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心經》用《心經》▪P2

  ..續本文上一頁《大般若經》以這篇二百六十字的《心經》爲核心、爲綱領。所以這個“心”字的本意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核心,所以叫《心經》。“經”字的意思和我們中國傳統的解釋有相同的地方,佛教講“經者,聖人被下之言”,聖人爲了教化大衆所說的話,叫做經典。經典的本意有“經常”的意思,聖人所說的話有真理性,常恒不變,具有穩定持久的權威性。這裏的“經”字可以從叁個方面來理解:《心經》所顯示的文字、觀照、實相叁種般若,這個道理不可改變,所以稱爲“經”;依此道理修行,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能夠得成就,所以稱爲“經”;而且,這本經所顯示的道理是一切持不同意見的人——佛教稱其爲天魔外道,所無法駁倒的,所以稱爲“經”。總的說起來,經就有這叁個意思:一是真理性,二是實踐性,叁是正確性。

  

  剛才講到《心經》的“心”,在此主要是核心的意思。如果把這個“心”字引申來講,這個心就是講我們當下的心:怎樣來安頓此心,怎樣來認識此心。心在佛教思想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佛教整個修證法門就叫“心地法門”。心,能生萬法,所以把心比喻成爲大地。由于佛教有諸多派系,對于心的分類有多種說法,有的分爲四種心,有的分爲五種心。南傳上座部有八十九心、百二十一心的區分,密宗有百六十世間心的分析。分爲四種心的,一是“肉團心”,就是心髒的心。二是“緣慮心”,具有思考問題的作用和功能。取一個對象加以思考,所以叫做“緣慮心”。叁是“集起心”,指的是第八阿賴耶識,具有集聚諸法的種子,生起現行、發揮作用的功能。四是“堅實心”,指的是如來藏,自性清淨,不生不滅。通過般若的理解與修證,最後所證悟的境界、淨化的心靈,那就是“堅實心”。分爲五種心的,是從心的作用來區分。我們坐在這裏,每個人都在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的那一刻,叫做“率爾心”,就是一個念頭開始的那一刻。但是我們的思慮不會停留下來,接下來就是“尋求心”。起了這一念,就要去推理。率爾心相當于感覺,尋求心相當于推理。尋求以後,就要下判斷,所以就有“決定心”,對所思考的這個念頭進行判斷。第四就是“染淨心”。因爲只要有判斷,就一定有其性質,是善還是惡,是染還是淨。判斷總有個結果,結果不是善就是惡,所以叫做“染淨心”。第五是“等流心”。等流者,念念相續不斷。判斷了以後,不論是清淨心還是染汙心,都要等流下去,就是繼續不斷地指導行善或作惡。這五種心,是從心的作用來區分的。

  

  《心經》的二百六十個字,有一個綱要,那就是心經開頭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心經》的綱要,是修行的綱要,也是佛法的綱要。“觀自在菩薩”,可以從兩個意義來理解:一是,以這一位修行證果、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作爲一個過來人,所謂“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這位觀世音菩薩,是實踐了文字、觀照、實相叁種般若的人,所以他能夠得到大自在。他的大自在是怎麼樣得到的呢?“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深般若”不是淺顯的智慧,不是小聰明,而是無漏的大智慧,所以叫“深般若”。深般若能夠照見五蘊皆空。二是指那些“行深般若”具有觀照功夫、能得自在的菩薩行者。

  

  五蘊,就是人的身體和心理活動的總和,外在的山河大地也包括在其中。色、受、想、行、識,爲五蘊。蘊的意思爲聚集。這五件事聚集在一起,就有了我們人的生命體。色,包括內色和外色。內色,就是我們這個身體,佛教叫“正報”,簡單地又叫“根身”;外色,又叫“器界”,就是外在的山河大地,是我們正報所賴以生存的環境,所以叫“依報”。依、正二報之所以叫做“報”,那就是說我們的身心和世界,都是由我們多生多劫所種的善惡因果而感得的果報。我們都生在中國,我們都是人,但是由于我們多生多劫所種的善惡因果不同,生在北京的人肯定比生在偏遠鄉下的人生活得好,這就是“依報”與“正報”的差別。相反的,生在偏遠地方的人雖然在生活條件上不如大城市的人,但是他們生活安定,空氣好,吃的都是純天然的食品,這些方面就要比北京人好得多了,不好中有好。所以,依、正二報,善惡因果,千差萬別。報者,因緣果報;依、正二報,根身、器界。佛教由此還講到要“依正莊嚴”,依報、正報,都要去美化和淨化,那就是依正莊嚴。而且,還講到了“依正不二”,依報和正報不是兩件事,而是一件事。所以,要曉得愛護大自然;不知道愛護大自然,就等于不知道愛護我們自己的生命。

  

  五蘊,總的來講是色、心二法。因爲人的生命就是由色、心二法組織而成。色是生命的物質部分,心是生命的精神部分。在此把心分爲四件事,受、想、行、識。人的生命,無非是物質和精神的結合體。佛教在此也認爲物質第一性,先講色法,再講心法,先有對象才有認識。假使有對象不去認識,一切存在有也等于沒有。有了色法,要了解色法,那一定要有心的作用、思想的作用、意識的作用。我們只要依于境界起心動念,首先就有“感受”,對境界的苦、樂、不苦不樂,起這叁種感受。苦的感受不想接受;樂的感受不但接受了,還不想放下。不苦不樂的感受是平平常常的,過得去,能接受,不苦也不樂。有了感受以後,就要對所感受的事物下判斷,剛才講心的作用說到尋求心和決定心,那就是要給我們的感受安立種種的名詞、概念——佛教叫做“名言”,不是名言警句的名言,而是對于已經感受到的事物給予界定。所以,感受以後就要“想”,想不僅僅是思考,還要下判斷。想不會停留在一個點上、一個念頭上,想是不斷地等流,不斷地向前,那種思想活動就是“行”。有思想活動,最後要了解它、決定它,要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要去分別它是善是惡,是取是舍,要用意識去判斷,那就是“識”的作用。色就是生命的物質部分,受、想、行、識就是生命的精神部分,其中的“識”是生命的主體。“照見五蘊皆空”,照見就是叁種般若當中的第二種——觀照般若。照見就是以觀照般若的力量,來體會五蘊不常、不一、無我的道理。如果說五蘊是“常”,那就沒有變化了;如果說五蘊是“一”,那就不會存在色、受、想、行、識五個東西各有其用。如果說五蘊有“我”,所謂“我”的意思就是自在、能做主,這五蘊究竟哪個是“我”呢?找不出來,因爲五蘊都不是孤立的。既然不是孤立的,就是因緣和合,就是有條件地存在。有條件而存在的事物,要找出固定不變的實我、實法,是找不出來的。這是佛教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叫做“緣起觀”。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有,因緣而散,所謂“有緣則聚,無緣則散”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今天這一期一會有緣,過兩天這個因緣就散了,這一會就告一段落。雖然這一會散了,但是這一會所産生的影響會長久地留在每個人的八識田中。

  

  講“照見五蘊皆空”,唯一的目的就是要破除“我”的執著。世間的一切問題都是由于“我”的執著而産生的,都是“我”在作怪。如果大家把“我”看淡一點,把因緣所生法看透一點,世界上哪裏還有不可解決的矛盾呢!執著,一種是對生命的執著,叫做“我執”;還有一種是對觀點立場的執著,叫做“法執”。比如說,我是一個佛教徒,認爲只有佛法是唯一正確的,如果這樣堅持到極端,那就是執著。世界上因此而産生的執著可以說比比皆是。世界上的紛爭不是“我執”引起的,就是“法執”引起的。一切戰爭的根源既有我的執著,也有法的執著。實際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有包容的心。這個世界是大家的,每個人的需求、根基、喜好不同,不可能只用一個思想、一個信仰、一個主義去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也不可以去強求所有人都去信仰一個主義、一個主張。任何事情只要成爲執著,走向極端了,小一點是冷戰,相互批判;發展起來,那就是真槍實彈地打起來了。亘古以來,就是這兩件事。亘古以來的人都看不破,都空不了,都在執著。執著的後果就是苦難,自然災害帶來的苦難,戰爭帶來的苦難,經濟危機帶來的苦難,各種恐怖活動帶來的苦難。我們要學《心經》,要用《心經》,要破掉我們對生命的執著、對觀點立場的執著。世界在不斷地變化,這五十年來,變化多大啊!現在所承認的東西,都是過去所否定的東西。如果不變,我們就沒有路可走,變要往好的地方變。但是,因爲沒有大智慧,這個方面的執著淡化了,另外一方面的執著卻又強化了,人類還是處在深重的災難之中。只有“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這一切的苦難,包括天災人禍,都是由于沒有真正從根本上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都是由于五蘊不空。五蘊空掉了,我執、法執去掉了,災難就會逐漸減少,人類就能趨向大同。我們今天就只講學《心經》,明天我們再來講用《心經》。下面給大家留一些時間來交流提問。

  交流答問:

  

  問:現代科學的發展,使我們現在的生活越來越非自然化,這種非自然化的科學進步同時也加重了自然災害的發生。而另外一方面,現代科學的進步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比如在這次地震災害中所用到的先進的、科學的救災措施,也會降低自然災害對我們的損害程度。那麼,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現代科學發展的歸宿是什麼?

  

  答:西方的哲學家有一個說法:“科學是瞎子,宗教是跛子。”宗教有眼睛,但是走路要借助科學;科學沒有眼睛,要借助宗教的眼睛。意思就是說,科學與宗教之間要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借助對方的優勢。科學的發展從總體來講,我覺得盲目性很大。這個盲目性是怎麼樣引起的呢?美、俄、日、英、德、法這些大國,完全是在追求高利潤,所以發展高科技。製造最先進的武器也好,生産最先進的計算機也好,都是爲了追求高利潤,發動戰爭…

《學《心經》用《心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