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生活禅的基本次第▪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個目標,能緣所緣統一起來,這就是專注。

  

  專注時間久了,腦子可能會走神,會麻木,甚至會不清醒,會睡覺。所以第叁個要求是清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也不要糊塗,這叫清明。

  

  第四個要求是綿密。使放下、專注、清明的狀態能夠連續地保持,中間不能有間斷,不能夠隨便轉移目標,這叫綿密。就像一股山泉之水,叮叮咚咚,綿綿密密,常流不斷,心越用越細,越用越專,綿綿密密。能夠做到這一點了,守一不移的要求就逐步達到了。這是硬功夫,是真功夫,這不是靠說就能得到的,一定是要靠行才能得到。

  

  叁、一念不生

  

  是不是我們要永遠停留在守一不移的方法上呢?這種方法也只是一個過程。真正達到能緣和所緣、能守和所守一致了,能所不分了,妄念不起了,那就到了第叁個階段:一念不生。能夠做到能所雙亡了,就可以達到一念不生。我們大家是不是達到了先不管,我們大家先來試試,看一念不生是個什麼狀態?

  

  各位一定要明白,一念不生不是一個很長的過程,而是一個很短的過程。如果真正能夠做到守一不移了,能守所守雙亡,一念不生是一個接近超越、接近突破的過渡階段。所以這個階段不會很長,而是很短暫,甚至一瞬間就突破了。

  

  四、靈光獨耀

  

  突破了之後,接下來就是第四個階段靈光獨耀,開悟了。心地朗然,靈光獨耀,那就是開悟了。

  

  我今天特別把這四四一十六字提出來,貢獻給大家。安住當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靈光獨耀。這就是修習生活禅的基本次第。

  

  

  

  下面我想按照古人在書上的介紹,講一講具體怎麼樣調呼吸的問題。

  

  坐禅是一個古老的法門,現在的人根據古人的經驗,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辦法。我想,古人所總結那些經驗,固然是根據古人的生活環境、時代背景總結出來的,但是它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古人寫這篇文章,一個是他本人有真正的體驗,另一方面他也繼承了過去的書本上的經驗,和修道者之間相互切磋所積累的經驗。

  

  在修行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是要以古老的傳統作爲標准。我們學佛,首先就是要學這些古老的傳統。從釋迦牟尼佛到今天,已經過了二千五百多年,我們是在學習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現的一位聖者、一位覺者他所創造的法門。這個法門盡管在不斷地發展,一直發展到今天,即使是我所提出的生活禅,它所依據的,仍然是佛陀提出來的法門,只不過是把它用一種新的語言方式表述出來而已,法還是那個老法,還是那個古老的法門。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他所覺悟成佛的這一條道路,佛說這是“古仙人之路”。因爲過去還有佛,過去還有真正成了神仙的人,他們所走過的這條路,佛現在再走一次,所以叫古仙人之路。我們今天來到四祖寺,也是在重走古仙人之路。四祖寺這一條路,四祖大師走過,四祖大師的許多弟子走過,一千叁百多年來在這裏修行成道的人都走過,都在這裏得到過受用,都在這裏突破了人生的種種障礙。所以我們要相信,這是一條古仙人之路,不是某某人創造出來的,它是客觀存在。只要我們肯根據這個方法去做,就一定會有結果。

  

  關于調呼吸,天臺宗智者大師寫過幾本止觀書。他把佛教所有有關禅定的修行方法,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提出有世間禅,有出世間禅,有出世間上上禅。所有這些禅法,最基本的功夫,都是在呼吸上用功。智者大師還把修習禅定歸納成爲從叁個方面入手,所謂色、息、心。色法,息法和心法。其中色法主要是指修不淨觀,息法指修數息觀。修不淨觀、修數息觀,都離不開心念,這兩個法都要從調心入手。修不淨觀和數息觀,最後所要達到的目的,都是要調整調伏當下的這一念散亂心,這一念妄想心,這一念被種種塵勞汙染了的心。

  

  在佛陀時代,是把數息觀和不淨觀看作是進入禅門,進入修行的“二甘露門”。我們衆生處在熱惱之中,要用甘露法雨來消除身心熱惱,獲得清涼自在。要獲得清涼自在,就一定要修這兩個法門當中的某個法門。作爲生活在現代社會當中的我們,也還是以修數息觀爲最穩妥。

  智者大師在他的書上說,我們修行的人,要進入叁昧,在正式修習禅定之前,首先就要調整我們的身體,行住進止,動靜營爲,都要密切注意自己的身心活動,使它符合修定的要求。這也就是說,我們作爲一個要調伏亂心,要調呼吸的人,平常的一切活動,要盡量地安祥安靜,大說大笑大鬧,心很容易散亂,所以在平時,就要動止安祥,寡言少語,說話低聲。在這七天當中,我們只交流的學習心得,和學習心得無關的話,無關的事,不要去管,不要去說,也不要去想。這樣,我們這七天才能真正過得很安靜、很清淨、很有收獲。在這專修的過程中,一切言行不要粗犷,要安靜。智者大師說:“若所作粗犷,則氣息隨粗。”行爲粗犷,氣息就粗犷;行爲很安靜,氣息也會調柔。

  

  調 身

  

  正式打坐的時候,關于調身有九個步驟:

  

  1、對座位的要求

  

  我們走到座位上來,首先就要把位置整理好,墊子鋪好,前前後後,左左右右,不要妨礙他人。使自己能夠坐在這裏很安穩,身體很安穩。身體安穩了,我們的精神也才會使之安穩下來。所以“初至繩床,即前安坐處,每令安隱,久久無妨。”開始坐的時候,讓座位高低合適,墊子不軟不硬,坐下來身體很平穩,這樣我們安坐一段時間之後,就不會覺得疲勞。如果座位不適當,坐久了身體會很辛苦。這是第一點。

  

  這一點,在共修的過程中往往顯得很重要。當然,回到家裏去以後,如果還想繼續地來坐禅,也要注意。在家裏,不妨選擇空氣流通、很安靜、沒有噪音的地方,或者選擇噪音比較小的時間段來打坐。打坐的座位,也可以像我們的現在一樣,把毯子鋪在地板上,就在地板上打坐。下面的墊子必須有一定的厚度,坐在那裏才不會辛苦。然後後面也要有一個座墊,使臀部能夠高出大腿一寸半到兩寸左右,這樣坐下去,腰板才能自然挺直,否則前後一樣高,坐下去腰板挺不直,會坐得很辛苦。

  

  2、跏趺坐

  

  第二步的要求,是講兩只腳怎麼安放。這兩只腳,可以半跏趺坐,可以全跏趺坐。所謂半跏趺,就是右腿在下,左腿在上;或者左腿在下,右腿在上。這叫半跏趺。在座女營員、女居士,不妨按照半跏趺坐來要求自己,不要練全跏趺;男營員可以練全跏趺,先是右腿在下,左腿在上,然後再把右腿搬上來。

  

  雙跏趺一步到位很困難,要逐步地來。畢竟我們沒有練過,韌帶很緊,一坐下去之後,兩只腿這樣交叉,血液流通受到阻礙,會感覺到疼痛麻木。如果出現疼痛麻木的現象,千萬不要緊張,不要覺得會出現什麼對身體不利的影響。如果方法對頭,對身體是不會有什麼不良影響的。

  

  坐多長時間呢?開始練的時候,我建議至少每一座不要少于十五分鍾。如果少于十五分鍾,就沒有什麼效果。在十五分鍾的基礎上,經過一個月左右的訓練,就能達到每一座能夠坐上四十五分鍾,乃至一個小時。即使是坐得很純熟了,腿子也不疼,意念也能守一不移,一座也不要超過兩小時。超過了兩小時,可能會有一些副作用。我們一般的要求,是每一座以一個小時爲准。坐了一個小時以後,再慢慢地把腿放下來,如果疼痛,就把腿揉一揉,搓一搓,然後行走。

  

  或者單跏趺,或者雙跏趺。萬一單跏趺也不行,散盤也可以,又叫交腳坐。我們大部分是年輕人,都有希望練成單跏趺和雙跏趺,不要滿足于散盤。因爲這不僅僅是信仰問題,這是身心修養最好的方法,是我們鍛煉身體最好的方法。

  

  3、解寬衣帶

  如果穿著很緊的衣服,褲腰帶很緊,衣服很緊,那就對打坐不利。必須解寬衣帶,要使身體不要有勒得慌的感覺,要使整個身心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讓氣血流通,不要有人爲的障礙。

  

  4、安置兩手

  

  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結成定印。小指頭外側貼近腹部,大拇指輕輕相拄,兩肩放松,胳膊彎曲呈半圓形,結印的手不要架起來,輕輕擱放在腿上。這樣身心就能安詳自在。初學打坐,是一件很苦惱的事情,如果這些要求不到位,姿勢不舒服,就沒有任何效果。一定要讓一切的要求都做到位,有一個規範的姿勢。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叫禅定印;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叫彌陀印。我建議大家在坐禅的時候結禅定印,與修定更容易相應。

  

  5、身體的姿勢

  

  身體的姿勢剛才也講到了一些。坐好以後,兩肩放松放齊、兩只手結成印輕放在腿上,腰板自然挺直,不要故意地挺,也不要含腰。自然挺直以後,血液流通才會正常,呼吸才會順暢。特別是不要勾著腰。勾著腰,呼吸就很難調好。

  

  身體方面還有一些其它的要求。坐下來以後,爲了使氣血調和,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活動。比如我們這樣向前傾斜,轉動身軀,先從左邊到右邊,叁次;再從右邊到左邊,叁次。做這個動作的時候,頭不要動,只是胯骨動。

  

  活動完了以後,我們安靜地坐下來。讓整個坐姿構成一個等邊叁角形。後邊一定要墊高一些,身體稍微向前傾斜一點,然後肉團心正好在中間,一條垂直線這麼下來。所謂等邊叁角形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兩腿盤好後的寬度,和肩膀到大腿膝蓋的寬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這也就是說,並不要求你把腿盤得很攏很窄,大體上有從肩膀到膝蓋這樣的寬度就可以了,這樣就基本上成爲一個等邊叁角形。這樣地,重心就剛好在中間,坐下來以後就會很安定。

  

  大家不妨試一試。這些方法很有用。這些方法,幾乎是所有的宗教都在使用的方法,也是所有練功的人都在使用的方法。這套方法沒有宗教性,沒有信仰的要求。如果有個別參加夏令營的朋友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我想你也不必以排斥的心理來拒絕這個方法,可以以一種融入的態度,來接受這種身心訓練的傳統方法。

  

  6、頭頸平正

  

  我們出家人有一句行話,叫“頭靠衣領”。我們現在穿的文化衫沒有領子,沒辦法靠到衣領,那麼將頭擺正就可以了。然後兩耳與肩垂直,鼻子和肚臍相對,也就是頭不能偏斜,兩肩要齊平。“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而正住。”

  

  7、吐出濁氣

  

  這些姿勢都到位以後,就開口吐出腹內的濁氣。讓腹內的濁氣從丹田慢慢呵出來。叁次就可以了。吐的時候不要頭向左右,以免影響他人。把腹部的濁氣吐出來,有利于呼吸的調整,有利于氣血的通暢。

  

  8、舌頂上腭

  

  合上嘴,不要張開。呼吸的時候,用鼻孔呼吸,嘴自然合上,讓舌尖輕輕頂住上腭,不要使勁。舌尖頂住上腭,口腔自然就有津液産生。津液産生以後,自然會流向喉部,打坐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口渴。如果産生了津液,千萬不要吐出來,可以把它咽下,那都是營養。經常吐唾沫的人,身體不會好。當然痰要吐出來,津液不要吐。有些人喜歡吐口水,那樣不好,那樣就會變得面黃肌瘦。

  9、微閉雙眼

  

  最後一個要求是自然合上兩眼,以剛好遮斷外邊的光線爲度,也不要把眼睛閉得死死的。當然也要靈活掌握。當我們精力旺盛的時候,不妨眼睛合上,讓它斷光,這樣更容易使心念專一。如果昏沈來了,就把眼睛稍微睜開一點。

  

  以上就是打坐調整身體的一些步驟。這個方法,各派的要求大體上一致。剛才講的,是隋朝智者大師總結出來的,一共分爲九個步驟。如果把走近繩床的那一節不要,然後把閉口與對于身體的要求合成一條,那就剛好和現在所說的毗盧七支坐法的要求一致。這篇文章從寫作到今天一千四百年,我們今天拿出來用,還在非常符合現代人的要求。

  

  調 息

  

  上面講調整身體的方法,下面講呼吸的要領。

  

  呼吸一共有四種狀態,所謂息有四相:風、喘、氣、息。我們一般人的呼吸,大部分停留在風的狀態,再好一些就是喘,再好一些就是氣。只有把風、喘、氣調整到息的狀態,那才是達到了調息的要求。

  

  書上講:“守風則散”,意念守在風的狀態,心就容易散亂;“守喘則結”,守喘,氣息就不順暢;“守氣則勞”,意念放在氣的狀態,心就會感到很疲勞;“守息則定”,只有把意念放在息上,才能夠進入禅定。

  

  這些方法,聽起來好像很繁瑣,讓人覺得無所適從。不過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讓呼吸從急促而變得緩慢;

  

  第二、讓短促的呼吸逐漸深沈下來。

  

  一般地,我們的呼吸到胸口就爲止了,再深不下去,很短。短了就會快,深了它就會慢。短、促、快、淺、粗,把這幾項避免了,調整過來了,呼吸就會逐漸變得長、緩、慢、深、細。如果呼吸成爲一種綿綿密密、若存若亡、若有若無的狀態,那就是達到了息的狀態。

  

  這裏所謂的守一不移,就是要守息。守住息的相狀、守住息的狀態。守息則定,守息才能真正進入到一念不生的狀態。

  

  安住當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靈光獨耀。這四句話的中心點,是要放在守一不移這個具體的方法上。而這個具體的方法,又要求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調呼吸上。呼吸調好了,自然身心安定,身體健康,工作會提高效率,學習會提高記憶力,我們做一切事情,會更加專心致志地去做,最後真正達到智慧開朗、身心解脫這個最終目標。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信心,每一個人都要把自己當作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得大自在!

  

  

  提 問

  問:如何在白天的工作和生活中觀呼吸?

  

  答:行住坐臥都可以觀呼吸。因爲呼吸沒有一分鍾、一秒鍾離開過我們。我們之所以還有生命,是因爲有呼吸。沒有呼吸了就沒有生命了。呼吸是最容易把握的,當然也是最難把握的。你坐在這裏怎麼調呼吸,走路的時候也可以這樣調,睡覺也可以調,工作的時候還是可以調。所謂安住當下,總的要求主就是身在何處,心就在何處,所以呼吸也就在何處。生命存在的表現形式,就只是這口氣!這口氣沒了,生命也就沒了。

  

  問:六妙法門“數、隨、止、觀、還、淨”中的“觀”和“觀自在菩薩的”的“觀”是一樣的嗎?或者一個是方法,一個是所要達到的目的?

  

  答:“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深般若,是“照見五蘊皆空”所顯示的大智慧,和六妙門的“觀”,有很大的區別。 “數、隨、止、觀、還、淨”是一個過程,“淨”以後才是“觀自在”,還不是一個結果。結果應該是“度一切苦厄”。

  

  問:佛教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那麼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做到“即于一切,不落叁界”?

  

  答:不離有漏修無漏。

  

《修習生活禅的基本次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