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取正覺」。我們之所以能夠往生,是阿彌陀佛正覺成佛的功德,是他的功德成爲我們的功德,好像父精母血成爲我們的身體。所以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是我們的功德,阿彌陀佛的財産就是我們的財産,阿彌陀佛有什麼,我們就有什麼,好像父親有什麼,兒子就有什麼,父親的財産就是兒子的財産。
因爲阿彌陀佛有超越十方諸佛的願,能夠徹底廣度十方衆生,所以十方諸佛都異口同聲的贊歎,並勸導十方衆生都要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
念佛是因,往生是果
所以我們念佛必定往生,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如是因必定得如是果。你念佛不能往生,有這個因沒有這個果那是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的。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他修淨土法門,就會專稱彌陀佛名,而不會雜修雜行,因爲他知道,如此專修就往生有份,必定往生。這個思想就是純正的淨土法門的教理思想。
正定業
善導大師說念佛就是「正定業」。他說: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念佛就是「正定業」,「正定」跟「不定」、跟「邪定」,是互相對比的,正定就是百分之百,有這樣的因必定有這樣的果叫做「正定」。
不定與邪定
不定呢?因是雜的,他或許能得到這個果,或許不能,叫做「不定」。邪定,表示他根本就沒有那個因,所以不會有這個果,叫做「邪定」。這個邪不是邪惡的邪,而是表示彼此完全沒有因果關系。
念佛即是正定業
就淨土法門來講,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就是正定業,所以善導大師說,是名「正定之業」。那如果你是修淨土,卻不專稱彌陀佛名,不專靠彌陀的願力,而雜修雜行,那就是不定業。如果是其他法門的,不修淨土的,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就往生淨土而言,那就是邪定業,因爲跟這個法門沒有關系。所以善導大師說,念佛就是正定業。
第十九願
現在接著解釋第十九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
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修諸功德
「諸功德」,「諸」就是很多,所以諸功德可以說是六度萬行,包括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緣、六度波羅蜜,所有法門的修行,所有善事的實踐都叫做修諸功德,所以諸功德叫做「萬行」、「諸行」。
但就彌陀淨土來講,修諸功德回向往生,善導大師說這是「雜行」,因爲很多,很雜,不純粹,不專一。
修諸功德是佛教徒的基本行持,但就彌陀淨土法門來講,用諸功德作爲回向往生,叫做雜行;若能專憑彌陀名號,專憑彌陀救度,則諸功德無所謂雜行,因爲不靠自己的諸功德往生,全靠彌陀的名號功德往生之故。
阿彌陀佛發這個第十九願,主要就是要接引修諸功德者的根機,因爲不是每一個根機都能夠直接進入第十八願的,所以阿彌陀佛就跟他發這個願說:你只要把所修諸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我保證在你臨命終的時候,率領著大衆來到你的面前迎接你。這就是第十九願。
第十九願,第一,它不是專稱彌陀佛名;第二,它不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兩願差別
第十九願跟第十八願不一樣。第十八願專,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專靠阿彌陀佛一佛;同時阿彌陀佛發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跟念佛人綁在一起,一對一的。念佛人的往生,就是阿彌陀佛的成佛;阿彌陀佛的成佛,就是念佛人的往生。往生、成佛,一對一,綁在一起的。
第十九願是靠自己,靠自己發菩提心,以自己的根機,修種種的功德。這個根機,不管是聖人的根機、凡夫的根機、銳利的根機、低劣的根機,隨他所修功德的大小深淺,回向往生,阿彌陀佛就來迎接他,所以十九願跟阿彌陀佛基本上是沒有關系的,只是因爲他回向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才來迎接他。
因此,我們可以說,阿彌陀佛的成佛主要是爲十八願的人所成就的,成佛之後,同時間接接引不是專念彌陀、專靠阿彌陀佛的衆生,使那種衆生也能往生極樂世界,不然修其他法門就不能往生了。
所以十九願跟十八願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一個是跟阿彌陀佛不分開的,阿彌陀佛爲這種衆生成佛的;一個跟阿彌陀佛是分開的,是本來沒有關系的,是發願能讓阿彌陀佛臨終來迎接他的。
大利無上
同時第十八願是直接從第十七願而來的,聽聞十方諸佛贊歎這句名號不可思議功德;第十九願就不是,隨他自己的根機,所修的功德,他所修的功德跟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功德是完全不一樣的。阿彌陀佛的功德,是佛的功德,是無漏的功德,在經典上就說,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而《無量壽經》顯示第十八願念佛功德就說: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所以念佛是無上的大利,無上的功德。
我們要知道,我們這種凡夫自己所發的菩提心大部分都是虛假的,這個跟阿彌陀佛真實而不可思議的功德相比,那是不能比的。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出世間法,是真實的功德,不可思議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所修的頂多五戒十善,可見這裏所講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乃至八宗兼修、八宗兼弘都不能跟這句名號相比,所以只要專念彌陀名號就遠遠勝過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功德了。
十八願成就文
所以第十八願成就文就說,
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成就文就是在解釋第十八願,因爲阿彌陀佛已經成佛,表示第十八願的功能已經展現了,有它的力量了。所以只要依照第十八願,就會得到這個果報。這就是第十八願成就文。
第十八願成就文前面是第十七願的成就文,說:
十方世界,無量諸佛,皆悉贊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接著就是第十八願成就文,衆生聽聞到十方諸佛咨嗟贊歎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這句名號,然後乃至一念,乃至你臨終才聽到,才一念念佛,一念靠佛,當知此人,「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不退轉
這個人當下就往生極樂世界,就不退轉。不退轉有叁種,這裏的不退轉是不從成佛的境界退轉下來,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當下就不退轉,而且當下一生補處。因此《阿彌陀經》就說:「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等待成佛的那個階位。
太子喻
這就好像太子等待登基成爲皇帝一般。他還沒有登基之前,在東宮稱爲太子。父皇如果退位,他就登基了。所以他是有國王的資格,但是在等待時機。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都有成佛的資格,但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是在那裏成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所以我們在極樂世界即使有跟阿彌陀佛一樣的無量光無量壽,還是降下一位,跟觀音菩薩、勢至菩薩一樣稱爲一生補處的菩薩。
芬陀利花喻
所以《觀無量壽經》形容、贊歎念佛的人說: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
念佛人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花,這種芬陀利花就是佛的代名詞,佛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花,我們念佛人已經被贊爲芬陀利花了,因爲我們念佛人必定往生,而且極樂世界是成佛的境界,所以必定成佛。因此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我們殊勝的朋友。
勝友解
然而,我們還是貪瞋癡的凡夫,還有情緒,還會發脾氣,凡事不平不滿,發起脾氣就好像刮大風下大雨。只因爲我們念佛,等覺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成爲我們的朋友,因爲我們是個念佛人。反之,如果我們不專依念佛,我們雜修雜行,就不是這樣。所以十八願跟十九願,身份功能完全不一樣,你看成就文就說了:
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當下就具足往生的身份,當下就不退轉。所以這一段文是在解釋第十八願,不是在解釋第十九願。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他雖然發心,雖然學習種種的法門來回向往生,事實上他還是有漏的,有煩惱的,因爲沒有專依靠彌陀,他並沒有獲得「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的那種身份。
第叁章 問答
有關信心
念佛有種種的利益,證據在哪裏?我們編有《念佛感應錄》〈第一集〉到〈第叁集〉,琳琅滿目種種事迹都有,你一方面了解道理,一方面看念佛的感應事迹,互相印證就能夠起信。
因爲人都有佛性,佛性當中有慧性。書看多了,有道理還是沒有道理,你就會思辯、會判斷。如果你又不懂教理,又不知道這些事證,當然就會打一個問號。真的這樣嗎?看到阿彌陀佛的人是極其少數的,但並不表示我們沒有看到就不存在,只是我們還沒有因緣,但總有一天會看到,我們臨終的時候就會看到阿彌陀佛了。
我們現在沒有看到,可以先從《念佛感應錄》裏去理解,有彌陀的存在,有彌陀的救度,念佛的人能夠消災免難,事迹看多了,自然就會起信。
信以後不再懷疑,這就是真正的信;信以後還有懷疑,那現在就不是真正的信。其實人都有煩惱,有時會貪、瞋、癡、疑。所以往往會對某些人、某些事産生某種懷疑。如果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一時不能徹底肯定、認同,也無妨,只要自覺我們沒有第二條路,唯有念佛才能得度,那麼雖有那種莫名的懷疑,則障礙不大。你即使有懷疑,你自己心裏還是曉得有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的救度,還是會繼續念佛的,照樣在彌陀光明的攝取不舍當中,臨終阿彌陀佛就會顯現來迎。
我們這個法門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相信不相信,只要你念佛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善導大師說「衆生稱念,必得往生」。不過話說回來,你如果都不知道,都不相信,讓你專修也不可能,所以我們就要去知道,要去相信,我們就會專修,這樣心底就不會有懷疑的念頭,也就不成障礙了。
念佛定數
我強調金剛念,能夠綿綿密密,細水長流。爲什麼?所謂「心若無力,以口來扶」,心中如果沒有力量,就用嘴巴。人若嘴巴動,心中自然也會跟著念。如果嘴巴不動,只是默念,很容易打失,很容易妄想雜念。
所以有的人說,我沒有固定數目念佛,我沒有刻意在念佛,念佛在我心,我常常都在憶佛念佛。不是這樣的,除非他已經習慣了,熟處轉生,生處轉熟,不然還是妄想雜念,一天統計起來,念不到幾百句。你如果早上就固定靜坐念佛,或者一天當中固定念一千句佛號、五千句佛號、一萬句佛號,你再怎麼樣的忘記念佛,至少都有那固定的一千、五千、一萬的數目。
所以說我們初學的人就要固定每日念佛數目。除了早上靜坐念佛之外,白天如果有空也可以固定數目,久而久之就成習慣。即使你不固定念佛,不拿念珠念佛,自然會憶佛念佛,就會嘴巴不自覺地時常念起佛號來,自自然然就會這樣。
信仰就是生命
人生信仰是最重要的,信仰是一個修行人的生命。我信仰只有佛教才能夠解脫六道輪回,只有佛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理,這就是信仰
八萬四千法門我相信只有阿彌陀佛爲我發四十八大願,爲我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十方諸佛雖多,我心中只有阿彌陀佛一佛;八萬四千法門,我心中只有南無阿彌陀佛救度一法,才能夠讓我離開六道輪回,不但離開輪回,還能往生成佛。其他的佛、其他的法都沒有。
所以我們就將此身心性命──生死輪回的性命,全部都投靠阿彌陀佛,唯有阿彌陀佛一佛,是我盡形壽、獻身命,解脫生死輪回、快速成佛的依靠,沒有二佛,沒有叁佛,沒有其他的法門。
既然這樣,這種信仰就是你的生命,有信仰你就有生命,沒有信仰你就沒有生命,沒有解脫的生命,沒有成佛的生命。信仰對我們來講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父母對我們重要,兒女對我們重要,丈夫妻子對我們都重要,但是最後都會舍我們而去。與我們同在的,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只有我們自己的信仰。
彌陀本尊
我們佛堂所供奉的本尊只有一尊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佛菩薩,也不是西方叁聖,只有獨尊阿彌陀佛一佛。爲什麼?最根本最重要、最勝最尊最貴、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叫做本尊,本尊是信仰者的根本唯一所尊,是信仰者的全部生命所托,有此本尊就有自己的生命,無此本尊就無自己的生命,自己解脫的生命、成佛的生命,全憑本尊。因此,本尊如王,最尊、絕對、無比、唯一,獨一無二,亦無叁四。不會說這一尊佛菩薩是我的本尊,那一尊佛菩薩也是我的本尊,不會這樣的。
阿彌陀佛是不能夠比較的、不能夠等同並論的、不能夠並肩而坐的,我們的本尊始終都是阿彌陀佛一佛,所以善導大師說:「你要供養,就專供養阿彌陀佛一佛;你要頂禮膜拜,就專頂禮膜拜阿彌陀佛一佛;你要稱念,就專稱念阿彌陀佛一佛。」這就是專,就顯示一個人的信仰,獨一無二的信仰。
真理只有一個,所以我們的佛堂不要夾雜,就專供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如果你是修其他法門,就依所修的法門供養你的本尊;只要是修淨土法門,則佛堂所供本尊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一佛,獨一無二。至于觀音菩薩、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脅侍、侍者,依靠阿彌陀佛而往生的,跟我們是勝友,所以我們不作爲本尊。同時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十方諸佛都念到了,觀音菩薩、勢至菩薩、諸大菩薩也都相隨了,專信專念阿彌陀佛,自然就有這樣殊勝的效果。我們如果這也供、那也供,信心雜、行持雜,就沒有這樣殊勝的效果。
佛堂布置
我們佛堂所挂的都是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跟我們這個法門有相關的,不相關的我們不懸挂、不擺設。我們可以挂阿彌陀佛來迎圖、極樂世界莊嚴圖,或者我們這個法門的經典法語,祖師法語。這是顯示一個人的信仰,他有信仰,而且有專屬的信仰,不雜信雜行。
修行人生活
我們學佛人要安貧樂道,家裏面的擺設樸實簡潔,不浮華,不雜七雜八,有用的才擺設,沒有用的通通不擺設,而擺設就是要整齊清潔。因爲這個世間是我們的旅社,我們是過客,閑雜的東西都是身外之物,所以太過于世俗的東西不擺設,擺設都跟佛法跟淨土有關系的,讓我們眼睛所看都是極樂世界有關的景象。這是顯示一個人信仰的深度,若不是這樣,他信仰的深度還不夠,還有限,甚至還是膚淺的。信仰越深才能越得到它的精髓,我們這個法門,你信仰越深越專,千人則千人往生,萬人則萬人往生。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純粹的淨土法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