有「阿彌陀佛」這句話,遇到出家人,也會念一句「阿彌陀佛」,即使不懂佛理的教外人士,遇到學佛人或出家衆,都會聯想到「阿彌陀佛」。由此可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普遍爲佛教內外所有人所熟悉的。

  然而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呢?今天我就分別以事、理兩方面來述說:

  第一、阿彌陀佛是本願成就的佛。

  第二、阿彌陀佛是救度衆生的佛。

  第叁、阿彌陀佛是光明攝取的佛。

  第四、阿彌陀佛是臨終來迎的佛。

  第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本願成就的佛」。阿彌陀佛之所以成爲南無阿彌陀佛,是因爲祂的本願,如果阿彌陀佛沒有本願,就沒有這一尊偉大、能夠救度我們的佛。當然,每一尊佛之所以成佛都各自有祂的本願,只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有別于其它諸佛,是十方諸佛所沒有,是超越于十方諸佛的本願。所以阿彌陀佛在成佛之後,依祂的本願所成就的大力就特別的殊勝廣大、弘深。

  「本願」有「總願」跟「別願」之分;本願的這個「本」 也有分「因本」──因地的本願,以及「根本」──主要的本願,這二種區別。我們在此就先從「本願」兩個字簡要來說明一下。

  每一尊佛要成佛之前都必須要先發「四弘誓願」,所以佛門弟子每一天都會在佛前稱念「忏悔文」,忏悔自己的業障,同時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實際上就是稱念四弘誓願這一首偈:「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一切諸佛都同樣要發的。所以「四弘誓願」是屬于「總願」,通于每一位菩薩、每一尊佛。

  至于「別願」就各有不同,比如釋迦牟尼佛發了五百個願,藥師佛有十二願,阿彌陀佛則是四十八大願等。

  在《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說:「我建超世願」,意思是說,阿彌陀佛祂當初所發的願,是超越十方諸佛,是十方諸佛所沒有的。釋迦牟尼佛在介紹阿彌陀佛的時候也說「發願逾諸佛」,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是超逾十方諸佛的願。

  在《無量壽經》中介紹阿彌陀佛發願的時間有多久呢?經言:「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阿彌陀佛詳細地考慮、計劃,要如何很簡單、很容易地來救度十方衆生?要如何才能使十方衆生一旦到了極樂世界就可以快速成佛?爲了要達到這個目的,阿彌陀佛經過了五劫那麼長久的時間持續不斷的周詳思惟。

  願發了之後,如果不繼續積功累德,修六度萬行,廣學無量法門的話,這個願就等于是空願,所以阿彌陀佛又經過多久的時間累積功德呢?經典說:「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是經過了不可思議的兆載永劫那麼漫長的時間,不間斷的積功累德。

  「兆」跟「載」這兩個數目都是很大的;「兆」我們還可以想象得來,至于「載」,在中國數目之中,幾乎沒有比「載」再多的數目了;而「兆載」之外還有一個「永」,這個數目就更長了;「永」是永遠的,超越時間性;「劫」是天文數字,也還可以算得出來,可是「不可思議的兆載永劫」,這「不可思議」四個字就算不出來了。因爲所謂的「不可思議」是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想象。阿彌陀佛以這麼長久的時間來累積菩薩無量德行,方使得祂的四十八大願能夠願願完成,願願如實的圓滿具足。

  阿彌陀佛爲了完成這四十八大願,是經過了那麼漫長的時間,在這一漫長的時間裏,其它的佛從因地修行,又從果地返回廣度衆生進入涅槃了,阿彌陀佛還在修行,還在爲衆生累積功德。爲什麼四十八大願要經過那麼久的時間去思惟?爲什麼要圓滿四十八大願必須要經過那麼長久的時間呢?這是因爲在這四十八願當中有一個最重要關鍵的根本、主要的願要徹底成就。

  從因地來講,因地所發的四十八大願每一願都是因本的願,但其中有一個最根本的願,就是第十八願。爲什麼淨土法門談到阿彌陀佛的本願都是指第十八願呢?因爲四十八願當中如果沒有第十八願的話,四十八願就談不上可貴與殊勝了,只因爲有了第十八願才顯現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可貴。

  因爲第十八願是要救度十方衆生的願,而十方衆生範圍寬廣無邊,有所謂「十法界」的衆生,「十法界」包括四聖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與六種凡夫法界(天道、阿修羅道、人道、地獄、餓鬼、畜生)。四聖法界是已超凡入聖,不在叁界六道生死輪回的聖者,其它六種法界則是仍在六道中生死輪回的凡夫。這十種當中,除了佛法界以外,其它九法界有情通通都是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這個就是第十八願救度的十方衆生。

  第十八願是淨土法門的根本,不僅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亦是十方諸佛的本懷,甚至也是十方諸佛所要勸說、稱揚、護念的。《無量壽經》言:「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衆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釋尊說要將這第十八願的彌陀救度法門永遠保留在宇宙當中,即使前一位佛涅槃了,下一位佛還沒有降生人間,也都要使這個法門永遠流傳下去。

  第十八願總共有叁十六個字,這叁十六個字大家能夠背的話就盡量把它背下來,因爲這是我們這一個法門的根本,可以說是阿彌陀佛的生命,也是我們的生命。因爲有第十八願法藏比丘才能成爲阿彌陀佛,因爲有第十八願,我們今生今世才能夠解脫生死輪回。

  第十八願叁十六個字,請大家合掌,我們來虔誠恭敬地念一遍:

  設我得佛 十方衆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 誹謗正法

  請放掌。

  這叁十六個字, 主要是阿彌陀佛自我發露,祂的成佛是要救度十方衆生往生極樂世界,只要十方衆生願生極樂世界,專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這樣阿彌陀佛就必定使這一位衆生當生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有任何衆生,阿彌陀佛不能夠使他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說祂就不成佛。也就是說,如果有一衆生不能往生,表示祂的力量還不具足,還沒有資格成佛,還要再修行,還要再累積功德一直到祂有足夠力量能使所有衆生只要稱祂名號就能往生極樂世界才成佛。

  這麼講起來,要成爲其它的佛較容易,只要叁大阿僧祇劫就可以了,所謂「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可是阿彌陀佛這一尊佛之所以要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積累菩薩無量的德行才能夠成佛,乃在于因爲祂要普遍的、簡易的救度所有衆生,所以必須要經過那麼長的時間。

  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是「十方衆生」,我們娑婆世界貪瞋癡特別強盛、罪業特別深重的凡夫也通通是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既然是十方衆生,包含聖人、凡夫,凡夫包含善人跟惡人,也包含著阿鼻地獄的衆生。這就表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沒有分別的、是平等性的。不管是聖人還是凡夫,是善人還是惡人,是出家衆還是在家衆,會修行還是不會修行,心清淨還是不清淨,通通都是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只要衆生願生極樂,稱念名號就必定使他往生。

  那麼阿彌陀佛救度衆生的條件是怎樣呢?阿彌陀佛救度衆生的條件很簡單,就是第十八願所講:「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樣就可以往生。

  「至心信樂」的「至心」就是虔誠的心、真實的心。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內心要真誠,不是嘴上講要往生,但心裏卻不想往生,或是希望將來還要再來做人享福。這樣就不是「至心」。所以這個「至心」包含「信樂」,包含「欲生極樂世界」,包含「乃至十念」。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真心,人和人在一起如果沒有真心就是虛情假意,那就沒有意義,也沒有存在的價值了,何況是要往生極樂世界、脫離叁界六道生死輪回這麼重要的大事,怎麼可以沒有真實心呢?

  簡言之,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條件,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至心」這兩個字是貫穿「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的。「信樂」就是「信」,「欲生我國」,願生極樂就是「願」,「乃至十念」的念佛就是「行」。所以「信樂」就是「信樂欲生」,加上「乃至十念」就是「信、願、行」。由此可知。第十八願是信願行具足。而「至心」是貫穿信、願、行。

  再詳細一點說,,「至心」就是真心,我們信有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必須要真的相信,不是雖然聽說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可是自己不怎麼相信,內心打一個問號,那就不是「至心」了。所以,信有極樂,信有彌陀,信有彌陀的救度,信有極樂是我們的歸宿,這都必須是真正的相信。就阿彌陀佛來講,阿彌陀佛呼喚我們說,「你要往生到我的極樂世界來」;就我們來講,就是「我願生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去極樂世界是真心的,我們願生極樂世界也要真心,而不是只跟人家念念回向偈而已。

  「乃至十念」,就是從此之後,我們有一天的時間就念一天的佛,有兩天的時間 就念兩天的佛,有七天的時間就念七天的佛;如果七天壽命到了就往生極樂世界,如果壽命延長,…

《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