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勝仍不免于叁界輪回,若不修到生死澈底之解脫,終必流轉;依于此種目的所獲得之效果,即爲羅漢。四、法界圓明:此爲大乘特有者,二乘聖者雖了生死,然有所知障,不知一切法實相;縱略知法空,亦不究竟,故于一切法不能圓滿通達而仍有障礙。”[12]
此即說明了“人生佛教”的價值觀所在,太虛大師認爲人們通過修行五戒、十善來改善自己的人生觀和日常生活,如果通過佛教思想理念改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生觀,這就是“人生改善”;人生改善成功後進一步就是對後世的增勝,換句話說就只有改善了現世的人生,才能是人在未來後世增勝,因爲現世與後世是因果關系,改善了現世的因才能是後世的果增勝;而人們修學佛法的最終目的在于解決“生死”問題,如果不能徹底解決生死問題,仍然要輪回于叁界,所以“人生佛教”仍然包含有“生死解脫”的含義在內,生死解脫也是“人生佛教”的關鍵;雖然了脫生死如果不能成就佛道,仍然不是最究竟,唯有體悟到諸法自性本空,才能認識到諸法實相,成就“法界圓明”。從這層意義而言,這是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的四個步驟,而最重要的是第一步“人生改善”,只有作好了第一步“人生改善”,才能進趣到究竟的“法界圓明”。所以太虛大師在《人生佛教開題》中說:
這四種,大概言之,通常五乘中之人乘,即此中第一人生改善;天乘即通第二後世增勝;至于二乘,則綜合前二加上生死解脫之第叁種;大乘又可綜合前叁而加上第四法界圓明。不過中國向來所重。大概爲偏重于此中第二及第叁,即淺近的求後世勝進,高尚的求生死解脫。”[13]
四、對今天實現“人間佛教”思想的意義
在今天看來,倡導“人間佛教”思想者,主要有太虛大師、印順法師、趙樸初居士、星雲大師等,其中首推太虛大師。因爲,太虛大師是“人間佛教”思想的最初倡導者,提出“人生佛教”使佛教“人生”化;印順法師是太虛大師的學生,繼承了太虛大師的思想,著有《佛在人間》[14]一書,具體闡述了如何實現“人間佛教”的理念;趙樸初居士早年就近親太虛大師,在太虛大師臨終前親自囑托趙樸初居士,要繼承和完成自己的“人間佛教”遺願,由此趙樸初居士提出了“人間佛教”思想精神;星雲大師是典型的“人間佛教”的實踐者和推廣者,星雲大師取“佛光山”之名,就是意味著佛光普照人間的意思,建立真正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思想是今天中國佛教發展的指導方針,也是佛教在中國發展的必然階段,中國是大乘佛教真正的發祥地,而“人間佛教”是大乘佛教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菩薩慈悲精神在“人間”的體現和實踐。如印順法師說:人間佛教,是整個佛法的重心,關涉到一切聖教。這一論題的核心,就是“人——菩薩——佛”,從人而發心學菩薩行,由學菩薩行而成佛。在現實人間弘揚佛法,利樂衆生,造福社會。而真正將“人間佛教”思想作爲中國佛教發展的指方針是趙樸初居士,在《佛教常識問答》的最後一章就是《發揚人間佛教的優越性》。趙樸初居士1983年,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上,作《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叁十周年》的報告時,提出把“人間佛教”思想作爲中國佛教協會的指導方針。而趙樸初居士的“人間佛教”思想,是繼承了太虛的“人生佛教”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的,將“人間佛教”思想的基本內容概括爲五戒十善,四攝六度,並且發展成爲關懷社會、淨化社會的理念。如趙樸初居士說:
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播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15]
星雲大師可以說是當代“人間佛教”思想的推行者,在《佛光山的性格》一文中說:
佛教一旦離開了生活,便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佛法,不是指導我們人生方向的指南針。佛教如果不能充實我們生活的內涵,那麼佛教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佛陀的教化,本來就是改善我們的人生,淨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品質……我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揚人間佛教、生活佛教。[16]
由此可見,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是今天我們提倡“人間佛教”思想的動力,由于太虛大師敏銳的智慧認識到佛教不能僅限于“死人的佛教”,而更應當關注于“現實人生”。所以太虛大師說:
今倡人生佛教,旨在從現實人生爲基礎,改善之,淨化之,以實踐人乘行果,而圓解佛法真理,引發大菩提心,學修菩薩勝行,而隱攝天乘二乘在菩薩中,直達法界圓明之極果。[17]
結 論
從20世紀初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至今,“人間佛教”已經經過了將近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使得“人間佛教”思想不僅是理論上的倡導,而是佛教思想入世化、生活化的進一步發展。趙樸初居士給“人間佛教”的定義是,上求佛教道,下化衆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而太虛大師則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六祖慧能大師也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免角。這也就是說經過了佛教曆代的大德高僧的不懈努力,才使今天“人間佛教”的思想成爲中國佛教發展的指導方針,由此發揚了佛教積極進取的精神,使佛教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很好接軌,並且與社會各個階層人士相互溝通,使之“人間佛教”思想爲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幸福而做出了貢獻。
注釋:
[1]《自傳》:見《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九編,五十八冊。
[2] 同上。
[3]《人生的佛教》:太虛大師于民國叁十五年八月在鎮江歡迎大會演講,見《中流》四卷七八期;見《太虛大師全書》,第二編,第五冊,《五乘共學》。
[4] 同上。
[5] 同上。
[6] 同上。
[7] 《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見《太虛大師全書》第十編,第四十七冊,《支論》;“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佛即圓,是名真現實。”
[8] 同上。
[9] 同上。
[10] 《五十開題》:《見太虛大師全書》,第二編,第六十叁冊。
[11] 《人生佛教開題》:太虛大師于民國叁十叁年秋在世苑漢藏教理院演講。見〈海刊〉二十六卷第一期;見《太虛大師全書》,第二編,第五冊,《五乘共學》。
[12] 同上。
[13] 同上。
[14] 《人間佛教》:臺灣印順法師著,見《妙雲集》,第十四冊《佛在人間》。
[15]《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叁十周年》:見《法音》1983年第6 ,總第14 期,第13頁。
[16] 《佛光山的性格》:見《星雲大師講演集》與《雲水日月》。
[17] 同注3。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內涵(理淨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