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食肉的条文。但蒙、藏地区,由于气候和地理原因,缺乏蔬菜,不食肉不能生活,所以一般也食肉。但无论食肉与否,大小乘教派都禁忌荤食(即葱、蒜、辣椒等刺激性食品),南北佛教均须遵守。汉族地区在家的居士,也有吃长素,有也吃花素,如观音素、十日素、八日素或六日素等。
(3)不喝酒。酒会乱性,不利于修定,故严格禁止。
(六十二)请谈一谈僧人的衣服问题?
答: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Kasāya。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我国旧译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则说是一种橙黄色,可能是一种赤黄混合色。根据我国佛典记载,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后,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区别,有的是赤色,有的是黄色,有的是青黑木兰色。但据六世纪印度来华高僧真谛法师说,各部派衣色实际都是赤色,所谓青黑木兰,仅是些微小的差别。现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仅有深浅的不同。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缅甸佛教徒特别忌穿黑衣,因为在缅甸古代曾有一种邪教僧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后来严行禁绝。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
(六十三)佛教内部的称谓是怎样的?
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寺院中,一般有“住持”(或称“方丈”,是寺院负责人)、“监院”(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务)、“知客”(负责对外联 系),可尊称“高僧”、“大师”、“法师”、“长老”等。佛门弟子依受戒律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出家五众和在家两众。出家五众是指: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在家两众是指:优婆塞和优婆夷。佛教徒出家的俗称“和尚”(僧)和“尼师”(尼),亦可尊称“法师”、“师太”。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称“居士”,可尊称为“檀越”、“护法”、“施主”等。
(六十四)佛教有什么礼节?
1、“合十”,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
2、“顶礼”。向佛、菩萨或上座行此礼。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舒两掌过额承空,以示头触佛足,恭敬至诚,就是俗话说的“五体投地”。
3、功课。在寺庙里,僧尼每天的必修课为朝暮课通,又名早晚功课,或五堂功课。一般,寺庙在早上4时就打催起板(起休号令),僧尼盥洗完毕,齐集在大雄宝殿,恭敬礼佛,端坐蒲团,听候大钟大鼓结束声。随后起立,随众念诵早课楞严、大悲、十小咒、心经等,这是二堂功课。晚课在下午4时左右,僧尼立诵弥陀经和跪念礼佛忏悔文,发愿,回向,放蒙山,这是三堂功课。回向的意思就是将自己念诵的功课,回归向往使大众都能亲证佛果。社会上流行的“晨钟暮鼓”成语,就是由佛教寺庙里的早晚功课而来的。
4、五戒。指不可杀生,不可偷盗,不可邪淫,不可饮酒不可妄语。这叫做“方便五戒”。
5、大戒。又叫“比丘戒”,指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不着彩色衣服和不用化妆品、不视听歌舞、不睡高床、不过午食、不蓄财宝,共十种根本戒。并由此扩充为丘的250戒、比丘尼的348戒等。
过去,比丘和比丘尼受戒时,要在头上烫12个香洞,现在中国佛教协会根据广大教徒的意见,决定受戒时不必燃香疤,这主要是因为佛制原来没有这个规定,像东南亚佛教国家的僧人都不烫香洞和没有香疤。
6、过堂。僧尼吃饭都要过堂,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在过堂时,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在两边就座。饮食之前,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葫芦型铁板(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 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吃饭中间,如果需要添饭菜,应将空碗送到桌边,由斋堂服务员添,不可出声叫唤,碗筷应摆在桌边放齐。如住 持和尚的筷子搁在碗边上,表示他要对大众讲话;筷子放平,即不准备讲话。过去,大寺庙因僧众较多,多用"过堂"形式吃饭,并实行分食制。现在一般小庙,人 数不多,多采用四菜一汤共食制。佛教主张过午不食,现已有改变,多数僧尼为了工作和学习,也吃晚饭,叫做“吃放参”。
(六十五)非佛教徒进入寺庙应注意什么?
佛寺被佛教徒视为清净的圣地,所以,非佛教徒进入寺庙衣履要整洁,不能着背心、打赤膊、穿拖鞋。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或做道场时,不能高声喧哗干扰。未经寺内职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为了保持佛地清净,严禁将一切荤腥及其制品带入寺院。
对僧尼称呼,可称"师父",或在他们的职称后加"师"字,如当家师、维那师、知客师等。习惯上可称法师或师太。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问僧尼的尊姓大名。因僧尼出家后一律姓释,出家入道后,由师父赐予法名。受戒时,由授戒师赐邓戒名。因此,问们尼名字时,可问:"法师上下如何?"或"法师法号如何?"这样便可得到回答。
另外,非佛教徒也不要主动与僧尼握手。因这不符合他们的礼节,们尼往往以"合十"为礼。
(六十六)佛教平时都有一些什么节日?
每一个宗教为纪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对象,都订有特殊的节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伊斯兰教有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道教有三 元、三清、三会等节日;佛教也有许多特别的节日,其中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腊月初八佛成道日、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为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三个佛教节日。
佛诞日除举行浴佛法会外,另有一盛大的“行像”庆祝活动,也就是用装饰华美的车子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供民众礼拜植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 佛成道日也会在寺院中举行纪念仪式,特别是煮腊八粥供众,已成为民间的习俗;佛欢喜日为盂兰盆节,举行供僧法会,提倡孝亲报恩。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佛菩萨的节庆,依时间先后有:
正月初一的弥勒菩萨圣诞、
正月初六的定光古佛圣诞、
二月十五的佛陀涅槃日、
二月十九的观音菩萨圣诞、
二月二十一的普贤菩萨圣诞、
三月十六的准提菩萨圣诞、
四月初四的文殊菩萨圣诞、
四月廿八的药王菩萨圣诞、
五月初三的伽蓝菩萨圣诞、
六月初三的韦驮菩萨圣诞、
六月十九的观音菩萨成道日、
七月十三的大势至菩萨圣诞、
七月三十的地藏菩萨圣诞、
九月十九的观音菩萨出家日、
九月三十的药师佛圣诞、
十一月十七的阿弥陀佛圣诞、
十二月廿九的华严菩萨圣诞等。
在这些节日期间,大部份的寺院也会举行纪念仪式,诵持与佛菩萨相关的经典或礼拜忏仪等。如代表欢喜的弥勒菩萨圣诞,正值新春佳节,一般寺院均举行礼拜千佛法会,象征迎接弥勒菩萨早日降诞成佛,并以此贺年。
观世音菩萨以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广大悲愿,受到民间普遍信奉,因此观音菩萨圣诞、出家、成道纪念日,一般寺院均举行观音七,或礼拜大悲忏,或举行有关观音菩萨雕塑、画像展等修持、纪念活动。另外,在民间也会举行规模庞大的观音庙会等节庆活动。
在药师佛、阿弥陀佛圣诞时,寺院则举行三天至七天的佛七或药师法会。在佛教里,药师法门强调的是现世的平安吉祥、消灾延寿;修持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则 着重在将来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求得安稳解脱。可见一个重视“现生”,一个重视“往生”。总之,称念弥陀圣号或药师佛号,无非是藉此修持因缘,了生脱 死,解决人生“生”和“死”两个最大的问题。
中国的佛教节庆,不但展现佛菩萨慈悲智能的精神,也反映佛教与中国民间固有思想、习俗相互融和发展的信仰特色。不过,佛教对节日的看法和世俗社会不太一 样,例如夏安居、冬安居、每个月的六斋日或十斋日,也都算是节日。结夏、解夏、冬至、年朝是丛林极为重视的四大节日,而一般信徒则于六斋日、十斋日自行持 斋、诵经、礼拜,甚至举行放生植福。
自古以来,佛教最重视怀恩报德,不仅是报父母生养的恩德,更要报三宝、师长长养慧命的恩德,因此寺院每逢祖师诞辰均举行扫塔祭祖的法事,如《敕修百丈清规》即载有达摩忌、百丈忌及各寺历代诸祖忌等仪式。
在佛菩萨圣诞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主要是希望大众在纪念、缅怀佛菩萨的慈心悲愿、功德特质之余,还要能唤起信众的宗教情操,激励自己,提醒大众学习并实践佛菩萨的普济精神。
(六十七)寺院中常见的法器法物都有什么?
法器是龙天…
《佛教常识百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