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死不过是分别念假立而已。在远离分别念之心性本体中,根本无有任何生死。若能入定于此种境界而安然离世,中阴迷乱等显现则不会现前,应能往生如来刹土。
不具足上述境界之人,临死或中阴时,只要不忘忆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仅仅依此也能往生清净佛刹。(注: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此处以无比之大悲大智,为身值末法浊世之众生开显出一条解脱捷径。无论何种根基之人,只要能依此法门修持,临终之时则决定往生!特别是其最后所述之方便法门,稍有神志之耄耋老人亦可借此而摆脱轮回。若再要置尊者之悲心切切于不顾,不珍视到手之如意宝,仍一意弃明投暗,则何堪为人?何堪为人?请三思!)
此外,即生中不管遇到何种痛苦、恐怖,只要能随念佛陀,必定能从中获得解脱。平日若值遇幸福快乐之境遇,心中应明白此皆因佛陀之慈悲方能得以现前。既如此,快乐等一切善妙法皆当观想为普贤云供而供养于佛前。自己尚应恒时思维:三解脱、六度等法要实乃佛陀恩德所化,他为我等众生发起菩提心,并竭尽心力行持菩萨行。如是随念佛陀实为最极重要,随念佛陀乃一切菩萨道之基础,具备无量利益及能生一切圣道之功德。
如今之时代中,众多修行人只看重自己所属之宗派在修法、念诵等方面所具特征,反倒于佛祖释迦牟尼佛不知修持及念诵。从实质而言,进入佛门之佛教徒,若对佛陀缺乏坚定信心,此等所谓行者实为愚痴无知之徒。因唯有释迦牟尼佛才以其不共之慈悲发心住持我等现今所居之刹土,并摄受浊时众生,且于众生前行持如来事业。
所有三藏法门,包括能令五浊兴盛时之众生于短暂一生中即获佛果之密道金刚乘,佛法及弘扬显密教法之高僧大德、僧众,也均依佛陀之慈悲力才得以显现。释迦牟尼佛如果当初不摄受此刹土之众生,亦不放射显密教法光芒,我等众生恐连三宝名声都难以听闻,更何谈修持显密佛道?因此,无论修持新、旧等何种教派,对释尊必须具备强烈、坚定之信心,此点断不可缺。还需对其格外恭敬,并精进观修释迦牟尼佛。
若有人生如是念头:尽管自己信心之对境非释迦牟尼佛,不过若本人对早已离贪且具出家相之另外如来,或诸寂静、忿怒本尊等具足信心,这二者又有何不同?
对此疑问之答复为:如从本性而言,二者当然无有任何差别,因一切如来之智慧身原本就为平等性,且其断证境界绝无高低差异。但若以名言谛衡量,从显现而言,所有宗派信奉之寂静、忿怒本尊修法及念诵,均依释迦牟尼佛之大慈大悲力而得以出现。正如赡部洲一切水流均源自无热恼湖一般,显密所有修法,包括最细微之修法,皆因释迦牟尼佛之大悲力而存世。就像祈祷自己根本上师后所得之加持,超胜祈祷其他上师所能得到之加持一样,因自己前世宿缘所致,若祈祷其他佛,得到加持之速度,肯定不如祈祷释迦牟尼佛来得迅疾。
若有人又心生疑惑:既如此,我等可否只祈祷释迦牟尼佛,无需再祈祷其他本尊?
问题之实质并非如此。因无论自己祈祷哪一本尊,此本尊之本体并非超越、游离于释迦牟尼佛本性之外。我们理应知晓:一切诸佛于法性平等性中可谓无二无别,释迦牟尼佛只是以不同身相显现种种不同本尊而已,从而成为我等浊时众生之怙主、皈依处。如果自认为自己修习之本尊与释迦牟尼佛乃为异体,并因之而舍弃释尊,如此“专修”本尊绝难成就。
又或者有人如是思维:无上密乘中,自己根本金刚上师之本体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并且其恩德在显现上已大过三世诸佛,因即便三世诸佛住世,只要上师未出世,则自己必不能得加持,也因之而无法成就。因此,供养上师一毛孔之功德就已胜过供养三世诸佛之功德,令上师欢喜也即令三世诸佛欢喜,且能得到不共加持。这也是众多金刚乘教典中再三赞叹上师之缘由,因上师已代表三宝总体,或可称之为第四宝。如云:“当知殊胜师,功超三世佛。”除观修上师瑜伽外,哪里还有更殊胜之法门?
对此可回答道:原本确实如此,密宗中除圣道上师瑜伽外,再无比其更殊胜之获得加持之修法。但为自己开演密宗教理之上师,实际上正是释迦牟尼佛之化身。《涅槃经》中云:“阿难勿痛苦,阿难勿呻吟,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修持依释迦牟尼佛之慈悲力而得以显现的显密教法之诸上师,实际上正是释尊之语生子;实修实证之上师,已获释尊智慧相续中之胜义与世俗菩提心之加持,他们即为佛陀之意生子。故而无论修持哪一个上师瑜伽,我们都应明了:释迦牟尼佛实与上师无任何本质差异。不仅修上师瑜伽需如此作意,修持任何上师、本尊之法时,都应深信他们与佛陀无二无别,且三世诸佛都无二无别。若非如是,则对诸如来存有胜劣、取舍念头之人,将永无成就之日。
了知上述释迦牟尼佛之恩德后,我们应对释尊生起极大恭敬心,然后开始修持与他无二无别之上师、本尊修法并及念诵,如此行持必得成就。因此,随念世尊修法仪轨进行修持、念诵时,我们应将对自己宣示显密佛法之上师、三世三宝全部汇集于佛陀身上,然后再行念诵及修行。在此仪轨中,按显宗要求是以随念佛陀为主要修行内容,加上观佛陀与上师无二无别之修法要求并非不可行,亦不一定必须如此,因只随念佛陀亦能成办事业之故。
念诵佛陀名号时要称呼“本师”之原因为:三界导师亦可用于佛陀名号;因观世尊与自己对其有信心之上师无二无别之故,也可用“本师”称呼佛陀。或将无上密宗之根本上师作为本体,其形象观为释迦牟尼佛之身形,以此修上师瑜伽也能行之有效。因上师是诸佛总集根本,无论将上师观为哪位佛陀,此种修持均无矛盾之处,只要自己对上师、佛陀具足信心,何种修法都同样得到加持,此乃铁定规律。
吾乃具诸烦恼缚,极为低劣之凡夫,
然我所言此善说,皆依如来之圣教。
佛陀实语曾赞说,若闻释迦佛名号,
皆获菩提不退转,随此道者真有福。
不可思议福德源,如来加持力所现,
释迦佛修法仪轨,诸具智者当勤修。
愿以净心所造论,善根回向诸有情,
悉皆趋入大乘道,获得遍知如来果。
愿诸世间一切众,远离恐怖等痛苦,
大德住世佛法盛,有情安乐增吉祥。
《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之广释——《白莲花论》,已由麦彭蒋扬嘉措撰著圆满。愿一切吉祥!
索达吉译竟于厦门闽南佛学院
公元二OO二年五月三日
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之《妙法莲华经》与藏文译本几无多少差异,大师本人又因荼毗时舌头不坏而与汉地“四大译师”之誉名实相称。故下文所引之《法华经》文句,绝大多数都出自大师译笔。
藏文本中对此经功德以散文方式宣说,麦彭仁波切在引用时是摘要、零散引用,故要从藏文翻译很难尽如人意。在此则再次直接引用鸠摩罗什大师汉文译本,主要用其宣说此经功德部分之偈颂文字。
九种住心: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境、等持。
未至定心:虽尚未证初禅根本定,但依初禅未至定力,于欲界烦恼亦能断除。
四种作意:修定时引心趋境的四种警觉性:励力运转作意、有间缺运转作意、无间缺运转作意和无功用运转作意。
六力:修止过程中能成九种住心的方法:闻力、思力、正念力、正知力、精进力、串习力。
祈送:其他修法中至最终圆满时,应将所修本尊恭送回刹土,并念诵祈祷文。
摄次:其他修法中至收坐时,应将修生起次第时所观想之本尊摄收、融入自己本性中等法。
匝肖鸟:一种鸟名。
藏文原文为《王妃经》,是否确凿无疑尚有待查考。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下册) 十一 修行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