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呜呼!世间烦恼众,不稳无喜乐,于此睡莲节,反觉乐稳固。此等凡夫众,无惧真稀有,死主遮生路,无虑享欢乐。老病死怨敌,时时横眼前,定赴来世道,智者谁欢喜。乌云起闪电,大海狂啸起,倾盆大雨降,暂聚必消散。”铁室即以此方式分析器世间、有情世界之无常规律,因此他对眼前种种狂欢场面无丝毫兴趣。
返回王宫后,铁室即在父王前请求能得开许前往森林中苦行。国王对心爱太子此举非常不满,他满脸不悦问道:“我唯一之太子,你为何欲将我舍弃?是否我做下令你不满意之事?若如此,你讲明后我尽量不再如此行事。”太子则回答说:“你对我非常尽心尽意,无有任何不足之处,别人也未对我加以伤害,只是我自己因惧怕死亡才会有这种念头。死亡人人无法直面,因此我才作出出家抉择。”太子随即又将死亡过患详细说与父王。
国王愈发不解:“你自己都云死亡恐怖无法避免,那你前往森林又有何用?难道死亡会因你躲在林中就不再近身相催吗?仙人是否能于林中修得长生不死之法?既然呆在林中亦难免一死,你舍俗出家、欲于森林中苦行即为无用。”
太子解释说:“呆在寂静地或家中行持正法或者非法都会死亡,这点可谓无有差别。但有一点却大为不同:于寂静森林中有行持佛法之机会,如此行持之人临终之时无有痛苦,死后也能转生安乐净土;而在家中则会遭遇违缘,很难修持正法。既如此,广行非法之人,死到临头之日必有大痛苦,死后亦难免堕落地狱。”
太子随即又将有关情况广述一番,国王最后终于答应他出家请求。
铁室将众人羡慕之国王境界、状况如丢弃杂草一般舍弃后,终至森林中一寂静地苦行修法。他不断修习四禅定与四无量心,并让世人也修持此等法门。铁室死后即转生梵天天界。
由此可见,禅定境界以不贪世间妙欲之道而得成就,所以我们应不贪执世法,一人独自前往寂静地苦修方为至关重要之事。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受国王恭敬之婆罗门,财富广大,赢得世人如对天人一般之欢喜心并常常为其举行天人般盛大仪式。他广闻博学,名贯四方,且因前世宿缘而不喜在家生活,一直欲往寂静地出家求道。他最终终于剃除须发、喜着袈裟、正式出家,而妻子也一同出家并准备跟他同行。
婆罗门此时则对妻子说道:“你于森林中岂能苦行修法,另外地方有女众出家者,你最好与她们为伍。”婆罗门将此话连说三遍,但妻子因对他有信心故而一直跟他同行。两人来至寂静地后发现一悦意森林,安住下来后便开始坐禅。
一日下午,当尊者(指出家之婆罗门)正修禅定之时,却见那拥有美妙色身之女人正于不远处也在按教言坐禅。而当地国王恰好于春日前往林中赏玩,见到尊者后便来至其前与他欢喜交谈。当国王坐在离尊者不远处见到那艳丽女人后,贪心顿时滋长起来。国王心想:这女人想必是仙人妻子,应将她抢夺过来。不过尊者是否具有苦行功夫,我还需观察一番。若他真有功德,我怎敢对他妄加轻毁;如其贪执众生,那即说明他缺乏苦行功夫。他若对众生不贪执,对此女人当然就能舍弃、置之不理。左思右想过后,国王就对尊者说:“嗟!出家尊者,于此世上多有狡诈、野蛮之徒。在这寂静森林中,如有人强行夺取你妻子,你会如何处置?你若生嗔恨心则与佛法相违背,故而你应将她舍弃。我不明白,你为何不将她置于家中?”
婆罗门尊者回答道:“你所言不差。若真出现此种情况,我自有应对措施,请听我道来:若骄慢之人不经观察即轻易加害我时,那就如土块必被雨水冲走、不会逃脱此种命运一样,这类人亦会被我折服。只要我尚有一口气,就绝不轻易放过他。”
国王闻言不禁暗想:看来此人对妻子非常贪执,应无多少苦行功德。国王马上对尊者就生起轻毁之意,并欲将女人带回王宫。那已出家之美女则边哭泣边哽咽呼唤“大尊者”,尽管非常不情愿,但还是被国王拽上马车。婆罗门尊者虽目睹全过程,但他以妙观察智早已彻底摧毁自己嗔心,因此心态始终平易、温和,他竟在一旁自顾自缝补起粪扫衣来。
国王好生纳闷,他问尊者:“你刚才还在说绝不放过伤害你之人,那我既如此抢夺你妻子,你为何还要保持沉默?你是无能,还是缺乏力量采取行动?你这样行事有何作用?如有本事,就请与我相斗,若非如此,你刚才为何还要叫嚣不已、口出狂言?这岂非自不量力!”
婆罗门尊者说:“我并未失毁我所说话语,你理应记得:刚才我说若有人损害到我,只要我活着就绝不能让此种人得逞,我会如水没土块般亲自将此人湮没,此即为我当时所立誓言。”
国王闻言知其有苦行功德,自己并未真正了达他说话之意,于是他就向大尊者询问道:“你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能让任何人损害你,那对你而言何为真正损害?如雨水冲毁土块一般,你到底要将何物、何人湮没?”
尊者对他解释:“生嗔善不显,未生则显现,明知我未生,害我之嗔心。”
国王这才明白尊者所要力克者乃为嗔心,于是对尊者所言甚为满意。他急忙向尊者忏悔,又向出家女人忏悔,并将其释放,还亲口答应愿做婆罗门尊者弟子。
如是嗔恨心、报复心均应得到调伏,如此一来,怨敌也可被调伏;若嗔恨心增盛,怨敌当然也会增上。无贪无嗔之人一定能感受到无垢禅定心之妙味。
普行菩提制止邪见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普行菩提,在家时即已对世间人赞叹之学问、各种艺术全部精通。后来又出家求道,更以利他心行精进求法,并最终对佛法通达无碍,且获阿阇黎位。无论行至何处,所有出家众、智者、国王、婆罗门、施主、外道都对其十分恭敬,大尊者也以利益他众之心游历过众多地方。
其后他来到国王治下一国家中,国王早就听闻过他鼎鼎大名,于是就在一园林角落中对尊者行长期供养,尊者也为他宣讲佛法。对尊者所取得之功德、名声,有人心生妒意,为令国王对普行菩提不再欣赏、重用,他们就私下对国王说道:“普行菩提非常狡诈,他惯以温和面目伪装自己,他真实身份实为利红国王所派奸细。他利用佛法欲令人皆心怀惭愧并性情柔和,以此途径逐渐假方便法欺瞒大众。”
国王听罢心中略感怀疑,对普行菩提之恭敬、爱戴自此以后稍有变化。尊者感受到国王微妙变化后,一日手持净瓶及三根木棍等资具便欲离开国王治下国家。国王不解问道:“大尊者是否因我做错事情而离去?”普行菩提回答说:“我绝非因未受国王恭敬,亦非因生嗔恨而无缘无故甩手离开,只是我观你乃非法器,因你较狡猾,故而我才想离开。”
国王平日养有一狗,此狗对国王而言颇显重要。此时它已龇出獠牙,正欲咬啮尊者。普行菩提便借机发挥道:“大国王,你深知此狗以前对我十分友善,而今却獠牙外露,分明对我心怀不满。从旁生行为之中都能现出你心中态度,因此狗实际上乃为你之眷属。”
国王闻言心中羞愧不已,他低头想到:尊者太过聪慧,早已了知我心中所思,我还是勿以狡诈手段应对为好。想到这,他便说道:“我在众人中确实数落过你过失,我也是迫不得已、无计可施时才欲暂时舍离你。你一定要宽恕我,千万不要离开。”
普行菩提冷静答言:“我现在确实应离开此地,因告别因缘已经成熟。别人不恭敬我时,我最好离开,否则即会被人狼狈赶走。我离开时并未有不欢喜心,以后也定不会舍弃利益你之心行。原本人中不知报恩者、与亲友感情不长久者就为众中最低劣之人。为我们友情长存、稳固如山,我一定要暂时离开。”
国王最后只得无奈说道:“如你不得不走,那就请日后一定再来看望我,千万勿生不满情绪及仇恨心。”普行菩提大度回答说:“大国王,这人世间历来违缘重重,我并不敢言自己一定能来。不过若因缘具足,我肯定会来探望国王。”尊者言讫即离开国王。
尊者自此更明白依赖在家人只会使心生种种不乐,他便前往寂静地苦修禅定,不久即获四禅五通境界。他随后又以慈悲心观照国王,并将国王情况全部掌握。因很多大臣智慧低下,有些更持有无因派见解,他们就将莲花花叶色泽、孔雀羽翼花纹等现象全归之为自然产生,实属典型无因派见解。还有些持有大自在派见解;有些则只知希求今生安乐。总之,各人以自己分别念妄说纷纷,国王本人又缺乏主见,故而已被人引入邪道深渊。尊者不觉悲心顿起,他马上就想出制止邪见之法。
普行菩提于森林中幻化出一只大猴,再以幻术剥下猴皮披在自己身上,掩盖住身体其他特征,只披着猴皮来到王宫门口。王宫门外有许多手执兵器之人列队守卫,而大臣及婆罗门等人则次第坐在宫内,国王一人端坐狮子宝座之上。见到尊者后,国王急忙将他迎请入宫中,请他在坐垫上就座,并问道:“大圣者,是谁供养你猴皮?”
普行菩提故意说:“此乃我自己制成,并无人供养。我在林中苦行时,无法在吉祥草垫上安坐。见到大猴后,为自己坐禅、修梵净行方便就将其杀害,剥皮为衣。”
国王听罢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他便低下头不再讲话。而众大臣本来对尊者就有些不满,现在立即抓住机会说道:“奇哉!请国王好好看看你喜欢之所谓行持佛法之大尊者的作为。他在林中苦行,为一人利益就能将大猴残杀,这真乃稀有,愿他苦行能获圆满成就。”
普行菩提此时并未生起丝毫嗔恨心,他平和说道:“你们不顾及自己见解而讥毁我实不应理,以违背自己见地之话语诉说别人过失,只能表明自己太过愚笨。”尊者随即对持无因派者特意说明:“你们说万事万物皆自然而生,无有任何因缘。既如此,为何还要对我信口雌黄?猴子乃自然死亡,我有何过?如认定我有罪过,那就与你等所谓无因自生相违背,这岂不成为因缘所生?因此你们真应舍弃无因生之说,再如此妄加罪过于我身上已无有任何道理。你们言莲花花叶无因而生,既无因,那它为何又不常常生?事实并非如你等所言,此乃由地、…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下册) 八 禅定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