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一念三千,三千一念”,所以在禅宗里,心的一刻就是永恒,永恒也只在一念之间。
大家偶尔也会注意自己:我心里很苦,心里很挂念,心里现在想着发财,心里希望那个讨厌的事赶快解决……,这些都是生灭心,不是永恒的心,我们要找的是一颗永恒心。禅宗的大梅法常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徒弟,凡是有人问马祖“如何是佛”,他总是回答“即心即佛”,如果有人进一步追问“如何是心”,他就说“即佛即心”,不管什么人来问道,他都是很肯定的讲“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大梅法常在马祖座下得道,后来到另外的地方去弘法,一本老师的宗旨,凡是有人问道,他也都说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度化了很多人。消息传到马祖那里,马祖想试探这个徒弟是真的悟道呢,还是依样画葫芦,就派了一个弟子去考验他。这个弟子到了大梅法常的地方,问大梅说:“您在马祖门下,学到了什么?”
大梅便答:“师父开示我:即心即佛!”
这个弟子又问:“什么是心?”
大梅还是说:“即佛即心!”
这个弟子就说了:“咦,不对啊!马祖现在不是这样讲,他现在都说“非心非佛,非佛非心”了!”
大梅法常听了这话,不但不惊奇,反而笑了起来:“呵,这样啊!师父就是喜欢捉弄人,我管他什么“非心非佛,非佛非心”,我仍然“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这个弟子把这番对话带回去,告诉了马祖,马祖听了以后,很高兴的说:“好,梅子成熟了!”
这句话一语双关,意思是说:大梅能够不被表语系缚,不改变悟道的宗旨,是真的悟道了。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万法不离一心,只要道心坚定,就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进入真理的境域;而能够不被人牵着鼻子走,又不惑于环境变迁,这颗心也就接近佛法了。
觉悟的禅师,能找到自己的心,是非好坏、善恶得失,一切在自己。他们心中自有一把天秤,不会随着你东风吹东风倒,西风吹西风倒,他们对自己有无限的肯定,肯定自己顶天立地,这就是一颗永恒的心!
有的人在日常生活里,常常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别人而生活。像走在街上,如果听到别人赞美一句:“喔,小姐,你身上穿的衣服很漂亮!”心里就很高兴;如果听到人家批评:“那套衣服早就过时了,亏她还穿得出来!”心里就会难过。这样的心,活着岂不太苦?衣服的好坏美丑,和本身没有什么关系,人家说句好,就欢喜,人家说句不好,就难过,心里的欢喜不欢喜都被别人掌握住,自己不能作主,怎么能活得开心自在?像我身上这一袭僧袍,已经穿了很久了,我只当它是一件物,根本不必花心思在这个上面。我穿去宜兰,宜兰的信徒发现它旧了,我并不在意;我穿到美国,美国的信徒认为我穿袈裟比较庄严,咦,我也不觉得不自在啊!《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这颗心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不受时空影响的,只要能够不依世事,不惜身命,不求名闻,不贪利养,让心灵清净无垢,那么,红尘是非都不能难倒我,种种贪嗔痴妄不过像抽刀断水、起风吹光,永远不能折损光和水,也永远不能污染我们的永恒心。
二、心的方寸及心的虚空
我们的心在哪里?有人说:心不是在方寸之间吗?但是,这个“方寸之间”,并不是囿限在身体里面。有人以为过去做宰相的人,心量很大,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却不知修道者成道后的量更大,有多大呢?“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成道者的心,可以把虚空三千大千世界放在心里。《西游记》里,孙悟空能腾云驾雾,一斤斗翻了十万八千里,最后还是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孙悟空就是形容人的心,而如来佛代表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不管虚妄的俗心怎样翻跳,当然跳不出真心之外。我们的生命,今生张三,来生李四,甚至沦为地狱的恶鬼畜生,无论怎样轮回转世,变来变去,不变的就是一个真心--就像用黄金做项炼、戒指、手环……,不管造型如何改变,黄金的本性是不会变化的。佛经里有句形容心的话:“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就是说悟道的心,经过古今多少年代多少岁月,都不会改变,经历万劫千生也不会变。
这样,方寸之心不是就住在虚空之中吗?
元朝有个读书人,名叫许恒,因为生逢乱世,不得不跟着群众逃避战祸,在逃难途中,好几天没有饭吃了,忽然看到一个水果园,园中的果树上,累累的结着水果,群众们饥渴交迫,纷纷跑进果园,摘果子充饥,许恒却端坐在树下瞑目休息,动都不动。吃了水果的人劝他:
“为什么你不去摘果子吃呢?”
许恒睁开疲倦的眼睛说:“不行啊!果园是别人种的,主人不在,怎么可以偷摘呢?”
听的人笑他傻:“唉呀!这种乱世,果园主人早就逃难去了,这些水果哪有主人?”
许恒脸色一正:“果园没有主人,难道我们自己的心就没有主人吗?”
我们方寸之间的心,要建立自己的主人翁,要有自主意识,这样才不会乱来,才能远离鄙恶。今天社会风气败坏,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主人,也没有自己的方寸。
我们又如何认识自己如虚空的真心呢?佛经上有句话:“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就是说:假如你能以慧解开悟,修持禅行,你就能见到佛境了;你把心像虚空一样放大,生死便能自如。过去有一位镜清禅师,喜欢问人“门外什么声”,例如他问一僧人:
“门外是什么声?”
“雨滴声。”那僧人答。
镜清禅师便叹息:“众生颠倒,迷己逐物!”
又有一次他问人“门外什么声”,人家说是蛇咬蛤蟆声,镜清就说:
“将谓众生苦,更有苦众生。”
雨滴声中,众生颠倒,只知注意关心人情世故,患得患失,全然不知生命的真谛;蛇咬蛤蟆声中,透出了人间的杀伐残酷,相争相食,全然不见宇宙的浩瀚。无论是雨滴声、蛇咬声,都在凸显人间的迷离声,这个“门外什么声”,就是“心外什么声”,门,就是心。宇宙坦坦荡荡,如果把心化成宇宙,用宇宙一样的心来听,听啊!人间处处是一片颠倒声、杀伐声、愚昧声、迷离声……,所以镜清禅师要感叹众生颠倒,感叹众生苦了。
我们把贪欲心放下,进入虚空无住的真心里,进入法身真理的慧命之中,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众苦烦恼,又能奈我们何?
三、心的地狱和心的天堂
常有人问:有没有天堂?有没有地狱?天堂地狱究竟在哪里?事实上,天堂地狱不必向外寻找,天堂地狱就在我们的心里。举个例子:我们吃一顿早饭,这颗心就时而天堂,时而地狱,甚至十法界中的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境界,都会在一天之内周游很多次。为什么呢?我们早上起床,本来无忧无虑,无愁无恼,打打坐,念念佛,心境就像佛一样清凉;刷牙洗脸时,想想今天要替什么人解决困难,把什么事摆平……这时为人服务的心,就是菩萨的心;坐在餐桌上了,一看早饭还没端来,就“快点呀!快点呀!”的催,肚子饿,这饿鬼的心就生起来了;等到早饭端来了,一看只有两样菜,每天都是花生、豆腐这两样菜,简直不能入口!这样计较分别,阿修罗的心也生起来了;甚至筷子一摔,桌子一拍,大骂几句,怒从心上起,不在家吃饭了,地狱畜生的心就随着怒火炽烧而出现了;坐车上班的路上,听见身旁乘客说起非洲饥荒,看报纸大火凄惨报导,悲悯的心一生起,人天菩萨的种种心也随之出现了。你们看:一顿饭里,时而佛菩萨,时而地狱、饿鬼、畜生交缠;半天工夫,时而人天交战,时而声闻缘觉交感。我们天天在这样的心里活来死去,忽而欢喜,忽而愁苦,一时是痴迷贪恋,一时又淡泊自在,或升华于清凉法界,或辗转于名缰利场,这不就是天堂与地狱吗?
《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世间最好的艺术家,就是我们自己的心,这颗心想像什么东西,就成为什么东西。过去有个人雕刻夜叉罗刹,他天天模拟夜叉罗刹的表情,想呀想的,想久了,不知不觉一脸横肉,变成很凶恶的样子;后来遇见一位法师,法师看到他一付恶鬼形相,觉得奇怪,就问他:
“咦,您的脸怎么会变成这样?”
这个雕刻家很苦恼的如实回答:“我也不知道呀!我本来不是这样子的,我刻夜叉罗刹,刻着刻着就变成这样了。”
法师想了想,微微一笑:“原来如此,阿弥陀佛!施主,我看您换个方式,改雕刻佛菩萨的像吧,说不定另有造化呢!”
这个雕刻家别无他法,姑且一试,于是天天观想菩萨的庄严,模拟菩萨的容貌,说也奇怪,日子一久,他的面相慢慢变得慈祥了,端庄了,比本来的面目还要善良多了,他这才知道心能转相,心里种什么因,心外就结什么果。我们有些人生得庄严美丽,就很矜持得意;长得难看,就怨怪父母把自己生得丑陋,这是不对的!假如你希望自己美貌,有尊贵的气质,那么,你应该先净化自己的心;如果能净化,天堂都能上去,何况区区的气质、美貌,要变善变美,何难之有?
过去有一个将军向白隐禅师求法,他疑惑地问:
“禅师,真的有天堂地狱吗?”
“有啊!”
“那么,天堂地狱又在哪里呢?”
白隐禅师打量了他一番,问道:
“你是什么人?”
“在下是一员武将。”
白隐禅师大笑:“哈哈!笑死人了!就凭你这么一付乞丐模样,也配做镇国将军?哈哈!笑死人了!笑死人了!”
这个将军勃然色变,心想:我谦虚诚恳的来问道,你怎么一开口就骂人呢?真是太无礼了。于是怒气冲冲拔出腰间佩剑,向禅师一剑砍去,白隐禅师笑声一收,伸手向将军一指:
“你看!地狱之…
《佛教对心识的看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