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全知麥彭仁波切 著
目 錄
一 功德品 27
二 發願品 42
1. 勝蓮如來刹土莊嚴 42
2. 輻輪王率衆供養如來 46
3. 寶藏如來解析夢境 49
4. 海塵勸請衆生發心 52
5. 輻輪王與諸人發願並得授記 60
6. 海塵所發五百大願 72
7. 如白蓮花之殊勝大願 99
8. 海塵得授記 104
9. 當場其他衆生所發誓願 105
10. 系念佛陀及身著法衣之功德 108
11. 大悲尊者轉生爲福力王 111
12. 攝受濁時衆生 114
13. 微財轉輪王施身 117
14. 燈顯王利益衆生 121
15. 權巧方便度衆生 125
16. 勸請諸佛初發心 129
叁 布施品 141
17. 大悲尊者太子以身飼虎 141
18. 月光大國王布施頭顱 141
19. 大布施取寶利衆 145
20. 善義太子爲衆取寶 156
21. 慈力王布施血肉 168
22. 義成王子廣行布施 170
23. 普度王子行布施 194
24. 福力王有大福德 200
25. 勝者王求福德 218
26. 吉祥部國王施身 223
27. 金色國王施舍口糧 237
28. 自乳王貪著妙欲之過患 240
29. 西吾國王舍身護鴿 255
30. 王子施藥 259
31. 大象舍身救人 262
32. 梵施國王舍棄口糧 266
33. 極難行之種種布施 274
34. 月兔由來 281
35. 無有皮膚 仍要利衆 282
36. 經中所說無量布施之舉 284
37. 人藥王子 286
38. 代人受刑 287
39. 獸王善行 289
40. 商主善舉 292
四 持戒品 294
41. 大悲心太子勇挑重擔 294
42. 福光王子出家 295
43. 和氣四瑞 304
44. 婆羅門子智慧抉擇 308
45. 不爲美色逾越法規 311
46. 飲酒過失 317
47. 來世存在之理由 321
48. 不貪美色 325
49. 從飓風惡浪中脫險 328
50. 湖中大魚 334
51. 大丈夫說出家就出家 337
52. 孔雀王愈加美麗 341
53. 千輻輪相之淵源 345
54. 善惡果報 347
55. 嚴持清淨戒律 351
五 安忍品 354
56. 忍言尊者安忍不動 354
57. 甘願將自己交與怨敵 360
58. 月亮王子度食人肉羅刹 366
59. 碧綠不生嗔恨 381
60. 仁慈熊貓 385
61. 知恩圖報與忘恩負義 390
62. 善願惡誓 400
63. 安慧獅子恭敬袈裟 406
64. 喜洋洋化幹戈爲玉帛 410
65. 象王恭敬出家相 414
66. 月亮王子平靜受死 419
67. 頂寶承受諸苦難 423
68. 旁生亦行持安忍 429
69. 多生累劫修安忍 437
南無哥熱滿吉些兒哥嘛不達雅!
獲得諸佛同等果 無等本師釋迦佛
憶念其德及深恩 盛開信蓮遍虛空
于諸如日般佛法 受持弘揚有緣衆
造此佛傳白蓮園 汝當歡喜而享用
一切憶念觀想釋迦牟尼佛的之人,如能在穩固信心的基礎上,通過觀佛陀身相、修寂止、勝觀瑜伽,則所有事業皆得成辦。以此緣故,以下簡述佛祖釋迦牟尼傳記。
一 功德品
總體說來,以業力感召而輪回于叁界中之衆生,無有能擺脫叁大痛苦、抛開束縛的自由,因而也得不到任何究竟的安樂自在。正因爲他們從無始劫來始終接連不斷地在漂流、輪轉,故而他們獲得暇滿難得的人身,並值佛出世、聞佛說法的機會也就微乎其微。
而我們恰好幸運地擁有了暇滿人身,還值遇了如意寶般的佛法,實乃可堪慶幸之事!但值此濁世之際,人壽短暫,而疾病又輪番相煎,再加上煩惱等一切不利因素的逼迫,因此,能調伏自心、如法修持之人就更顯寥寥無幾。如此一來,能生生世世利益衆生的佛法也就喪失了自己本該發揮的價值與意義。大多數人終日費盡心機于無意義之事,以靠追求今生瑣事及世間八法而散亂度日。原本世事無常、逝如閃電,無有任何可依靠之處。但衆生卻耗費太多精力用于規劃如此短暫脆弱之今生,絲毫也意識不到自己的肉身似水泡般消散的無實質內涵。若善加觀察,親友、怨敵、財物等一切人、物皆屬夢幻泡影,從來就無實質,也不穩固、恒定,皆屬分離毀滅之性,並且本身就是誘發痛苦之因。但可憐而愚癡的衆生卻不自知,反將之當成常有、安樂、值得絞盡腦汁算計的因素,從而執著于此而虛度難得人身。
許多人永遠生活在希求不斷的欲望與目標受挫的交相掙紮中,結果出乎他們意料的是,總是在某個突然時刻,他們的生命就像打雷一樣,瞬間就被炸裂、擊碎。從古至今,還未有一人能逃離得了死主的最後審判。盡管人人都不願感受死亡陰影,但在無人預知、也無人預報的情況下,閻羅王卻總是不期而至。而在肉體生命消殒之後,個人之業力並不就此終結,隨著他所造作的黑業白業,他也必將流轉于相應的惡趣善趣。無欺之因果規律超越所有人、天衆生的跨越能力,即就是得到阿羅漢果位的大聖者,也無法違越他自己前世所造之因,更遑論其它衆生。因此,任何衆生所造之善業、惡業都將必然成熟、毫厘不爽。
可怕的是,末世衆生大多禀性頑劣,所造之業盡屬黑多白少,因之而將輪轉于叁惡趣中。想想看:地獄有難忍長久的寒熱之痛;餓鬼的饑餓則廣大無邊;旁生更要受愚癡、互啖及被人役使之痛……如果我們在人間連一天的饑寒酷暑都無法承受的話,若是轉生于惡趣,那些萬倍于此的苦痛感受又如何消受?最令人不安的是,在某個衆生業力未窮盡之前,他根本無法解脫相應的種種痛苦。因此,每個稍有智慧之人都應審慎思維惡趣之慘痛、可怕,但可惜的是,能如此思索的人在現世實在是少之又少。
再說叁善趣之痛苦——人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諸苦;非天有爭鬥之苦;天人有死墮之苦,叁界之中,何有例外?到處充滿苦苦、變苦、行苦,衆生何來歡樂與自在?所以說輪回真似火坑、魔女洲,無始無終如旋轉的火輪一般的衆生,在如此衆多之苦痛煎熬中,要想徹底脫離苦海該怎麼辦?
結論只能是依賴、皈依佛法僧叁寶,舍此定無它法可滿自己離苦得樂之願。因此,我們首先應明了隨時憶念佛陀有非常大之意義,此即需要我們對佛陀生起堅定的信心,而這一切均來源于對佛祖身世的了知。
所謂的佛陀在無數劫之前,爲利益所有衆生而發起了無上菩提心,後又圓滿了福慧資糧並最終獲得了遠離一切過患的智慧身果位;他真正是衆生皈依處、唯一怙主,還是他們最無私之親友;他的法身具足十力、四無畏等如大海一般之無漏功德;他能現量通達叁世一切萬事萬物;他的聲音具備六十種美妙梵音;他能于無量世界中顯現佛法光明;他的叁十二相、八十好,以人、天爲主的衆生若見之,定會感到像燦爛的太陽一般無比莊嚴、圓滿;他一根汗毛孔或者一線光芒所顯之光的功德,十方諸佛宣說無數劫也訴說不盡,更何況其余功德。如是具無量功德之佛陀,誰若親睹其形、親聞其聲、或親身供養過,哪怕僅就是見到佛像、聆聽過名號,也都能在心間植下將來成熟的菩提種子,保證他在未得佛果之前盡享各種安樂。
據《大悲妙法白蓮經》記載:觀想佛陀後再供養一朵花;觀想佛陀後對之生起哪怕是一刹那的恭敬心;或者在旁生的心裏也能生起對佛陀的憶念的話,這些有緣衆生的涅槃果報則定可現前,此乃佛陀親口宣說。
在遍滿叁千大千世界的獲得預流果、一來果、無來果、阿羅漢等境界的聖者面前,善男善女進行供養或以種種方式承侍之功德,與對佛陀生起信心,或對佛陀磕頭、合掌、稱南無佛之功德相較,那就實在是千萬分不及其一了。
如果在遍滿叁千大千世界的緣覺前供養、承侍,或在其涅槃後以七寶供養緣覺之遺體,還在有生之年用各種妙香、鮮花、寶鬘等物進行種種嚴飾,凡此所積功德,與憶念佛陀、對佛陀生起清淨信心,或在對佛之功德生信後僅說一句“佛之智慧真乃不可思議”等行持相較,其不可以裏計之差距用比喻也無法言說,因佛祖所具有的是無量慈悲與清淨戒律等無漏功德。如有衆生對佛不可思議智慧産生信心的話,這種信心的異熟果報也同樣不可思議。無論何等衆生,只要聽聞過佛的名號或者真實法語,那麼在他們得到最終佛果之前,憑此因緣所得到的種種功德都不可能無意義的消散。
曾有多名商人前往海中探寶,當輪船駛至大海中心時,突然從水中躍出一條巨大鯨魚,並妄圖殘忍吞噬掉船上的所有人。正當有人驚恐哭叫,有人無望地祈禱他們所信奉的各種天神時,一位具智且誠信叁寶之商主,爲了救護同船所有夥伴,便以恭敬心開始觀想佛陀,並要求大家也一同觀想且頂禮,還要齊力念誦佛號。當稱誦佛陀聖號的音聲傳開來之後,聽到佛號的鯨魚立刻打消掉此前的損害衆生之意,並在生起對佛陀歡喜心之同時,緊閉嘴巴離開了這條商船,最終未傷害船上的一個衆生。當商人們順利返回南瞻部洲以後,那條鯨魚也因聽聞佛號的利益而開始恒享安樂。它不僅停止了對其它動物的殺戮與食用,更在死後轉生爲人,又值遇佛陀教法。他對律藏生起信心後便出家求道,依止善…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一 功德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