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結語 淨土法門,奇特勝妙,超情離見,唯信乃入。由信啓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願心堅牢,萬牛莫挽。由願導行,執持名號,仗佛慈力,往生淨土,徑登不退,畢竟成佛。人生一大事,于斯圓成。 念佛往生之法是釋迦彌陀兩土世尊大悲憫念我等末法衆生,預垂濟度的特別法門。經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98]法滅之時,衆生煩惑甚深,無明堅厚。于時,阿彌陀佛至極悲心威神願力,經由六字洪名,猶能救度有緣衆生。證知念佛法門于末法滔天之際,尚作慈航;大夜方沈,猶稱法炬。吾輩末法衆生舍此淨宗津梁,罕有出離生死業力網者。 淨宗念佛法門,于此娑婆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尤顯其殊特之價值。吾人身處劫濁中,決定受時代的局囿,遭受衆苦的逼惱,諸如生態失衡、是非顛倒、戰火綿延、生存壓力等。于此濁法聚會之時,非淨宗帶業往生橫出叁界之行,必不能濟度。吾人身處見濁中,決定易爲邪知邪見所牢籠,被邪師外道所迷惑,于此邪見邪師日熾之時,非淨宗不涉戲論但稱佛名之行,必不能度。吾人身處煩惱濁中,決定陷溺貪欲之中,起惑造業,吞咽苦果,于此煩惑增盛中,非淨宗即凡心是佛心之稱名行,必不能度。吾人身處衆生濁中,決定安于身心的臭穢而不能洞覺,甘于劣弱而不能奮然超越。此非淨宗厭離濁染欣慕淨妙之行,必不能度。吾人身處命濁中,壽命短促,石火電光,措手不及,非淨宗不費時劫勤苦,七日一日乃至十念一念之行,必不能度。吾人唯有深知別法無望可出娑婆五濁火宅,方肯死盡偷心,寶重此念佛法門。蕅益大師雲:“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爲清淨海會,轉見濁爲無量光,轉煩惱濁爲常寂光,轉衆生濁爲蓮華化生,轉命濁爲無量壽。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99]信願持名,圓轉五濁爲五清,此乃阿彌陀佛惠賜我等衆生的威神功德,亦是釋迦本師殷勤勸信所致。吾人于此五濁惡世,得聞淨土一法,信願持名,橫超叁界,往生淨土,實乃超勝天上人間一切福樂之幸事。 淨宗法門在以經濟與科技爲主幹的現代社會,挑戰與機遇並存。雖然現代功利主義與科學懷疑精神對淨宗法門構成嚴峻的挑戰,然而,只要人類的性靈尚未被物欲汩沒,良知良能還未被仇怨競爭完全毒化;只要現代人對人生苦難的感受尚未被粗俗麻痹,對終極關懷的尋求亦未被功利截斷;那麼,淨宗文化便有其存在與發展的社會心理土壤。隨著現代文明諸多弊端困境的日趨彰顯,淨宗文化作爲對治良方,或有廣爲弘揚的前景。阿彌陀佛遍知一切,每時每刻都在關照衆生的苦樂,恒順衆生,不失時機地慰藉衆生困苦焦灼的心靈,惠予各稱機宜的安樂。吾人宜應感佛恩德,投身歸命。 余末法下凡,自諒慧淺德凉,以毫末之智,何能诠釋淨宗廣大深妙之義蘊?本文撰寫,謹遵述而不作之原則,力戒師心自用、標新立異。立足淨宗聖言量與祖師理念,盡可能契理契機地敷衍淨宗事理因果。最後謹以偈頌聊申愚衷: 仰祈諸佛大威神,加持本文符聖意; 見聞隨喜植淨因,襟懷曠達絕戲論。 至誠稱念彌陀名,自然牽隨法王邊; 伏願有緣諸同仁,棲心西方九品蓮。 南無阿彌陀佛! 注 釋: [1]《印光法師文鈔》。 [2]《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著。 [3]《彌陀疏鈔》,蓮池大師著。 [4]《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著。 [5]《佛說無量壽經》魏譯本。 [6]《印光法師文鈔》。 [7]《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8]《往生集》,蓮池大師撰。 [9][10] 《往生論注》,昙鸾大師著。 [11][12]《印光法師文鈔》。 [13]《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著。 [14]《印光法師文鈔》。 [15][16][17]《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著。 [18]《彌陀疏鈔》,蓮池大師著。 [19]《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樓檀過度人道經》吳譯本。 [20]《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譯本。 [21]《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著。 [22]參見《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漢譯本。 [23]《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樓檀過度人道經》吳譯本。 [24]《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譯本。 [25]《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著。 [26] 《佛說大乘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 [27]《佛說無量壽經》。 [28]《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29]《佛說無量壽經》。 [30][31][32][33]同上。 [34]《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35]《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天親菩薩造。 [36]《佛說無量壽經》。 [37]《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天親菩薩造。 [38][39]《佛說無量壽經》。 [40][41][42]《往生論注》,昙鸾大師著。 [43]《淨土生無生論》,幽溪大師著。 [44]《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天親菩薩造。 [45]《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著。 [46]《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47]《佛說無量壽經》。 [48]《往生集》,蓮池大師撰。 [49]《佛說無量壽經》。 [50][51][52]《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著。 [53][54]《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55]《彌陀要解》,澫益大師著。 [56]《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著。 [57]《印光法師文鈔》。 [58][59]《佛說無量壽經》。 [60]《觀佛叁昧經》。 [61][62]《往生集》,蓮池大師撰。 [63]《佛說無量壽經》。 [64]《往生集》,蓮池大師撰。 [65]《印光法師文鈔》。 [66]《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著。 [67]《淨土十要》。 [68]《往生集》,蓮池大師撰。 [69] 《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檀過度人道經》。 [70][71]《大佛頂首楞嚴經》。 [72]《佛說無量壽經》。 [73]《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著。 [74]《往生禮贊偈》,善導大師著。 [75]《印光法師文鈔》。 [76][77]《蓮池大師全集》。 [78]《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著。 [79]《佛說無量壽經》。 [80][81]《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82]《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著。 [83]《大佛頂首楞嚴經》。 [84]《印光法師文鈔》。 [85]《佛說十善業道經》。 [86]《印光法師文鈔》。 [87]《大乘無量壽經》。 [88]《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著。 [89]《佛說無量壽經》 [90]《印光法師文鈔》。 [91]《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著。 [92]《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93]《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94]《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著。 [95]《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著。 [96]《妙法蓮華經》。 [97][98]《佛說無量壽經》。 [99]《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著。 後 記 余慧淺德涼,本擬草庵度日,颛蒙念佛,不意業風所牽,辭不獲已,擔任東林寺管理工作,且適逢48米阿彌陀佛接引大銅像的建造事宜,頗形忙碌。諸同修每常好心警示余,不可陷于事務而丟卻弘法事,余心戚戚然,講經撰述是佛事,建造大佛亦是佛事。二者在近期內或難兼容,然大體上還是相得益彰的。近日。有同修建言,余在2001年爲《法音》撰寫的蕪稿,對淨業行人啓信導行,薄有裨益,冀流通之。余略事筆削,以飨同仁。伏望淨業同修,信願持名,同歸安養,並祈佛力加持,俾令阿彌陀佛大銅像早日鑄成,廣度含識。 釋大安記于東林 二00四.二.吉日 佛說作佛形像經 阙譯人名出後漢錄 佛至拘鹽惟國。有諸樹園主.名拘翼。時國王名優填.年十四。聞佛當來.王即敕傍臣左右皆悉嚴駕.王即行迎佛。遙見佛.心中踴躍歡喜。王即下車步.罷傍臣左右持蓋者。王趨迎佛前.以頭面著佛足.繞佛叁匝。長跪叉手.白佛言.天上天下人民.無有能及佛者。今佛面目身體行出.光明巍巍.好乃如是。我視佛無有厭極時.今佛是天上天下人之師也。佛慈心所愛者多。佛默然不應。王複白佛言。人作善者其得福祐當何趣向。佛去後.我恐不複見佛。我欲作佛形像.恭敬承事之。後當得何等福。願佛哀爲我說之.我欲聞知。佛言。年少王.汝所問大善。聽我言.聽已當置心中。王言.諾。受教。佛告王.若作佛形像。其得福祐.我悉爲汝說之。王言.受恩。佛言.天下人作佛形像者。其後世所生處。眼目淨潔.面目端政。身體手足常好。生天上亦淨潔與諸天絕異。眼目面貌好。作佛形像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所生處無有惡.身體皆完好。死後得生第七梵天上。複勝余天.端政絕好無比。爲諸天所敬。作佛形像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後世當生豪貴家。其實與世間人絕異。所生處不在貧窮家作子。作佛形像其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者。後世身體.常紫磨金色.端政無比。 …
《略述淨土信願行 六、結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