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个目标,能缘所缘统一起来,这就是专注。
专注时间久了,脑子可能会走神,会麻木,甚至会不清醒,会睡觉。所以第三个要求是清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不要糊涂,这叫清明。
第四个要求是绵密。使放下、专注、清明的状态能够连续地保持,中间不能有间断,不能够随便转移目标,这叫绵密。就像一股山泉之水,叮叮咚咚,绵绵密密,常流不断,心越用越细,越用越专,绵绵密密。能够做到这一点了,守一不移的要求就逐步达到了。这是硬功夫,是真功夫,这不是靠说就能得到的,一定是要靠行才能得到。
三、一念不生
是不是我们要永远停留在守一不移的方法上呢?这种方法也只是一个过程。真正达到能缘和所缘、能守和所守一致了,能所不分了,妄念不起了,那就到了第三个阶段:一念不生。能够做到能所双亡了,就可以达到一念不生。我们大家是不是达到了先不管,我们大家先来试试,看一念不生是个什么状态?
各位一定要明白,一念不生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是一个很短的过程。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守一不移了,能守所守双亡,一念不生是一个接近超越、接近突破的过渡阶段。所以这个阶段不会很长,而是很短暂,甚至一瞬间就突破了。
四、灵光独耀
突破了之后,接下来就是第四个阶段灵光独耀,开悟了。心地朗然,灵光独耀,那就是开悟了。
我今天特别把这四四一十六字提出来,贡献给大家。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
下面我想按照古人在书上的介绍,讲一讲具体怎么样调呼吸的问题。
坐禅是一个古老的法门,现在的人根据古人的经验,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办法。我想,古人所总结那些经验,固然是根据古人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总结出来的,但是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古人写这篇文章,一个是他本人有真正的体验,另一方面他也继承了过去的书本上的经验,和修道者之间相互切磋所积累的经验。
在修行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要以古老的传统作为标准。我们学佛,首先就是要学这些古老的传统。从释迦牟尼佛到今天,已经过了二千五百多年,我们是在学习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现的一位圣者、一位觉者他所创造的法门。这个法门尽管在不断地发展,一直发展到今天,即使是我所提出的生活禅,它所依据的,仍然是佛陀提出来的法门,只不过是把它用一种新的语言方式表述出来而已,法还是那个老法,还是那个古老的法门。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他所觉悟成佛的这一条道路,佛说这是“古仙人之路”。因为过去还有佛,过去还有真正成了神仙的人,他们所走过的这条路,佛现在再走一次,所以叫古仙人之路。我们今天来到四祖寺,也是在重走古仙人之路。四祖寺这一条路,四祖大师走过,四祖大师的许多弟子走过,一千三百多年来在这里修行成道的人都走过,都在这里得到过受用,都在这里突破了人生的种种障碍。所以我们要相信,这是一条古仙人之路,不是某某人创造出来的,它是客观存在。只要我们肯根据这个方法去做,就一定会有结果。
关于调呼吸,天台宗智者大师写过几本止观书。他把佛教所有有关禅定的修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提出有世间禅,有出世间禅,有出世间上上禅。所有这些禅法,最基本的功夫,都是在呼吸上用功。智者大师还把修习禅定归纳成为从三个方面入手,所谓色、息、心。色法,息法和心法。其中色法主要是指修不净观,息法指修数息观。修不净观、修数息观,都离不开心念,这两个法都要从调心入手。修不净观和数息观,最后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要调整调伏当下的这一念散乱心,这一念妄想心,这一念被种种尘劳污染了的心。
在佛陀时代,是把数息观和不净观看作是进入禅门,进入修行的“二甘露门”。我们众生处在热恼之中,要用甘露法雨来消除身心热恼,获得清凉自在。要获得清凉自在,就一定要修这两个法门当中的某个法门。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当中的我们,也还是以修数息观为最稳妥。
智者大师在他的书上说,我们修行的人,要进入三昧,在正式修习禅定之前,首先就要调整我们的身体,行住进止,动静营为,都要密切注意自己的身心活动,使它符合修定的要求。这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要调伏乱心,要调呼吸的人,平常的一切活动,要尽量地安祥安静,大说大笑大闹,心很容易散乱,所以在平时,就要动止安祥,寡言少语,说话低声。在这七天当中,我们只交流的学习心得,和学习心得无关的话,无关的事,不要去管,不要去说,也不要去想。这样,我们这七天才能真正过得很安静、很清净、很有收获。在这专修的过程中,一切言行不要粗犷,要安静。智者大师说:“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行为粗犷,气息就粗犷;行为很安静,气息也会调柔。
调 身
正式打坐的时候,关于调身有九个步骤:
1、对座位的要求
我们走到座位上来,首先就要把位置整理好,垫子铺好,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不要妨碍他人。使自己能够坐在这里很安稳,身体很安稳。身体安稳了,我们的精神也才会使之安稳下来。所以“初至绳床,即前安坐处,每令安隐,久久无妨。”开始坐的时候,让座位高低合适,垫子不软不硬,坐下来身体很平稳,这样我们安坐一段时间之后,就不会觉得疲劳。如果座位不适当,坐久了身体会很辛苦。这是第一点。
这一点,在共修的过程中往往显得很重要。当然,回到家里去以后,如果还想继续地来坐禅,也要注意。在家里,不妨选择空气流通、很安静、没有噪音的地方,或者选择噪音比较小的时间段来打坐。打坐的座位,也可以像我们的现在一样,把毯子铺在地板上,就在地板上打坐。下面的垫子必须有一定的厚度,坐在那里才不会辛苦。然后后面也要有一个座垫,使臀部能够高出大腿一寸半到两寸左右,这样坐下去,腰板才能自然挺直,否则前后一样高,坐下去腰板挺不直,会坐得很辛苦。
2、跏趺坐
第二步的要求,是讲两只脚怎么安放。这两只脚,可以半跏趺坐,可以全跏趺坐。所谓半跏趺,就是右腿在下,左腿在上;或者左腿在下,右腿在上。这叫半跏趺。在座女营员、女居士,不妨按照半跏趺坐来要求自己,不要练全跏趺;男营员可以练全跏趺,先是右腿在下,左腿在上,然后再把右腿搬上来。
双跏趺一步到位很困难,要逐步地来。毕竟我们没有练过,韧带很紧,一坐下去之后,两只腿这样交叉,血液流通受到阻碍,会感觉到疼痛麻木。如果出现疼痛麻木的现象,千万不要紧张,不要觉得会出现什么对身体不利的影响。如果方法对头,对身体是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的。
坐多长时间呢?开始练的时候,我建议至少每一座不要少于十五分钟。如果少于十五分钟,就没有什么效果。在十五分钟的基础上,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训练,就能达到每一座能够坐上四十五分钟,乃至一个小时。即使是坐得很纯熟了,腿子也不疼,意念也能守一不移,一座也不要超过两小时。超过了两小时,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我们一般的要求,是每一座以一个小时为准。坐了一个小时以后,再慢慢地把腿放下来,如果疼痛,就把腿揉一揉,搓一搓,然后行走。
或者单跏趺,或者双跏趺。万一单跏趺也不行,散盘也可以,又叫交脚坐。我们大部分是年轻人,都有希望练成单跏趺和双跏趺,不要满足于散盘。因为这不仅仅是信仰问题,这是身心修养最好的方法,是我们锻炼身体最好的方法。
3、解宽衣带
如果穿着很紧的衣服,裤腰带很紧,衣服很紧,那就对打坐不利。必须解宽衣带,要使身体不要有勒得慌的感觉,要使整个身心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让气血流通,不要有人为的障碍。
4、安置两手
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结成定印。小指头外侧贴近腹部,大拇指轻轻相拄,两肩放松,胳膊弯曲呈半圆形,结印的手不要架起来,轻轻搁放在腿上。这样身心就能安详自在。初学打坐,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如果这些要求不到位,姿势不舒服,就没有任何效果。一定要让一切的要求都做到位,有一个规范的姿势。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叫禅定印;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叫弥陀印。我建议大家在坐禅的时候结禅定印,与修定更容易相应。
5、身体的姿势
身体的姿势刚才也讲到了一些。坐好以后,两肩放松放齐、两只手结成印轻放在腿上,腰板自然挺直,不要故意地挺,也不要含腰。自然挺直以后,血液流通才会正常,呼吸才会顺畅。特别是不要勾着腰。勾着腰,呼吸就很难调好。
身体方面还有一些其它的要求。坐下来以后,为了使气血调和,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我们这样向前倾斜,转动身躯,先从左边到右边,三次;再从右边到左边,三次。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头不要动,只是胯骨动。
活动完了以后,我们安静地坐下来。让整个坐姿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后边一定要垫高一些,身体稍微向前倾斜一点,然后肉团心正好在中间,一条垂直线这么下来。所谓等边三角形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两腿盘好后的宽度,和肩膀到大腿膝盖的宽度,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也就是说,并不要求你把腿盘得很拢很窄,大体上有从肩膀到膝盖这样的宽度就可以了,这样就基本上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这样地,重心就刚好在中间,坐下来以后就会很安定。
大家不妨试一试。这些方法很有用。这些方法,几乎是所有的宗教都在使用的方法,也是所有练功的人都在使用的方法。这套方法没有宗教性,没有信仰的要求。如果有个别参加夏令营的朋友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我想你也不必以排斥的心理来拒绝这个方法,可以以一种融入的态度,来接受这种身心训练的传统方法。
6、头颈平正
我们出家人有一句行话,叫“头靠衣领”。我们现在穿的文化衫没有领子,没办法靠到衣领,那么将头摆正就可以了。然后两耳与肩垂直,鼻子和肚脐相对,也就是头不能偏斜,两肩要齐平。“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而正住。”
7、吐出浊气
这些姿势都到位以后,就开口吐出腹内的浊气。让腹内的浊气从丹田慢慢呵出来。三次就可以了。吐的时候不要头向左右,以免影响他人。把腹部的浊气吐出来,有利于呼吸的调整,有利于气血的通畅。
8、舌顶上腭
合上嘴,不要张开。呼吸的时候,用鼻孔呼吸,嘴自然合上,让舌尖轻轻顶住上腭,不要使劲。舌尖顶住上腭,口腔自然就有津液产生。津液产生以后,自然会流向喉部,打坐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口渴。如果产生了津液,千万不要吐出来,可以把它咽下,那都是营养。经常吐唾沫的人,身体不会好。当然痰要吐出来,津液不要吐。有些人喜欢吐口水,那样不好,那样就会变得面黄肌瘦。
9、微闭双眼
最后一个要求是自然合上两眼,以刚好遮断外边的光线为度,也不要把眼睛闭得死死的。当然也要灵活掌握。当我们精力旺盛的时候,不妨眼睛合上,让它断光,这样更容易使心念专一。如果昏沉来了,就把眼睛稍微睁开一点。
以上就是打坐调整身体的一些步骤。这个方法,各派的要求大体上一致。刚才讲的,是隋朝智者大师总结出来的,一共分为九个步骤。如果把走近绳床的那一节不要,然后把闭口与对于身体的要求合成一条,那就刚好和现在所说的毗卢七支坐法的要求一致。这篇文章从写作到今天一千四百年,我们今天拿出来用,还在非常符合现代人的要求。
调 息
上面讲调整身体的方法,下面讲呼吸的要领。
呼吸一共有四种状态,所谓息有四相:风、喘、气、息。我们一般人的呼吸,大部分停留在风的状态,再好一些就是喘,再好一些就是气。只有把风、喘、气调整到息的状态,那才是达到了调息的要求。
书上讲:“守风则散”,意念守在风的状态,心就容易散乱;“守喘则结”,守喘,气息就不顺畅;“守气则劳”,意念放在气的状态,心就会感到很疲劳;“守息则定”,只有把意念放在息上,才能够进入禅定。
这些方法,听起来好像很繁琐,让人觉得无所适从。不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让呼吸从急促而变得缓慢;
第二、让短促的呼吸逐渐深沉下来。
一般地,我们的呼吸到胸口就为止了,再深不下去,很短。短了就会快,深了它就会慢。短、促、快、浅、粗,把这几项避免了,调整过来了,呼吸就会逐渐变得长、缓、慢、深、细。如果呼吸成为一种绵绵密密、若存若亡、若有若无的状态,那就是达到了息的状态。
这里所谓的守一不移,就是要守息。守住息的相状、守住息的状态。守息则定,守息才能真正进入到一念不生的状态。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四句话的中心点,是要放在守一不移这个具体的方法上。而这个具体的方法,又要求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调呼吸上。呼吸调好了,自然身心安定,身体健康,工作会提高效率,学习会提高记忆力,我们做一切事情,会更加专心致志地去做,最后真正达到智慧开朗、身心解脱这个最终目标。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信心,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当作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得大自在!
提 问
问:如何在白天的工作和生活中观呼吸?
答:行住坐卧都可以观呼吸。因为呼吸没有一分钟、一秒钟离开过我们。我们之所以还有生命,是因为有呼吸。没有呼吸了就没有生命了。呼吸是最容易把握的,当然也是最难把握的。你坐在这里怎么调呼吸,走路的时候也可以这样调,睡觉也可以调,工作的时候还是可以调。所谓安住当下,总的要求主就是身在何处,心就在何处,所以呼吸也就在何处。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就只是这口气!这口气没了,生命也就没了。
问: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中的“观”和“观自在菩萨的”的“观”是一样的吗?或者一个是方法,一个是所要达到的目的?
答:“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深般若,是“照见五蕴皆空”所显示的大智慧,和六妙门的“观”,有很大的区别。 “数、随、止、观、还、净”是一个过程,“净”以后才是“观自在”,还不是一个结果。结果应该是“度一切苦厄”。
问:佛教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即于一切,不落三界”?
答:不离有漏修无漏。
《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