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名真三皈。三皈是净业修持的必要前提。末法众生欲证自性弥陀三德秘藏,亟须从事相生信发愿,称念弥陀名号,求生西方净土,舍此别无捷径。
2)具足众戒
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亦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条件。世尊为道制戒,制控身口七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成办道业。是故戒律是修行的先决前提,亦是佛法住世之幢相。《观经》云: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随愿往生。佛戒的种类甚多,有五戒、八关戒斋、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十无尽戒等。佛戒种类层次虽多,然皆以五戒为基础,即杀盗淫妄酒戒。古德常云:五戒法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间法中,个人品德、家庭幸福、社会安宁、国家治乱等,悉与五戒法的持犯相关。
戒律的精神,一是防非止恶而远离身口意三业的过患,一是修善利他积功累德。印光大师开示持戒要领:“但于心中常存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则诸戒自可圆持。”[86]吾辈净业行人宜应摄心念佛,精持众戒,以清净戒德,回向往生,增高往生品位。持戒念佛,不虚所望。
3)不犯威仪
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的我国,甚为注重社群与个体的礼节威仪,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87]威仪制心调心,防非止恶,身口意三业,行住坐卧,皆与一切戒作方便威仪,若轻重粗细,悉能护持,犯即忏悔,常时行持,熏习成性。儒家礼仪以诚敬为核心,佛家尤以尊重恭敬赞叹作为威仪的基本精神。相传宋代理学家程子,一日偶至寺院,见院内寂静无人,踅至香积厨,见一千多比丘用斋,竟无一点音声,斋毕,众比丘唱赞回向,音声和雅嘹亮。程子见闻此景,大为慨叹:“不意三代礼乐,于此复见。”释尊教诲净业行人:“中表相应,检敛端直;随经约令,若于绳墨;淡安无欲,礼义都合;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87]净业行人能如是护持身口意三业威仪,冰清玉洁,定能得到诸佛护念,人天恭敬,成办净业。
3、 大乘福(行善)
凡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分述如下。
1)发菩提心
大乘通途法门对菩提心的相状与功用,多有详确的诠释,兹不赘述。就净宗而言,深信切愿即是无上菩提心。众生发心的因缘,各各不同。一般来说,娑婆众生因挫折、困顿、疾病等负面人生体验而发心念佛求生净土者居多;处在得志顺境中幡然憬悟而念佛者,比例较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诚哉斯言!善导大师云:“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88]由厌娑婆苦、欣净土乐契入慈悲心,由同体慈悲心引发普度众生的悲愿,如是层递发心,即是净宗圆满殊胜之菩提心。如是愿心,具无量功德,消多劫业垢,破无数魔网,永为成佛真种。吾辈净业行人宜应拓大心量,以上求下化为己任,弘毅精进。以持戒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普愿一切怨亲同生净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深信因果
万有因果律是释尊对宇宙人生性相事理的理性概括。从类型上分,有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二种。其一,世间苦乐因果,即三世善恶因果报应。释尊晓喻:世间诸众生类,“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尫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89]世间苦乐因果的错综相状,展现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弘阔的生命背景中。前因定业,被命数所拘囿,甚或怨天尤人,乃怯弱凡夫被动消极之人生境况。苟能深知业由心造、命由心转之理,力修道德,则前因不足恃,现因之善业心力转变往世的业力,由此重铸命运,体现人的主体性。佛教因果律惠迪吾人积极的人生观。其二,出世间苦乐因果,通途佛法以勤修戒定慧为因,熄灭贪瞋痴为果;净宗特别法门以信愿持名为因,九品往生为果。妙因妙果,因果同时。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
深信善恶苦乐因果报应是取得佛教徒资格的必要条件,亦是修因证果的不竭原动力。若深信三界六道生死轮转苦者,罪业毕竟不敢触犯。若深信极乐净土无为法性乐者,信心一发,永无退失。明信因果亦是改善世道人心、重建道德伦理的必要基石。印祖殷切开示:“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90]吾人宜应仰遵佛言祖语,明因慎果,战兢惕厉,现生力做道德君子,命终直入安乐净土。
3)读诵大乘
诸大乘经典,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的法身舍利,十方众生脱离暗夜险途之慧炬。释尊一代时教,悉从妙明真心所流出,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而对念佛圆顿法门的信解,深入教海,寻绎精要,甚为必要。读诵大乘经典,开发智慧,即能油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胜心,获得往生净土圆证菩提之实益。读诵经典,宜应至诚恭敬,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念诵或默阅,一直阅去,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读诵经典,能开显自性慧光。恒时读诵净宗经典,常得西方妙境净相之熏陶,以真如熏无明,转识成智,法喜充满。如需研讨经典义理,可在读诵之余时进行。读诵经典乃净业行人重要的修持科目。
4)劝进行者
净宗念佛法门惠予九法界众生离苦得乐之究竟大利,是故弘扬念佛法门,劝令众生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净土,称佛本怀,功德甚大。善导大师云:“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91]净业行人应以知恩报恩之心,随分随力弘扬宣说念佛法门,自信教人信,自行令他行,作阿弥陀佛使者,为娑婆众生之胜友。《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云:“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为他演说,乃至于一昼夜,思惟彼刹及佛身功德,此人命终速得生彼,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知自行化他的弘法者,佛予授记,速生净土,速证菩提。弘扬念佛法门的方式不拘一格,或升座讲法,或随缘劝化,或印送净宗经论,或临终助念,或往生现瑞启人信心等。劝进行者,诸佛欢喜,伏冀净业行人力行之。
综上所述,净业三福含摄着十方三世诸佛教化法界众生的主要内容,其义理境界超逸地球文明之外,同时亦与地球文明具有互渗相即的密切关联,为净宗在阎浮提的弘扬提供了强劲的生命力与圆融无碍的发展空间。兹将净业三福的内在价值,略标五点如下:
其一,净业三福融和净宗与本土文化(儒家与道家)。我国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便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侧重于经邦济世的实践理性,而净土宗则甚具念佛往生的出世本怀,作为异质文化的净土教能否融和儒家文化,便直接影响到在中国生根开花的可能性。正是净业三福中的孝亲尊师、慈心善业提供了净宗与儒家相互融洽的基本理念。而道家对仙界灵境、洞天福地的神往以及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在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的信仰中,亦能获得高程度的耦合与超越性的满足。净宗文化即世而超世的特质,为融和儒家与道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受儒道文化浸润的中国人,亦以博大的襟怀,将净宗文化纳入华夏文明体系中。
其二,净业三福会通净土门与圣道门。净宗念佛法门仰仗佛力,往生净土,深具他力果教之特质,然亦含摄奉持戒律、广修六度万行等圣道门的内涵。由此俾令净业行人不至流于恃净宗带业往生而安心造恶之邪见。于娑婆秽土修持三福之行,难能可贵,功德甚深。经云:“(奉持)如是经法,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者,胜于无量清净佛国,作善百岁。”[92]可见信愿持名、仗佛慈力往生的净土门与慈心专一、斋戒作善的圣道门可以并行不悖,明了正助关系,亦可相得益彰。三福修持的浅深亦影响到往生品位的高低与净土获益的优劣。净业三福体现出自力他力相即互渗的特质。
其三,净业三福滋培净宗信根。净宗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闻即信受者,皆宿世善根深厚者,甚为希有。释尊为使障深慧浅的下凡众生,渐培净宗信根,是故劝修三福之行。经云:“若于福德初未修,终不闻斯微妙法,勇猛能成诸善利,常闻如是甚深经。”[93]培福载道,福至心灵,方堪闻信念佛妙法,成办往生净业。释尊悲心利导十方众生,尤其是末法罪苦凡夫的善巧方便,可谓周全备至。
其四,净业三福缔造人间净土。净宗虽以横超三界为终极目标,然亦以同体悲心关顾净化现世依正二报。吾人如能奉行孝养父母,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自然会营造出一个风调雨顺、祥和安乐的太平盛世。如能进而奉行戒善与行善,即可转娑婆秽土为人间净土。证知净业三福内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乘菩萨精神,对当代道德文明建设,具有深广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其五,净业三福庄严西方净土。吾人一念心性周遍法界,与西方净土交光互摄。吾人信愿持名,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便有一朵莲苞绽放。莲苞的光色大小,与念佛人的行持呈正比例相关。如果念佛怠荒,行持退失,莲苞亦随之萎落。此外,吾人念佛音声,经由名号光明的媒介,汇入西方净土的妙音交响乐中。由是,净业三福不仅积累往生资粮,净化现实世间,同时亦在庄严西方净土。
由上五点可见,净业三福功德力用甚为深广。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贯摄因地菩萨自利利他的净土行。释尊引圣人之行业激励吾辈凡夫,勉行三福,以福显慧,助成信愿持名往生之…
《略述净土信愿行 五、净业三福融圣道 了他即自享佛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