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十一 修行品▪P7

  ..續本文上一頁,生死不過是分別念假立而已。在遠離分別念之心性本體中,根本無有任何生死。若能入定于此種境界而安然離世,中陰迷亂等顯現則不會現前,應能往生如來刹土。

  不具足上述境界之人,臨死或中陰時,只要不忘憶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僅僅依此也能往生清淨佛刹。(注: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此處以無比之大悲大智,爲身值末法濁世之衆生開顯出一條解脫捷徑。無論何種根基之人,只要能依此法門修持,臨終之時則決定往生!特別是其最後所述之方便法門,稍有神志之耄耋老人亦可借此而擺脫輪回。若再要置尊者之悲心切切于不顧,不珍視到手之如意寶,仍一意棄明投暗,則何堪爲人?何堪爲人?請叁思!)

  此外,即生中不管遇到何種痛苦、恐怖,只要能隨念佛陀,必定能從中獲得解脫。平日若值遇幸福快樂之境遇,心中應明白此皆因佛陀之慈悲方能得以現前。既如此,快樂等一切善妙法皆當觀想爲普賢雲供而供養于佛前。自己尚應恒時思維:叁解脫、六度等法要實乃佛陀恩德所化,他爲我等衆生發起菩提心,並竭盡心力行持菩薩行。如是隨念佛陀實爲最極重要,隨念佛陀乃一切菩薩道之基礎,具備無量利益及能生一切聖道之功德。

  如今之時代中,衆多修行人只看重自己所屬之宗派在修法、念誦等方面所具特征,反倒于佛祖釋迦牟尼佛不知修持及念誦。從實質而言,進入佛門之佛教徒,若對佛陀缺乏堅定信心,此等所謂行者實爲愚癡無知之徒。因唯有釋迦牟尼佛才以其不共之慈悲發心住持我等現今所居之刹土,並攝受濁時衆生,且于衆生前行持如來事業。

  所有叁藏法門,包括能令五濁興盛時之衆生于短暫一生中即獲佛果之密道金剛乘,佛法及弘揚顯密教法之高僧大德、僧衆,也均依佛陀之慈悲力才得以顯現。釋迦牟尼佛如果當初不攝受此刹土之衆生,亦不放射顯密教法光芒,我等衆生恐連叁寶名聲都難以聽聞,更何談修持顯密佛道?因此,無論修持新、舊等何種教派,對釋尊必須具備強烈、堅定之信心,此點斷不可缺。還需對其格外恭敬,並精進觀修釋迦牟尼佛。

  若有人生如是念頭:盡管自己信心之對境非釋迦牟尼佛,不過若本人對早已離貪且具出家相之另外如來,或諸寂靜、忿怒本尊等具足信心,這二者又有何不同?

  對此疑問之答複爲:如從本性而言,二者當然無有任何差別,因一切如來之智慧身原本就爲平等性,且其斷證境界絕無高低差異。但若以名言谛衡量,從顯現而言,所有宗派信奉之寂靜、忿怒本尊修法及念誦,均依釋迦牟尼佛之大慈大悲力而得以出現。正如贍部洲一切水流均源自無熱惱湖一般,顯密所有修法,包括最細微之修法,皆因釋迦牟尼佛之大悲力而存世。就像祈禱自己根本上師後所得之加持,超勝祈禱其他上師所能得到之加持一樣,因自己前世宿緣所致,若祈禱其他佛,得到加持之速度,肯定不如祈禱釋迦牟尼佛來得迅疾。

  若有人又心生疑惑:既如此,我等可否只祈禱釋迦牟尼佛,無需再祈禱其他本尊?

  問題之實質並非如此。因無論自己祈禱哪一本尊,此本尊之本體並非超越、遊離于釋迦牟尼佛本性之外。我們理應知曉:一切諸佛于法性平等性中可謂無二無別,釋迦牟尼佛只是以不同身相顯現種種不同本尊而已,從而成爲我等濁時衆生之怙主、皈依處。如果自認爲自己修習之本尊與釋迦牟尼佛乃爲異體,並因之而舍棄釋尊,如此“專修”本尊絕難成就。

  又或者有人如是思維:無上密乘中,自己根本金剛上師之本體與叁世諸佛無二無別,並且其恩德在顯現上已大過叁世諸佛,因即便叁世諸佛住世,只要上師未出世,則自己必不能得加持,也因之而無法成就。因此,供養上師一毛孔之功德就已勝過供養叁世諸佛之功德,令上師歡喜也即令叁世諸佛歡喜,且能得到不共加持。這也是衆多金剛乘教典中再叁贊歎上師之緣由,因上師已代表叁寶總體,或可稱之爲第四寶。如雲:“當知殊勝師,功超叁世佛。”除觀修上師瑜伽外,哪裏還有更殊勝之法門?

  對此可回答道:原本確實如此,密宗中除聖道上師瑜伽外,再無比其更殊勝之獲得加持之修法。但爲自己開演密宗教理之上師,實際上正是釋迦牟尼佛之化身。《涅槃經》中雲:“阿難勿痛苦,阿難勿呻吟,我于未來世,幻化善知識,利益汝等衆。”修持依釋迦牟尼佛之慈悲力而得以顯現的顯密教法之諸上師,實際上正是釋尊之語生子;實修實證之上師,已獲釋尊智慧相續中之勝義與世俗菩提心之加持,他們即爲佛陀之意生子。故而無論修持哪一個上師瑜伽,我們都應明了:釋迦牟尼佛實與上師無任何本質差異。不僅修上師瑜伽需如此作意,修持任何上師、本尊之法時,都應深信他們與佛陀無二無別,且叁世諸佛都無二無別。若非如是,則對諸如來存有勝劣、取舍念頭之人,將永無成就之日。

  了知上述釋迦牟尼佛之恩德後,我們應對釋尊生起極大恭敬心,然後開始修持與他無二無別之上師、本尊修法並及念誦,如此行持必得成就。因此,隨念世尊修法儀軌進行修持、念誦時,我們應將對自己宣示顯密佛法之上師、叁世叁寶全部彙集于佛陀身上,然後再行念誦及修行。在此儀軌中,按顯宗要求是以隨念佛陀爲主要修行內容,加上觀佛陀與上師無二無別之修法要求並非不可行,亦不一定必須如此,因只隨念佛陀亦能成辦事業之故。

  念誦佛陀名號時要稱呼“本師”之原因爲:叁界導師亦可用于佛陀名號;因觀世尊與自己對其有信心之上師無二無別之故,也可用“本師”稱呼佛陀。或將無上密宗之根本上師作爲本體,其形象觀爲釋迦牟尼佛之身形,以此修上師瑜伽也能行之有效。因上師是諸佛總集根本,無論將上師觀爲哪位佛陀,此種修持均無矛盾之處,只要自己對上師、佛陀具足信心,何種修法都同樣得到加持,此乃鐵定規律。

  吾乃具諸煩惱縛,極爲低劣之凡夫,

  然我所言此善說,皆依如來之聖教。

  佛陀實語曾贊說,若聞釋迦佛名號,

  皆獲菩提不退轉,隨此道者真有福。

  不可思議福德源,如來加持力所現,

  釋迦佛修法儀軌,諸具智者當勤修。

  願以淨心所造論,善根回向諸有情,

  悉皆趨入大乘道,獲得遍知如來果。

  願諸世間一切衆,遠離恐怖等痛苦,

  大德住世佛法盛,有情安樂增吉祥。

  《釋迦牟尼佛修法儀軌》之廣釋——《白蓮花論》,已由麥彭蔣揚嘉措撰著圓滿。願一切吉祥!

  索達吉譯竟于廈門閩南佛學院

  公元二OO二年五月叁日

  鸠摩羅什大師翻譯之《妙法蓮華經》與藏文譯本幾無多少差異,大師本人又因荼毗時舌頭不壞而與漢地“四大譯師”之譽名實相稱。故下文所引之《法華經》文句,絕大多數都出自大師譯筆。

  藏文本中對此經功德以散文方式宣說,麥彭仁波切在引用時是摘要、零散引用,故要從藏文翻譯很難盡如人意。在此則再次直接引用鸠摩羅什大師漢文譯本,主要用其宣說此經功德部分之偈頌文字。

  九種住心: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境、等持。

  未至定心:雖尚未證初禅根本定,但依初禅未至定力,于欲界煩惱亦能斷除。

  四種作意:修定時引心趨境的四種警覺性:勵力運轉作意、有間缺運轉作意、無間缺運轉作意和無功用運轉作意。

  六力:修止過程中能成九種住心的方法:聞力、思力、正念力、正知力、精進力、串習力。

  祈送:其他修法中至最終圓滿時,應將所修本尊恭送回刹土,並念誦祈禱文。

  攝次:其他修法中至收坐時,應將修生起次第時所觀想之本尊攝收、融入自己本性中等法。

  匝肖鳥:一種鳥名。

  藏文原文爲《王妃經》,是否確鑿無疑尚有待查考。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十一 修行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