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胜仍不免于三界轮回,若不修到生死澈底之解脱,终必流转;依于此种目的所获得之效果,即为罗汉。四、法界圆明:此为大乘特有者,二乘圣者虽了生死,然有所知障,不知一切法实相;纵略知法空,亦不究竟,故于一切法不能圆满通达而仍有障碍。”[12]
此即说明了“人生佛教”的价值观所在,太虚大师认为人们通过修行五戒、十善来改善自己的人生观和日常生活,如果通过佛教思想理念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生观,这就是“人生改善”;人生改善成功后进一步就是对后世的增胜,换句话说就只有改善了现世的人生,才能是人在未来后世增胜,因为现世与后世是因果关系,改善了现世的因才能是后世的果增胜;而人们修学佛法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生死”问题,如果不能彻底解决生死问题,仍然要轮回于三界,所以“人生佛教”仍然包含有“生死解脱”的含义在内,生死解脱也是“人生佛教”的关键;虽然了脱生死如果不能成就佛道,仍然不是最究竟,唯有体悟到诸法自性本空,才能认识到诸法实相,成就“法界圆明”。从这层意义而言,这是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的四个步骤,而最重要的是第一步“人生改善”,只有作好了第一步“人生改善”,才能进趣到究竟的“法界圆明”。所以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开题》中说:
这四种,大概言之,通常五乘中之人乘,即此中第一人生改善;天乘即通第二后世增胜;至于二乘,则综合前二加上生死解脱之第三种;大乘又可综合前三而加上第四法界圆明。不过中国向来所重。大概为偏重于此中第二及第三,即浅近的求后世胜进,高尚的求生死解脱。”[13]
四、对今天实现“人间佛教”思想的意义
在今天看来,倡导“人间佛教”思想者,主要有太虚大师、印顺法师、赵朴初居士、星云大师等,其中首推太虚大师。因为,太虚大师是“人间佛教”思想的最初倡导者,提出“人生佛教”使佛教“人生”化;印顺法师是太虚大师的学生,继承了太虚大师的思想,著有《佛在人间》[14]一书,具体阐述了如何实现“人间佛教”的理念;赵朴初居士早年就近亲太虚大师,在太虚大师临终前亲自嘱托赵朴初居士,要继承和完成自己的“人间佛教”遗愿,由此赵朴初居士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精神;星云大师是典型的“人间佛教”的实践者和推广者,星云大师取“佛光山”之名,就是意味着佛光普照人间的意思,建立真正的“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思想是今天中国佛教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必然阶段,中国是大乘佛教真正的发祥地,而“人间佛教”是大乘佛教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菩萨慈悲精神在“人间”的体现和实践。如印顺法师说: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关涉到一切圣教。这一论题的核心,就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在现实人间弘扬佛法,利乐众生,造福社会。而真正将“人间佛教”思想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指方针是赵朴初居士,在《佛教常识问答》的最后一章就是《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赵朴初居士198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上,作《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的报告时,提出把“人间佛教”思想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方针。而赵朴初居士的“人间佛教”思想,是继承了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将“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并且发展成为关怀社会、净化社会的理念。如赵朴初居士说:
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播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15]
星云大师可以说是当代“人间佛教”思想的推行者,在《佛光山的性格》一文中说:
佛教一旦离开了生活,便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佛法,不是指导我们人生方向的指南针。佛教如果不能充实我们生活的内涵,那么佛教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佛陀的教化,本来就是改善我们的人生,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品质……我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扬人间佛教、生活佛教。[16]
由此可见,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是今天我们提倡“人间佛教”思想的动力,由于太虚大师敏锐的智慧认识到佛教不能仅限于“死人的佛教”,而更应当关注于“现实人生”。所以太虚大师说:
今倡人生佛教,旨在从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胜行,而隐摄天乘二乘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之极果。[17]
结 论
从20世纪初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至今,“人间佛教”已经经过了将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使得“人间佛教”思想不仅是理论上的倡导,而是佛教思想入世化、生活化的进一步发展。赵朴初居士给“人间佛教”的定义是,上求佛教道,下化众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太虚大师则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六祖慧能大师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免角。这也就是说经过了佛教历代的大德高僧的不懈努力,才使今天“人间佛教”的思想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指导方针,由此发扬了佛教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佛教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很好接轨,并且与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相互沟通,使之“人间佛教”思想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而做出了贡献。
注释:
[1]《自传》:见《太虚大师全书》,第十九编,五十八册。
[2] 同上。
[3]《人生的佛教》:太虚大师于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在镇江欢迎大会演讲,见《中流》四卷七八期;见《太虚大师全书》,第二编,第五册,《五乘共学》。
[4] 同上。
[5] 同上。
[6] 同上。
[7] 《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见《太虚大师全书》第十编,第四十七册,《支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圆,是名真现实。”
[8] 同上。
[9] 同上。
[10] 《五十开题》:《见太虚大师全书》,第二编,第六十三册。
[11] 《人生佛教开题》:太虚大师于民国三十三年秋在世苑汉藏教理院演讲。见〈海刊〉二十六卷第一期;见《太虚大师全书》,第二编,第五册,《五乘共学》。
[12] 同上。
[13] 同上。
[14] 《人间佛教》:台湾印顺法师著,见《妙云集》,第十四册《佛在人间》。
[15]《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见《法音》1983年第6 ,总第14 期,第13页。
[16] 《佛光山的性格》:见《星云大师讲演集》与《云水日月》。
[17] 同注3。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内涵(理净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