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對心識的看法▪P2

  ..續本文上一頁是“一念叁千,叁千一念”,所以在禅宗裏,心的一刻就是永恒,永恒也只在一念之間。

   大家偶爾也會注意自己:我心裏很苦,心裏很挂念,心裏現在想著發財,心裏希望那個討厭的事趕快解決……,這些都是生滅心,不是永恒的心,我們要找的是一顆永恒心。禅宗的大梅法常禅師,是馬祖道一的徒弟,凡是有人問馬祖“如何是佛”,他總是回答“即心即佛”,如果有人進一步追問“如何是心”,他就說“即佛即心”,不管什麼人來問道,他都是很肯定的講“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大梅法常在馬祖座下得道,後來到另外的地方去弘法,一本老師的宗旨,凡是有人問道,他也都說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度化了很多人。消息傳到馬祖那裏,馬祖想試探這個徒弟是真的悟道呢,還是依樣畫葫蘆,就派了一個弟子去考驗他。這個弟子到了大梅法常的地方,問大梅說:“您在馬祖門下,學到了什麼?”

   大梅便答:“師父開示我:即心即佛!”

   這個弟子又問:“什麼是心?”

   大梅還是說:“即佛即心!”

   這個弟子就說了:“咦,不對啊!馬祖現在不是這樣講,他現在都說“非心非佛,非佛非心”了!”

   大梅法常聽了這話,不但不驚奇,反而笑了起來:“呵,這樣啊!師父就是喜歡捉弄人,我管他什麼“非心非佛,非佛非心”,我仍然“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這個弟子把這番對話帶回去,告訴了馬祖,馬祖聽了以後,很高興的說:“好,梅子成熟了!”

   這句話一語雙關,意思是說:大梅能夠不被表語系縛,不改變悟道的宗旨,是真的悟道了。所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萬法不離一心,只要道心堅定,就能不受時空的限製,進入真理的境域;而能夠不被人牽著鼻子走,又不惑于環境變遷,這顆心也就接近佛法了。

   覺悟的禅師,能找到自己的心,是非好壞、善惡得失,一切在自己。他們心中自有一把天秤,不會隨著你東風吹東風倒,西風吹西風倒,他們對自己有無限的肯定,肯定自己頂天立地,這就是一顆永恒的心!

   有的人在日常生活裏,常常不是爲自己活著,而是爲別人而生活。像走在街上,如果聽到別人贊美一句:“喔,小姐,你身上穿的衣服很漂亮!”心裏就很高興;如果聽到人家批評:“那套衣服早就過時了,虧她還穿得出來!”心裏就會難過。這樣的心,活著豈不太苦?衣服的好壞美醜,和本身沒有什麼關系,人家說句好,就歡喜,人家說句不好,就難過,心裏的歡喜不歡喜都被別人掌握住,自己不能作主,怎麼能活得開心自在?像我身上這一襲僧袍,已經穿了很久了,我只當它是一件物,根本不必花心思在這個上面。我穿去宜蘭,宜蘭的信徒發現它舊了,我並不在意;我穿到美國,美國的信徒認爲我穿袈裟比較莊嚴,咦,我也不覺得不自在啊!《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這顆心是至大無外,至小無內,不受時空影響的,只要能夠不依世事,不惜身命,不求名聞,不貪利養,讓心靈清淨無垢,那麼,紅塵是非都不能難倒我,種種貪嗔癡妄不過像抽刀斷水、起風吹光,永遠不能折損光和水,也永遠不能汙染我們的永恒心。

   二、心的方寸及心的虛空 

   我們的心在哪裏?有人說:心不是在方寸之間嗎?但是,這個“方寸之間”,並不是囿限在身體裏面。有人以爲過去做宰相的人,心量很大,所謂“宰相肚裏能撐船”,卻不知修道者成道後的量更大,有多大呢?“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成道者的心,可以把虛空叁千大千世界放在心裏。《西遊記》裏,孫悟空能騰雲駕霧,一斤鬥翻了十萬八千裏,最後還是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孫悟空就是形容人的心,而如來佛代表我們的真心、我們的自性。不管虛妄的俗心怎樣翻跳,當然跳不出真心之外。我們的生命,今生張叁,來生李四,甚至淪爲地獄的惡鬼畜生,無論怎樣輪回轉世,變來變去,不變的就是一個真心--就像用黃金做項煉、戒指、手環……,不管造型如何改變,黃金的本性是不會變化的。佛經裏有句形容心的話:“亘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常新”,就是說悟道的心,經過古今多少年代多少歲月,都不會改變,經曆萬劫千生也不會變。

   這樣,方寸之心不是就住在虛空之中嗎?

   元朝有個讀書人,名叫許恒,因爲生逢亂世,不得不跟著群衆逃避戰禍,在逃難途中,好幾天沒有飯吃了,忽然看到一個水果園,園中的果樹上,累累的結著水果,群衆們饑渴交迫,紛紛跑進果園,摘果子充饑,許恒卻端坐在樹下瞑目休息,動都不動。吃了水果的人勸他:

   “爲什麼你不去摘果子吃呢?”

   許恒睜開疲倦的眼睛說:“不行啊!果園是別人種的,主人不在,怎麼可以偷摘呢?”

   聽的人笑他傻:“唉呀!這種亂世,果園主人早就逃難去了,這些水果哪有主人?”

   許恒臉色一正:“果園沒有主人,難道我們自己的心就沒有主人嗎?”

   我們方寸之間的心,要建立自己的主人翁,要有自主意識,這樣才不會亂來,才能遠離鄙惡。今天社會風氣敗壞,犯罪案件層出不窮,就是因爲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主人,也沒有自己的方寸。

   我們又如何認識自己如虛空的真心呢?佛經上有句話:“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就是說:假如你能以慧解開悟,修持禅行,你就能見到佛境了;你把心像虛空一樣放大,生死便能自如。過去有一位鏡清禅師,喜歡問人“門外什麼聲”,例如他問一僧人:

   “門外是什麼聲?”

   “雨滴聲。”那僧人答。

   鏡清禅師便歎息:“衆生顛倒,迷己逐物!”

   又有一次他問人“門外什麼聲”,人家說是蛇咬蛤蟆聲,鏡清就說:

   “將謂衆生苦,更有苦衆生。”

   雨滴聲中,衆生顛倒,只知注意關心人情世故,患得患失,全然不知生命的真谛;蛇咬蛤蟆聲中,透出了人間的殺伐殘酷,相爭相食,全然不見宇宙的浩瀚。無論是雨滴聲、蛇咬聲,都在凸顯人間的迷離聲,這個“門外什麼聲”,就是“心外什麼聲”,門,就是心。宇宙坦坦蕩蕩,如果把心化成宇宙,用宇宙一樣的心來聽,聽啊!人間處處是一片顛倒聲、殺伐聲、愚昧聲、迷離聲……,所以鏡清禅師要感歎衆生顛倒,感歎衆生苦了。

   我們把貪欲心放下,進入虛空無住的真心裏,進入法身真理的慧命之中,至大無外,至小無內,“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衆苦煩惱,又能奈我們何?

   叁、心的地獄和心的天堂 

   常有人問:有沒有天堂?有沒有地獄?天堂地獄究竟在哪裏?事實上,天堂地獄不必向外尋找,天堂地獄就在我們的心裏。舉個例子:我們吃一頓早飯,這顆心就時而天堂,時而地獄,甚至十法界中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的境界,都會在一天之內周遊很多次。爲什麼呢?我們早上起床,本來無憂無慮,無愁無惱,打打坐,念念佛,心境就像佛一樣清涼;刷牙洗臉時,想想今天要替什麼人解決困難,把什麼事擺平……這時爲人服務的心,就是菩薩的心;坐在餐桌上了,一看早飯還沒端來,就“快點呀!快點呀!”的催,肚子餓,這餓鬼的心就生起來了;等到早飯端來了,一看只有兩樣菜,每天都是花生、豆腐這兩樣菜,簡直不能入口!這樣計較分別,阿修羅的心也生起來了;甚至筷子一摔,桌子一拍,大罵幾句,怒從心上起,不在家吃飯了,地獄畜生的心就隨著怒火熾燒而出現了;坐車上班的路上,聽見身旁乘客說起非洲饑荒,看報紙大火淒慘報導,悲憫的心一生起,人天菩薩的種種心也隨之出現了。你們看:一頓飯裏,時而佛菩薩,時而地獄、餓鬼、畜生交纏;半天工夫,時而人天交戰,時而聲聞緣覺交感。我們天天在這樣的心裏活來死去,忽而歡喜,忽而愁苦,一時是癡迷貪戀,一時又淡泊自在,或升華于清涼法界,或輾轉于名缰利場,這不就是天堂與地獄嗎?

   《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世間最好的藝術家,就是我們自己的心,這顆心想像什麼東西,就成爲什麼東西。過去有個人雕刻夜叉羅刹,他天天模擬夜叉羅刹的表情,想呀想的,想久了,不知不覺一臉橫肉,變成很凶惡的樣子;後來遇見一位法師,法師看到他一付惡鬼形相,覺得奇怪,就問他:

   “咦,您的臉怎麼會變成這樣?”

   這個雕刻家很苦惱的如實回答:“我也不知道呀!我本來不是這樣子的,我刻夜叉羅刹,刻著刻著就變成這樣了。”

   法師想了想,微微一笑:“原來如此,阿彌陀佛!施主,我看您換個方式,改雕刻佛菩薩的像吧,說不定另有造化呢!”

   這個雕刻家別無他法,姑且一試,于是天天觀想菩薩的莊嚴,模擬菩薩的容貌,說也奇怪,日子一久,他的面相慢慢變得慈祥了,端莊了,比本來的面目還要善良多了,他這才知道心能轉相,心裏種什麼因,心外就結什麼果。我們有些人生得莊嚴美麗,就很矜持得意;長得難看,就怨怪父母把自己生得醜陋,這是不對的!假如你希望自己美貌,有尊貴的氣質,那麼,你應該先淨化自己的心;如果能淨化,天堂都能上去,何況區區的氣質、美貌,要變善變美,何難之有?

   過去有一個將軍向白隱禅師求法,他疑惑地問:

   “禅師,真的有天堂地獄嗎?”

   “有啊!”

   “那麼,天堂地獄又在哪裏呢?”

   白隱禅師打量了他一番,問道:

   “你是什麼人?”

   “在下是一員武將。”

   白隱禅師大笑:“哈哈!笑死人了!就憑你這麼一付乞丐模樣,也配做鎮國將軍?哈哈!笑死人了!笑死人了!”

   這個將軍勃然色變,心想:我謙虛誠懇的來問道,你怎麼一開口就罵人呢?真是太無禮了。于是怒氣沖沖拔出腰間佩劍,向禅師一劍砍去,白隱禅師笑聲一收,伸手向將軍一指:

   “你看!地獄之…

《佛教對心識的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