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述净土信愿行 六、结语

  六、结语      净土法门,奇特胜妙,超情离见,唯信乃入。由信启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愿心坚牢,万牛莫挽。由愿导行,执持名号,仗佛慈力,往生净土,径登不退,毕竟成佛。人生一大事,于斯圆成。   念佛往生之法是释迦弥陀两土世尊大悲悯念我等末法众生,预垂济度的特别法门。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98]法灭之时,众生烦惑甚深,无明坚厚。于时,阿弥陀佛至极悲心威神愿力,经由六字洪名,犹能救度有缘众生。证知念佛法门于末法滔天之际,尚作慈航;大夜方沉,犹称法炬。吾辈末法众生舍此净宗津梁,罕有出离生死业力网者。   净宗念佛法门,于此娑婆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尤显其殊特之价值。吾人身处劫浊中,决定受时代的局囿,遭受众苦的逼恼,诸如生态失衡、是非颠倒、战火绵延、生存压力等。于此浊法聚会之时,非净宗带业往生横出三界之行,必不能济度。吾人身处见浊中,决定易为邪知邪见所牢笼,被邪师外道所迷惑,于此邪见邪师日炽之时,非净宗不涉戏论但称佛名之行,必不能度。吾人身处烦恼浊中,决定陷溺贪欲之中,起惑造业,吞咽苦果,于此烦惑增盛中,非净宗即凡心是佛心之称名行,必不能度。吾人身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身心的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然超越。此非净宗厌离浊染欣慕净妙之行,必不能度。吾人身处命浊中,寿命短促,石火电光,措手不及,非净宗不费时劫勤苦,七日一日乃至十念一念之行,必不能度。吾人唯有深知别法无望可出娑婆五浊火宅,方肯死尽偷心,宝重此念佛法门。蕅益大师云:“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99]信愿持名,圆转五浊为五清,此乃阿弥陀佛惠赐我等众生的威神功德,亦是释迦本师殷勤劝信所致。吾人于此五浊恶世,得闻净土一法,信愿持名,横超三界,往生净土,实乃超胜天上人间一切福乐之幸事。   净宗法门在以经济与科技为主干的现代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现代功利主义与科学怀疑精神对净宗法门构成严峻的挑战,然而,只要人类的性灵尚未被物欲汩没,良知良能还未被仇怨竞争完全毒化;只要现代人对人生苦难的感受尚未被粗俗麻痹,对终极关怀的寻求亦未被功利截断;那么,净宗文化便有其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心理土壤。随着现代文明诸多弊端困境的日趋彰显,净宗文化作为对治良方,或有广为弘扬的前景。阿弥陀佛遍知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关照众生的苦乐,恒顺众生,不失时机地慰藉众生困苦焦灼的心灵,惠予各称机宜的安乐。吾人宜应感佛恩德,投身归命。   余末法下凡,自谅慧浅德凉,以毫末之智,何能诠释净宗广大深妙之义蕴?本文撰写,谨遵述而不作之原则,力戒师心自用、标新立异。立足净宗圣言量与祖师理念,尽可能契理契机地敷衍净宗事理因果。最后谨以偈颂聊申愚衷:    仰祈诸佛大威神,加持本文符圣意;    见闻随喜植净因,襟怀旷达绝戏论。    至诚称念弥陀名,自然牵随法王边;    伏愿有缘诸同仁,栖心西方九品莲。 南无阿弥陀佛!    注 释:      [1]《印光法师文钞》。   [2]《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著。   [3]《弥陀疏钞》,莲池大师著。   [4]《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著。   [5]《佛说无量寿经》魏译本。   [6]《印光法师文钞》。   [7]《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8]《往生集》,莲池大师撰。   [9][10] 《往生论注》,昙鸾大师著。   [11][12]《印光法师文钞》。   [13]《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   [14]《印光法师文钞》。   [15][16][17]《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著。   [18]《弥陀疏钞》,莲池大师著。   [19]《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楼檀过度人道经》吴译本。   [20]《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译本。   [21]《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   [22]参见《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汉译本。   [23]《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楼檀过度人道经》吴译本。   [24]《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译本。   [25]《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著。   [26] 《佛说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   [27]《佛说无量寿经》。   [28]《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29]《佛说无量寿经》。   [30][31][32][33]同上。   [34]《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35]《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天亲菩萨造。   [36]《佛说无量寿经》。   [37]《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天亲菩萨造。   [38][39]《佛说无量寿经》。   [40][41][42]《往生论注》,昙鸾大师著。   [43]《净土生无生论》,幽溪大师著。   [44]《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天亲菩萨造。   [45]《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   [46]《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47]《佛说无量寿经》。   [48]《往生集》,莲池大师撰。   [49]《佛说无量寿经》。   [50][51][52]《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   [53][54]《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55]《弥陀要解》,澫益大师著。   [56]《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   [57]《印光法师文钞》。   [58][59]《佛说无量寿经》。   [60]《观佛三昧经》。   [61][62]《往生集》,莲池大师撰。   [63]《佛说无量寿经》。   [64]《往生集》,莲池大师撰。   [65]《印光法师文钞》。   [66]《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   [67]《净土十要》。   [68]《往生集》,莲池大师撰。   [69]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檀过度人道经》。   [70][71]《大佛顶首楞严经》。   [72]《佛说无量寿经》。   [73]《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   [74]《往生礼赞偈》,善导大师著。   [75]《印光法师文钞》。   [76][77]《莲池大师全集》。   [78]《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著。   [79]《佛说无量寿经》。   [80][81]《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82]《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   [83]《大佛顶首楞严经》。   [84]《印光法师文钞》。   [85]《佛说十善业道经》。   [86]《印光法师文钞》。   [87]《大乘无量寿经》。   [88]《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   [89]《佛说无量寿经》   [90]《印光法师文钞》。   [91]《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   [92]《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93]《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94]《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   [95]《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著。   [96]《妙法莲华经》。   [97][98]《佛说无量寿经》。  [99]《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著。 后 记     余慧浅德凉,本拟草庵度日,颛蒙念佛,不意业风所牵,辞不获已,担任东林寺管理工作,且适逢48米阿弥陀佛接引大铜像的建造事宜,颇形忙碌。诸同修每常好心警示余,不可陷于事务而丢却弘法事,余心戚戚然,讲经撰述是佛事,建造大佛亦是佛事。二者在近期内或难兼容,然大体上还是相得益彰的。近日。有同修建言,余在2001年为《法音》撰写的芜稿,对净业行人启信导行,薄有裨益,冀流通之。余略事笔削,以飨同仁。伏望净业同修,信愿持名,同归安养,并祈佛力加持,俾令阿弥陀佛大铜像早日铸成,广度含识。   释大安记于东林 二00四.二.吉日      佛说作佛形像经    阙译人名出后汉录   佛至拘盐惟国。有诸树园主.名拘翼。时国王名优填.年十四。闻佛当来.王即敕傍臣左右皆悉严驾.王即行迎佛。遥见佛.心中踊跃欢喜。王即下车步.罢傍臣左右持盖者。王趋迎佛前.以头面着佛足.绕佛三匝。长跪叉手.白佛言.天上天下人民.无有能及佛者。今佛面目身体行出.光明巍巍.好乃如是。我视佛无有厌极时.今佛是天上天下人之师也。佛慈心所爱者多。佛默然不应。王复白佛言。人作善者其得福祐当何趣向。佛去后.我恐不复见佛。我欲作佛形像.恭敬承事之。后当得何等福。愿佛哀为我说之.我欲闻知。佛言。年少王.汝所问大善。听我言.听已当置心中。王言.诺。受教。佛告王.若作佛形像。其得福祐.我悉为汝说之。王言.受恩。佛言.天下人作佛形像者。其后世所生处。眼目净洁.面目端政。身体手足常好。生天上亦净洁与诸天绝异。眼目面貌好。作佛形像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所生处无有恶.身体皆完好。死后得生第七梵天上。复胜余天.端政绝好无比。为诸天所敬。作佛形像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后世当生豪贵家。其实与世间人绝异。所生处不在贫穷家作子。作佛形像其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者。后世身体.常紫磨金色.端政无比。 …

《略述净土信愿行 六、结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