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項全需具足,其中之一力都能令人生起菩提心,且最終成爲真正菩提心。最初憑五因中之一因而發起菩提心,隨後在勝解行地時,于其他世代、不同界域,亦可有各種不同之再度發心。此等發心通過自力生起後,將日趨穩固。直至登地之後,生生世世都不會退失發心,且越來越增上、殊勝。
原本大乘種性之人都可含括于因力發心具足者,不過依不同因緣仍可說爲種種不同之最初發心。如上所述之幾種初發心情況,若按次第而言,發心順序應爲商主之子、叁孩童中一童子、加巴謝達、具光國王、大光陶師、海塵婆羅門、此種次第可謂互不相違。但加巴謝達因對地獄衆生生悲心而發願;叁孩童中一童子因目睹佛陀而後生信,並供養珍珠項鏈,然後發願;與此二者相較,具光國王、大光陶師之發心分明超勝彼等,因這二人皆因真正知曉佛陀功德後才生起猛厲欲樂心,然後發願欲獲佛果,商主之子亦與國王、陶師情況相同。
有人以願菩提心、行菩提心來爲發心分類,實則除佛經中所言以外,我們欲對前後次第一言斷定實在有很大困難。無論如何,初發心後,後來之發心將愈發增上、穩固(此點無可懷疑)。及至海塵婆羅門時,他已對整個大乘佛法生出堅定信心,並令無數衆生趨入大乘道,自己亦以大悲心守持不清淨刹土,此乃真正利他菩提心之開端。因此,文殊菩薩首先令其發無上菩提心,以此善根使其種性覺醒,接下來依次第發心,此種說法當然可以成立。或者以叁童子中發願成佛者之發心,及加巴謝達地獄中生悲心爲開端,商主之子之發心等次第而來也無矛盾之處。但因佛經中未有明顯表述,我們自己完全以理證作推斷、判定確有相當困難,所以無論上述次第如何排定,我們均應明了:佛經中常常碰到之有關初發心之描述,種種不同之原因乃在于各個階段不同,因此不會自相抵觸。
一般而論,僅僅依靠佛陀爲獲佛果而發願,其無上菩提之果報也必將成熟,絕不耗盡。如魔王波旬僅僅僞裝發菩提心,但他也已得未來成佛之授記。不過在未得聖道之前,特別對初學者而言,雖菩提種子未毀滅,但遭遇惡劣外緣時,他所擁有之菩提心相續在隨後之來世中未必會連續現前,有可能出現忘失、中斷等情況,因此發心有穩固、不穩固之別。五種因中,只具有友力、未具備其余四力,則此發心之因即爲不穩固;若依其他四種力而發心,則此菩提心方堪稱穩固。
此外,《經莊嚴論》又雲:“各地所發心,勝解清淨心,異熟之發心,如是斷惑心。”所謂勝解行發心是指處于勝解地時所發之心;至不清淨七地時,已修成自他平等心,故可稱其發心爲清淨意樂發心;至叁清淨地時,功德自然而成,因之可將其地之發心名爲異熟發心;及至最終獲得佛果時,實已斷除一切障礙,所以稱其發心爲斷惑發心。另外,隨五道十地之境界愈加廣大,其相應功德亦可謂越發增上。因其差別所致,不同生世中都會再度發心,故而不同佛經中才宣說了種種不同之發心。
同樣,對無生法忍亦有各種不盡相同之界定:小品無生法忍于加行道忍位即可獲得;第一地菩薩已現見諸法真谛,他們所得之無生法忍可謂中品;登八地菩薩位時,其出入定已無分別,無念智慧亦已成熟,他們所得之真正無生法忍即可稱之爲大品無生法忍。因此可知,無生法忍不可一概而論,不同階段各有各自所屬之無生法忍。概而言之,隨其所證空性境界之愈發增上,其所獲無生法忍之境界、意義也日漸究竟,深廣,故而上引佛經中才有種種對無生法忍之不同描述。
與之類似,如來對衆生所作之授記亦需具體分析。有些衆生造作無上菩提心之細微因,需經長時護持方能成熟無上菩提,但如來見其初發心時就爲之授記;有些衆生得一地菩薩果位時就得如來授記;而登八地菩薩位者,自然就得如來授記。如無等大師釋迦牟尼佛轉生爲婆羅門子智賢時,在他見到燃燈佛之當下即登八地,隨即就理所當然得燃燈佛授記。在佛陀所獲各種授記中,此授記最爲人熟知並受重視,也最爲重要,燃燈佛之所以成爲過去佛之依據也由此而來。此外,雖身爲不退轉之菩薩,但暫時未得如來授記之情況也時有發生,故《廣智經》中如是說道:“目犍連,衆生根基各有差異,故應了知如來所說法亦相應有所不同。”《首楞嚴經》(《健行叁摩地經》)也對授記略分四種:對未發菩提心者之授記;對剛發心者之授記;秘密授記;對得法忍者之真實授記。
供養無量佛
釋迦牟尼佛曾于無量劫中在無量如來前廣造善根,此中道理在《毗奈耶本事經》中有記述:“第一俱胝劫,從釋迦佛始,護國佛之間,七萬五千佛,我已行供養。經曆一俱胝,我恒供養佛,爲得佛果故,我無愁慮心。第二俱胝劫,自從燃燈佛,至根幢佛間,七萬六千佛,我已行供養。經曆二俱胝,我恒供養佛,如是生世中,我無厭煩心。第叁俱胝劫,善妙如來始,迦葉佛之間,七萬七千佛,我已行供養。經曆叁俱胝,我一一供養,行持菩提道,無稍厭倦心。我爲菩薩時,供養諸如來,所有世間尊,授記我成佛。我前所發願,現已皆圓滿,不住如來境,攝受諸有情。”在阿難請問後,世尊也宣講了種種供養佛陀之經曆。
要略言之,釋迦牟尼佛曾于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如來前積集善根,于每一如來前殷勤供養,並守持無量法門,最終圓滿無量願力,守持無量刹土,成熟無量衆生。此等經曆不可言說,實乃無邊無際,爲增上信心,今略而說之。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一響聲婆羅門,當時有一無障授記如來已住世無數年。響聲于如來前行種種供養,諸供養品中有光明赫赫之珍寶華蓋、覆蓋整個大地之黃金地板、寬一由旬之純金無量殿等等。此種十方莊嚴之宮殿有八萬余座,一一宮中均置盛裝美女一千、擊钹樂器一千;宮中遍地撒滿鮮花,天人妙香、薰香袅袅襲來,令人頓感悅意、欣喜;以如來威神加持,所有宮殿皆自然飄浮于空中,並恒時傳出贊歎佛、法、僧之音,及宣流叁解脫、四聖果、無常、苦、空、無我、八解脫、等持、叁摩地、神變、神通、滅盡定、解脫相應之聲;當宮殿飄蕩于空中時,香水、天人花雨陣陣降下……響聲即將上述種種莊嚴、美妙之境悉數供養如來。他尚且作贊歎如來之偈頌,並長久恭敬承侍如來。
釋迦牟尼佛又曾轉生爲喜見國王,統領四大部洲,治下城邑各個興盛繁榮。他于每一部洲都擁有八百萬城市,每一城市均呈四方形,且寬十由旬;所有城市外均有幻化所成柵欄,全以金線相連;內中庭院皆由珍寶製成;瞭望哨樓亦以黃金建造,上以珍寶璎珞覆蓋;大地純以無價之珍寶鋪就;七寶村落皆由金質璎珞相連,且唯有造無量善根之人方可居于其中;七寶樹莊嚴周遍……總之城市內外財富充溢、圓滿。人們享樂之時,琵琶、擊钹之音自然傳出;欲聞乾闼婆音時,此種聲音亦能自然鳴響。各種所欲均可隨意現前,想在千萬年中于此地安享妙欲也能自在滿願,喜見國王治下國土即具足如是無比安樂。
當時甘露光如來正出世傳法,喜見便將四大部洲全用彩旗以爲裝飾,供養如來正等覺及其眷屬。國王妻子、兒子及衆眷屬亦行供養,如來與八十萬聲聞眷屬于八百萬年中歡喜享用他們所供甘美飲食等物。
又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獅慧國王,精通一切論典及聲明學問。他召集國中所有沙門、婆羅門,並供養他們飲食,還以嘎西布包裹飲食等物。如是八萬年中,他日日夜夜均厲行上供下施,並于沙門、婆羅門前聽聞論典意義,仔細觀察衆生種種心態。爲了達智慧之力與非力道理,他即如此精進修學。
未得授記不喪氣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如大薩拉樹般之月喜婆羅門,種姓清淨,性格善良,精通叁吠陀並了達往事之理。他主要宣說順世外道之論典,無礙通達供施之因,頗具大士夫相,對叁吠陀所有教義均運用自如。他對業力成熟道理深明不昧,爲使外道、劣種人、乞討者都能維持生活,他于二千、叁千、四千日中長時對其行廣大布施,又以此種方式于隨後之八十萬年中勤行上供下施,且在自己上師面前從未請問能令人極其執著之事理。
當時無憂如來正出世傳法,其聲聞眷屬如天上繁星一般無邊無際,菩薩眷屬亦廣大無量。月喜婆羅門不由心下暗忖:我雖勤行種種稀有難得之上供下施,但卻從未供養過如來及其聲聞等眷屬,不知有何方法能令其皆歡喜應供?是否我供養之舉多有過失,如來及眷屬才不願應供?他隨後又思慮是否因如來及聲聞眷屬等按時享用飲食、過時即不進食之原因,才致此種結局,總之他一直對此事如鲠在喉。
某日清晨,月喜婆羅門起床後,便與婆羅門女及諸婆羅門眷屬乘騎白馬所駕馬車前往如來居處。如來當時正坐于一樹下,婆羅門望見如來身儀後不由想到:過去一直以爲如來乃一比丘,現在看來實爲錯謬千裏。如來絕不僅僅呈現比丘相,他之形象確實莊嚴、殊勝無比,我一定要對如來供養殊勝飲食等物!
想及此,他便在如來前先報上叁遍自己姓名,然後忏悔並發願道:“世尊,我過去錯認你僅僅爲一比丘,我現已知錯並忏悔。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供養、承侍如來與眷屬。”
無憂如來慈悲說道:“如來出世並非只爲某一人之利益,你于有生之年供養之願望無法施行。”月喜婆羅門聞言並未放棄供養念頭,他又再叁祈請說:“如無法一生供養,世尊能否開許我七日供養之懇請?”
世尊這才默許了他所提請求。
月喜聞言即刻返回,他馬上告知諸親友,請衆人務必盡心盡力供養佛陀。自己則于住所外又建一十二由旬大之院落專供佛陀應供之用,然後又勸請龍王道:“我欲供養如來及眷屬,望你等多多關照,能以香水遍灑地面。”接著又請諸夜叉備好坐墊、乾闼婆調好樂器、翁形鬼負責裝飾華蓋,還要求其它龍應竭盡全力使整個地區涼爽宜人、不冷不燥,且均需以珍寶裝飾完美。
一切准備妥當後,無憂如來帶衆眷屬歡喜入于庭院中且相繼落座。此時,香水及花雨自然降下,乾闼婆開始…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十 淨心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