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项全需具足,其中之一力都能令人生起菩提心,且最终成为真正菩提心。最初凭五因中之一因而发起菩提心,随后在胜解行地时,于其他世代、不同界域,亦可有各种不同之再度发心。此等发心通过自力生起后,将日趋稳固。直至登地之后,生生世世都不会退失发心,且越来越增上、殊胜。
原本大乘种性之人都可含括于因力发心具足者,不过依不同因缘仍可说为种种不同之最初发心。如上所述之几种初发心情况,若按次第而言,发心顺序应为商主之子、三孩童中一童子、加巴谢达、具光国王、大光陶师、海尘婆罗门、此种次第可谓互不相违。但加巴谢达因对地狱众生生悲心而发愿;三孩童中一童子因目睹佛陀而后生信,并供养珍珠项链,然后发愿;与此二者相较,具光国王、大光陶师之发心分明超胜彼等,因这二人皆因真正知晓佛陀功德后才生起猛厉欲乐心,然后发愿欲获佛果,商主之子亦与国王、陶师情况相同。
有人以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来为发心分类,实则除佛经中所言以外,我们欲对前后次第一言断定实在有很大困难。无论如何,初发心后,后来之发心将愈发增上、稳固(此点无可怀疑)。及至海尘婆罗门时,他已对整个大乘佛法生出坚定信心,并令无数众生趋入大乘道,自己亦以大悲心守持不清净刹土,此乃真正利他菩提心之开端。因此,文殊菩萨首先令其发无上菩提心,以此善根使其种性觉醒,接下来依次第发心,此种说法当然可以成立。或者以三童子中发愿成佛者之发心,及加巴谢达地狱中生悲心为开端,商主之子之发心等次第而来也无矛盾之处。但因佛经中未有明显表述,我们自己完全以理证作推断、判定确有相当困难,所以无论上述次第如何排定,我们均应明了:佛经中常常碰到之有关初发心之描述,种种不同之原因乃在于各个阶段不同,因此不会自相抵触。
一般而论,仅仅依靠佛陀为获佛果而发愿,其无上菩提之果报也必将成熟,绝不耗尽。如魔王波旬仅仅伪装发菩提心,但他也已得未来成佛之授记。不过在未得圣道之前,特别对初学者而言,虽菩提种子未毁灭,但遭遇恶劣外缘时,他所拥有之菩提心相续在随后之来世中未必会连续现前,有可能出现忘失、中断等情况,因此发心有稳固、不稳固之别。五种因中,只具有友力、未具备其余四力,则此发心之因即为不稳固;若依其他四种力而发心,则此菩提心方堪称稳固。
此外,《经庄严论》又云:“各地所发心,胜解清净心,异熟之发心,如是断惑心。”所谓胜解行发心是指处于胜解地时所发之心;至不清净七地时,已修成自他平等心,故可称其发心为清净意乐发心;至三清净地时,功德自然而成,因之可将其地之发心名为异熟发心;及至最终获得佛果时,实已断除一切障碍,所以称其发心为断惑发心。另外,随五道十地之境界愈加广大,其相应功德亦可谓越发增上。因其差别所致,不同生世中都会再度发心,故而不同佛经中才宣说了种种不同之发心。
同样,对无生法忍亦有各种不尽相同之界定:小品无生法忍于加行道忍位即可获得;第一地菩萨已现见诸法真谛,他们所得之无生法忍可谓中品;登八地菩萨位时,其出入定已无分别,无念智慧亦已成熟,他们所得之真正无生法忍即可称之为大品无生法忍。因此可知,无生法忍不可一概而论,不同阶段各有各自所属之无生法忍。概而言之,随其所证空性境界之愈发增上,其所获无生法忍之境界、意义也日渐究竟,深广,故而上引佛经中才有种种对无生法忍之不同描述。
与之类似,如来对众生所作之授记亦需具体分析。有些众生造作无上菩提心之细微因,需经长时护持方能成熟无上菩提,但如来见其初发心时就为之授记;有些众生得一地菩萨果位时就得如来授记;而登八地菩萨位者,自然就得如来授记。如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婆罗门子智贤时,在他见到燃灯佛之当下即登八地,随即就理所当然得燃灯佛授记。在佛陀所获各种授记中,此授记最为人熟知并受重视,也最为重要,燃灯佛之所以成为过去佛之依据也由此而来。此外,虽身为不退转之菩萨,但暂时未得如来授记之情况也时有发生,故《广智经》中如是说道:“目犍连,众生根基各有差异,故应了知如来所说法亦相应有所不同。”《首楞严经》(《健行三摩地经》)也对授记略分四种:对未发菩提心者之授记;对刚发心者之授记;秘密授记;对得法忍者之真实授记。
供养无量佛
释迦牟尼佛曾于无量劫中在无量如来前广造善根,此中道理在《毗奈耶本事经》中有记述:“第一俱胝劫,从释迦佛始,护国佛之间,七万五千佛,我已行供养。经历一俱胝,我恒供养佛,为得佛果故,我无愁虑心。第二俱胝劫,自从燃灯佛,至根幢佛间,七万六千佛,我已行供养。经历二俱胝,我恒供养佛,如是生世中,我无厌烦心。第三俱胝劫,善妙如来始,迦叶佛之间,七万七千佛,我已行供养。经历三俱胝,我一一供养,行持菩提道,无稍厌倦心。我为菩萨时,供养诸如来,所有世间尊,授记我成佛。我前所发愿,现已皆圆满,不住如来境,摄受诸有情。”在阿难请问后,世尊也宣讲了种种供养佛陀之经历。
要略言之,释迦牟尼佛曾于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如来前积集善根,于每一如来前殷勤供养,并守持无量法门,最终圆满无量愿力,守持无量刹土,成熟无量众生。此等经历不可言说,实乃无边无际,为增上信心,今略而说之。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响声婆罗门,当时有一无障授记如来已住世无数年。响声于如来前行种种供养,诸供养品中有光明赫赫之珍宝华盖、覆盖整个大地之黄金地板、宽一由旬之纯金无量殿等等。此种十方庄严之宫殿有八万余座,一一宫中均置盛装美女一千、击钹乐器一千;宫中遍地撒满鲜花,天人妙香、薰香袅袅袭来,令人顿感悦意、欣喜;以如来威神加持,所有宫殿皆自然飘浮于空中,并恒时传出赞叹佛、法、僧之音,及宣流三解脱、四圣果、无常、苦、空、无我、八解脱、等持、三摩地、神变、神通、灭尽定、解脱相应之声;当宫殿飘荡于空中时,香水、天人花雨阵阵降下……响声即将上述种种庄严、美妙之境悉数供养如来。他尚且作赞叹如来之偈颂,并长久恭敬承侍如来。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喜见国王,统领四大部洲,治下城邑各个兴盛繁荣。他于每一部洲都拥有八百万城市,每一城市均呈四方形,且宽十由旬;所有城市外均有幻化所成栅栏,全以金线相连;内中庭院皆由珍宝制成;瞭望哨楼亦以黄金建造,上以珍宝璎珞覆盖;大地纯以无价之珍宝铺就;七宝村落皆由金质璎珞相连,且唯有造无量善根之人方可居于其中;七宝树庄严周遍……总之城市内外财富充溢、圆满。人们享乐之时,琵琶、击钹之音自然传出;欲闻乾闼婆音时,此种声音亦能自然鸣响。各种所欲均可随意现前,想在千万年中于此地安享妙欲也能自在满愿,喜见国王治下国土即具足如是无比安乐。
当时甘露光如来正出世传法,喜见便将四大部洲全用彩旗以为装饰,供养如来正等觉及其眷属。国王妻子、儿子及众眷属亦行供养,如来与八十万声闻眷属于八百万年中欢喜享用他们所供甘美饮食等物。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狮慧国王,精通一切论典及声明学问。他召集国中所有沙门、婆罗门,并供养他们饮食,还以嘎西布包裹饮食等物。如是八万年中,他日日夜夜均厉行上供下施,并于沙门、婆罗门前听闻论典意义,仔细观察众生种种心态。为了达智慧之力与非力道理,他即如此精进修学。
未得授记不丧气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如大萨拉树般之月喜婆罗门,种姓清净,性格善良,精通三吠陀并了达往事之理。他主要宣说顺世外道之论典,无碍通达供施之因,颇具大士夫相,对三吠陀所有教义均运用自如。他对业力成熟道理深明不昧,为使外道、劣种人、乞讨者都能维持生活,他于二千、三千、四千日中长时对其行广大布施,又以此种方式于随后之八十万年中勤行上供下施,且在自己上师面前从未请问能令人极其执著之事理。
当时无忧如来正出世传法,其声闻眷属如天上繁星一般无边无际,菩萨眷属亦广大无量。月喜婆罗门不由心下暗忖:我虽勤行种种稀有难得之上供下施,但却从未供养过如来及其声闻等眷属,不知有何方法能令其皆欢喜应供?是否我供养之举多有过失,如来及眷属才不愿应供?他随后又思虑是否因如来及声闻眷属等按时享用饮食、过时即不进食之原因,才致此种结局,总之他一直对此事如鲠在喉。
某日清晨,月喜婆罗门起床后,便与婆罗门女及诸婆罗门眷属乘骑白马所驾马车前往如来居处。如来当时正坐于一树下,婆罗门望见如来身仪后不由想到:过去一直以为如来乃一比丘,现在看来实为错谬千里。如来绝不仅仅呈现比丘相,他之形象确实庄严、殊胜无比,我一定要对如来供养殊胜饮食等物!
想及此,他便在如来前先报上三遍自己姓名,然后忏悔并发愿道:“世尊,我过去错认你仅仅为一比丘,我现已知错并忏悔。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供养、承侍如来与眷属。”
无忧如来慈悲说道:“如来出世并非只为某一人之利益,你于有生之年供养之愿望无法施行。”月喜婆罗门闻言并未放弃供养念头,他又再三祈请说:“如无法一生供养,世尊能否开许我七日供养之恳请?”
世尊这才默许了他所提请求。
月喜闻言即刻返回,他马上告知诸亲友,请众人务必尽心尽力供养佛陀。自己则于住所外又建一十二由旬大之院落专供佛陀应供之用,然后又劝请龙王道:“我欲供养如来及眷属,望你等多多关照,能以香水遍洒地面。”接着又请诸夜叉备好坐垫、乾闼婆调好乐器、翁形鬼负责装饰华盖,还要求其它龙应竭尽全力使整个地区凉爽宜人、不冷不燥,且均需以珍宝装饰完美。
一切准备妥当后,无忧如来带众眷属欢喜入于庭院中且相继落座。此时,香水及花雨自然降下,乾闼婆开始…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下册) 十 净心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