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心經》用《心經》
淨慧老和尚
緣起:“追隨祖師的足迹,重走成佛之路”參訪團于2008年5月17日前來朝禮四祖道場,師以《學〈心經〉用〈心經〉》爲題講課,以飨不遠千裏朝山禮祖之虔誠信衆。侍者明敦據錄音整理,共分上下兩篇。此爲上篇,5月17日晚講于黃梅四祖寺方丈室。
開場白:
你們不遠千裏來到四祖寺,其目的就是要重走祖師路。你們這個團的名稱定得好:“追隨祖師的足迹,重走成佛之路”,很有意義,而且含有一種責任感。中國的佛教文化就是由從印度來的祖師和我們中國的祖師開創出來的,我們要重走這條路,就要發心承擔由中印曆代賢哲們所構建的佛教文化的重任。所以,我看了你們團的名稱後,感到非常喜悅,也隨喜你們的功德。我去年在石家莊辦七日禅修的時候,曾經在叁字禅茶院作過一次講話,題目就是《重走佛祖路》;後來也把那次禅修課程的講話結集成書印出來,也叫《重走佛祖路》。重走佛祖路,是我們每一個學佛人的本分事。這件事很艱難,但是非常有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件事應該是人類的希望所在。如果大家都知道重走佛祖路,那麼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真正和諧的世界,就是一個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世界。
今天是5月17日,就在5天前,四川發生了8級大地震,直到今天還有余震。各位住在都市,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應該比我這個住在山裏一無所知的人多得多,感受也會更加深刻。從今年一開始,我在四祖寺打禅七的時候就說到,地球上自然災害的發生基本上有一個規律,大概是每十年一個周期。這個周期性災害的發生,不一定都在某一個國家,但每一次都會有幾個國家是重災區,好像逢八、逢九的年份重災就發生在中國,很奇怪。大家回顧一下,建國後的幾次重災大概都是逢八、逢九,而且是每十年一次。今年剛好是2008年,所以提醒大家,今年肯定是個多災之年。剛說過沒多久,就發生了南方的雪災。南方有如此大的雪災是前所罕有的。雪災以後,各種各樣的災難就接二連叁地頻頻降臨。
雖然說自然災害是人類自己無法控製的,但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講,“盡人事,順天心”,我們把人事盡到了,有時候就能改變天心。所謂天心,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自然;從古人或者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大自然也是有靈性的,隱隱約約存在著賞善罰惡的功能。用現在科學的眼光來說,人類不知道愛護大自然,過分地損害自然環境,大自然就會懲罰人類,實際上“人事、天心”的道理也在其中。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動不動就要征服大自然,動不動就要改天換地,顯得過分驕傲了。但是,每當自然災害降臨,在自然界的懲罰面前,人類卻顯得太脆弱了,一點辦法也沒有。現代科學這樣地先進,仍然沒有預測到5月12日會發生大地震。聽說有個別人預測到了,但沒有人相信。
所以說,人類要愛護大自然,要對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敬畏之心,要珍惜和愛護她,使她和人類能夠和諧共存。“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惜這個口號提晚了二十年。早二十年我們要是有這個覺醒,提出這個口號,可能中國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你們從北京一路到黃梅,可以看到鐵路兩邊到處被挖得破皮爛肉,山不像山,水不像水。只有黃梅還算好一些,保存了一點兒青山綠水。我不只一次向當地領導提建議,一定要保護好黃梅的生態環境,留有發展後勁。只要有青山綠水在,不怕黃梅沒發展。現在暫時不發展,留著後勁,日後大家都要到黃梅來。黃梅有山水,黃梅有文化,這就是黃梅的資源。聽說大家明天要去老祖寺,看看那個地方的山水,你們就知道保護大自然是多麼的重要。一路的水都汙染了,只有那個地方還有一渠幹淨的水,有一渠隨處都可飲用的水。山溝裏的水可以隨時隨處地飲用,這個了不得。
佛祖告訴我們,山河大地、草木叢林、山山水水,甚至連一塊石頭都有靈性,我們要有敬畏之心。我們對一切都有敬畏之心,那麼世界就和諧了。我們現在處在被動的局面,被人家牽著走、拉著走,不走也得走,最後把自己的資源全部破壞掉了,全部耗盡。再過五十年,我們中國人怎麼辦?
一、學《心經》
這次大家到四祖寺來,我選了個題目,《學〈心經〉,用〈心經〉》。大家都知道,《心經》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個字,但她是佛教思想的精華所在,佛教修行法門的要領所在,佛教的一切思想都是圍繞著《心經》展開的。《心經》的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題目往往使我們初讀《心經》的人感到不容易理解。因爲佛經是從印度翻譯過來的,保持了許多梵語原來的讀音,這就是古代的外來語。
首先說經的題目“般若波羅蜜多”,“般若”(字音爲“波惹”),要讀成梵文的音,現在外文翻譯的讀音,就和梵文的原音接近。在古代“般若”這兩個字的讀音和原音相近,由于一千多年來語音的變化,現在的讀音同梵文原音有很大距離。但是爲了使佛經的語言穩定,許多梵文音譯詞彙的讀音不能隨意改動,改了就亂了。“般若”在梵文來講就是“大智慧”,因爲漢語“智慧”二字不能完全表達梵文“般若”的含義。梵文“般若”的含義有大智慧的意思,有真理的意思,有究竟圓滿的意思,有無漏解脫的意思。一詞含多意,所以沒法翻譯,就保留了“般若”的讀音,簡單地翻譯成“智慧”,但不能完全表達它的本意。“波羅蜜多”意思是“彼岸到”,“波羅”是“彼岸”,“蜜多”是“到”。中國語言是動詞放在前面,名詞放在後面,動賓結構;外文是賓動結構,所以是反的,倒裝句。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有大智慧,就能夠到達彼岸”,所謂的“彼岸”並不是說另外一個地方。有大智慧,就能解決人生的種種困惑;種種困惑能夠解除了,就到達彼岸了。“彼岸”的意思就是解脫了,自在了。彼岸就在此岸,彼岸就在當下,但是要有大智慧才能領悟和受用。沒有大智慧,此岸在眼下,彼岸很遙遠。《心經》的題目告訴我們,用智慧覺悟煩惱、解除煩惱,我們就能得到解脫,就能到達彼岸,這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含義。
“般若”有種種解釋,一般來講有叁種“般若”。“般若”是大智慧,但她需要語言文字來表達。表達“般若”的語言文字也是“般若”,叫做“文字般若”。由于有文字般若,我們就可以根據文字來思考,了解什麼是“般若”,什麼是智慧。我們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大智慧到彼岸”的要求,就需要下功夫,需要一種覺悟的功夫、觀照的功夫。觀照我們的生命怎麼樣才能與智慧融合爲一體,保持零距離,就叫“觀照般若”。人生的修養功夫,最重要的就是觀照。觀照什麼呢?觀照我們當下的這一念心,看我們這一念心在想什麼。文字般若也好,觀照般若也好,所表達的含義,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要從觀照般若領悟到一切諸法的實相。實相,就是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能夠親證一切法的實相,這樣的智慧,就叫“實相般若”。由文字起觀照,由觀照證實相,這就叫叁種般若。實相,就是萬事萬物固有的真理性。萬事萬物雖然是千頭萬緒,萬象森羅,但是其道理只有一個。佛教把這個道理概括成一個字,也是最不容易懂的一個字:“空”。萬事萬物的共同性就是“空”。用漢語理解“空”的意思是:瓶子裏面沒有水,這就是空;這個桌子沒有了,就是空;我們這一屋子人沒有了,就是空。佛教的“空”的含義不是這樣,不能用漢語的理解思路去理解佛法的“空”義。佛教的“空”叫做“一切諸法形象宛然,當體即空”。說這瓶水就是“空”的,這個不好理解。從“不空”的意義來講,假使說這瓶水“不空”的話,那麼它就是固定不變的東西,我們就沒可能來飲用它。喝掉一口,瓶裏的水就少掉一些,如果不空,我們就沒辦法使瓶中的水減少。正因爲“空”,所以我們才能使用水,水才有作用、有功能,一切萬物都是如此。佛教還有一個詞,叫“無常”。佛教認爲一切法無常,無常所以空。如果一切事物都是“常”的,都是不變的,我們這一代人就無法生存。爲什麼呢?從古以來的人都存在,我們這個地球早就擠破了、早就下沈了。正因爲是無常的,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發展的,都是運動的,都是變化的,都有新陳代謝。從這個意義來理解空,才知道無常也好,空也好,是非常積極的概念。所以,諸法的實相、諸法的根本道理,就是空。認識了空,就能夠認識一切事物的根本規律。爲什麼要了解這些呢?因爲我們衆生,就是把一切的事物都執著是“常”的,是不變的,是實實在在的。有這些執著就會有種種的障礙、紛爭,是非、人我。如果大家能夠覺得一切都無常,那麼面對一切都會很和諧,很能夠理解。你有這個觀點,他有那個觀點,彼此包容,和諧共存。每個人的家庭環境不同,所受教育有差別,每個人對一切事物的理解有差別。所以,要把所有人的思想統一起來很困難,要有包容,“以包容的心和諧自他”。包容了以後,我們再來慢慢地求同而存異。所以“空”的意思,是爲了顯示一切事物“不空”。“不空”才說“空”,因爲一切事物都有作用,所以它“不空”;一切事物都是可分、可變的,所以“空”。從其作用來講,它“不空”;從其本身的性質來講,它是“空”的。正因爲性質是空,才能夠起作用。如果性質是實實在在的,就不能夠起作用。爲什麼呢?有此就沒有彼。學《心經》,講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叁種般若所要顯示的道理就是一個“空”字,《心經》所要顯示的道理也是“空”字。“空”是佛教的辯證法,是佛教思想的核心內容。所以《心經》講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心”字,是核心的意思。因爲一部《大般若經》有六百卷之多,一卷經有一萬字左右,六百卷就有六百萬字。六百萬字的…
《學《心經》用《心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