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病不会产生,而且我们的心也容易入定。这样,就可以从风、喘、气调到息相。所谓的息相就是避免了上面三种息不调的现象,即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 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这就是说息从鼻孔里面出来进去,是绵绵的(就像那个棉絮,很软、很细、很松。),一点儿间隔都没有,出入很顺畅 。你说没有,他也有, 你说有,他也没有,这叫“出入绵绵”。然后使我们这个神,这个神是说不出来的,这个神很安静,坐在那里,既没有瞌睡,又没有妄想,说不出来的那种舒服 ,就是“资神安隐 ”,这就是息的状态。“守风则散”,就是说我们把注意力停留在息的风的状态,我们这个心很容易散。“守喘则结”呢,是指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意念放在喘上来守喘,我们这个心就不顺,有结不通,好像那个流水一样,中间不断地有东西障碍,不能够顺顺利利地向前流淌。“守气则劳”,是说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气上,那我们这个心会非常疲劳。如果把意念放在息上, 气息相依,就是“守息则定”,就会安静,就会入定。总而言之 ,息 ,它的要求 、它的状态,就是不涩不滑,常令平和。我们看那些久参的人 ,朝哪儿一坐,心神愉悦,安安稳稳,耳朵侧着他的鼻子听一听,没有声音。你说睡觉没睡觉,他没有睡觉,因为他全部都符合“毗卢七支坐”的要求。然后,气息微微, 若存若亡,那样的一种安稳的坐法,对身心健康、 对疲劳的抵抗所起的作用,所产生的那种效果,不是吃十全大补丸或吃什么好东西,能够比得了的。所以说,调息不仅仅对于修习禅定作用极大,对于保障我们身体的健康,抵御疲劳,使我们在工作当中精神焕发,禅定功夫的作用也非常大。
调五事的第五件事是调心。调饮食 、调睡眠、调身、 调息, 然后是调心。所谓调心,就是“调伏乱想,不令越逸 ,不浮不沉 ,不宽不急,四相相合,谓之调心。”“不浮不沉 ,不宽不急”这叫四相,不浮, 就是说这个身体坐在那里,不是晃来晃去的坐不住,晃就是浮嘛,所以心粗气浮,身子也不安稳。沉,你坐在这里这样子(老和尚做示范),像睡觉了,就是沉下去了。不宽,就是 左也搞,右也搞 ,坐在那里,脚也动,手也动,简直没有一下停的,你说那怎么能够打坐,怎么能够入定啊?不急,就是说不是绷得紧紧的,也不是过分的放松,不是过分的浮,也不是过分的沉。这四点做得恰如其分,很容易入定,那就对身心健康有益无损,这样才符合调心的要求。如果坐的时候,睡觉了,那就是沉,沉默的沉,沉下去了。怎么对治这个沉相呢?就是要把意念放在这个地方(老和尚手指鼻端),叫系念鼻端 。就是说,把心稍微地往上提一提,本来是要下住安心嘛,下住安心时间长了,就会使身体沉下去,就会睡觉,这个时候就要换一个方法,就要系心鼻端,这样马上精神就会好起来。如果说心神漂浮,我们的念头东想西想,妄想纷飞,这就是心的浮的相。浮,实际上就是掉举,掉举就是妄想多。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要安心向下,就是“下住安心”,“下住安心”可以在丹田 ,也可以在脚的大拇指。但是这些方法都不能常用,比如说把心放在大拇指上,这只是对治心的浮躁那一刻。对治好了,心恢复平静,还是要把心放在丹田。比如说,系心鼻端,昏沉过去以后,还要把念头收到丹田来,这样才是打坐最稳妥、最容易入定的方法。这个“不浮不沉 ,不宽不急”,有许多具体的内容,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只要记住我们的心“不浮不沉,不宽不急”这样四个要求, 就可以慢慢地来调整我们的心态,使在打坐当中逐步地进入定的境界。
另外,在入坐之前,首先要吐三口气,在吐气的时候,要观想身体内部所有的浊气,都随着我的吐气而出来。吐三口浊气以后坐下来 , 练习着把嘴自然地合上, 用鼻孔来呼吸。下坐的时候怎么办呢?不要猛然把腿放下来,首先要把手心搓热 ,手心搓热 以后, 捂住两眼,大概用几秒钟的时间 ,让自己体内的温度通过瞳孔自然地释放 。这时,眼睛不要睁开,不要东张西望, 还是在定中一样,还是这样(老和尚为大家做捂眼的示范动作), 捂了三次,三次完了, 还是坐着,坐在这 儿,慢慢地把眼睛睁开。眼睛睁开以后,把包腿的东西拿开,腿慢慢地放开, 再用手来自己搓一搓 、揉一揉 ,使这个气血恢复流通。 特别是年老的人, 不要猛然一下就起来,要 慢慢地起来。年老的人如果在屋里打坐,还是有一个凳子比较好,不能够直接坐在地板上。直接坐在地板上,起来很费劲,搞得不好,起来摔一跤,那就麻烦了, 所以一定要慢慢地起来。腿要多伸一下,不要在腿还麻痹的时候,就一下子爬起来,会有后果。所有这些都是在调息、 调心方面的要求。调心,还要注意在我们开始入坐的时候,是从粗到细, 比如说身体是活动的,不要一下子收起来;意念是纷飞的 ,要让妄想慢慢地减少。气很粗, 从风到喘 ,从喘到气,从气到息, 这都是从粗到细,从粗心到细心,这是入坐时的状态 。那么,下坐的状态呢?是从细到粗,慢慢地、逐步地使这个身心活动起来。打坐也有个时间要求,不能太短,太短没有效果。开始练习的时候,不妨十五分钟左右,要练到什么程度呢?练到能够坐四十五分钟,那就有效果 ,因为不达到四十五分钟,整个身体的血液、气脉根本活动不起来,不管你是定的效果也好,还是健康的效果也好,不到四十五分钟不可能有效果。这就是所讲的时间的第一个要求。时间要求的第二点, 就是每天坚持在同一个时间,比如说早上每天都是七点钟坐,或者是六点钟坐,那么每天都在那个时间坐。晚上是八点坐,那么每天晚上都是八点钟来坐。不要今天五点,明天十点,后天八点,这样整个人的这个生物钟就会打乱,生物钟打乱了,那个效果就差。关于时间的第三个要求,就是不要在子、午时来坐,晚间的十一点到凌晨的一点,这个是子时,这个时间不要坐;中午的十一点到下午的一点,这个时间不要坐,避开午时。子、午时是天地阴阳大交换的时候,人这个小宇宙也要和天地呼应,在这个时间休息最好。时间方面的要求,有这三个方面。
最后一个五事,叫行五法。何谓五法呢?第一法欲、第二精进、第三法念、第四巧慧、第五一心,此五法不缺,功夫日进。所谓法欲者,就是行者在修禅的时候,经常要有一种要求,要求什么呢?要求每天有进步,要求从欲界慢慢修欲界定,修欲界的未到地定,然后进入到色界,进入到无色界,有这个要求,就叫做法的欲望。有这个法欲以后,就要精进,天天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现在是在欲界,我还没有得到欲界定,我希望能够得到欲界的定了,然后精进修持,进入到色界,进入到无色界。欲界只有一个欲界定,还有一个未到地定,再往后就是色界有四禅,无色界有四定,都要按着这个次序的要求不断地来进步,这就叫精进。第三呢,就是要法念,所谓法念者,就是要念欲界不干净,希望能够脱离欲界,逐步使我们的定力能够升到色界。到了色界还有色的质碍,还是不得自由自在。要进入到无色界,进入到无色界还有想,要进入到“受想灭”,那就是世间禅定的最高境界,“受想灭”是世间禅定,不是出世间的禅定。第四呢,要有巧慧。巧慧者,就是要自己来辨别欲界与初禅两者之间,哪个最快乐。欲界的快乐都是有形有象,是暂时的而初禅的快乐,就胜过欲界的快乐,但是初禅的快乐又比不上二禅,二禅的快乐又比不上三禅,如是一个一个地这样来比较,一直到灭尽定,运用智慧,不断地舍下定,攀上定,这就叫巧慧。第五,叫一心,比如说,我们一个人要远行,远行有一个目的地,要到达这个目的地,首先就要考虑,道路怎么样,哪个地方走比较方便,哪个地方走比较顺利。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也要了解如何从欲界定修到色界的四禅,如何又从色界的四禅,修到无色界的四定,然后从无色界的四定,又如何修到灭尽定,这就叫一心,就是要有这样一个追求和愿望。
今天所讲的这个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所谓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是我们在进入禅定之前,必须预备的二十五个方法、方便。
2006年1月8日讲于真际禅林
《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