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食肉的條文。但蒙、藏地區,由于氣候和地理原因,缺乏蔬菜,不食肉不能生活,所以一般也食肉。但無論食肉與否,大小乘教派都禁忌葷食(即蔥、蒜、辣椒等刺激性食品),南北佛教均須遵守。漢族地區在家的居士,也有吃長素,有也吃花素,如觀音素、十日素、八日素或六日素等。
(3)不喝酒。酒會亂性,不利于修定,故嚴格禁止。
(六十二)請談一談僧人的衣服問題?
答:根據佛教的製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叁件:一是用五條布縫成的小衣,我國俗稱爲五衣,是打掃勞作時穿的;一是七條布縫成的中衣,我國俗稱七衣,是平時穿的;一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禮服,出門或見尊長時穿的。叁衣總稱爲袈裟Kasāya。袈裟本是一種顔色的名稱,因爲佛製僧人必須穿染衣,避用青黃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種雜色,即袈裟色。我國舊譯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則說是一種橙黃色,可能是一種赤黃混合色。根據我國佛典記載,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後,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區別,有的是赤色,有的是黃色,有的是青黑木蘭色。但據六世紀印度來華高僧真谛法師說,各部派衣色實際都是赤色,所謂青黑木蘭,僅是些微小的差別。現在緬甸、斯裏蘭卡、泰國、柬埔寨、老撾、印度、尼泊爾諸國的僧服都是黃色,僅有深淺的不同。我國漢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黃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黃色,平時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氣候寒冷,僧衆叁衣不夠,所以我國僧衆在袈裟裏面另穿一種常服,這種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裝略加改變的。常服的顔色,明代皇帝曾作過規定,修禅僧人常服爲茶褐色,講經僧人藍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後,沒有什麼官方規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律師重興後,一般僧人常服均爲黃色。緬甸佛教徒特別忌穿黑衣,因爲在緬甸古代曾有一種邪教僧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後來嚴行禁絕。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
(六十叁)佛教內部的稱謂是怎樣的?
佛教的教製、教職在各國不盡相同。在我國寺院中,一般有“住持”(或稱“方丈”,是寺院負責人)、“監院”(負責處理寺院內部事務)、“知客”(負責對外聯 系),可尊稱“高僧”、“大師”、“法師”、“長老”等。佛門弟子依受戒律等級的不同,可分爲出家五衆和在家兩衆。出家五衆是指: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在家兩衆是指:優婆塞和優婆夷。佛教徒出家的俗稱“和尚”(僧)和“尼師”(尼),亦可尊稱“法師”、“師太”。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稱“居士”,可尊稱爲“檀越”、“護法”、“施主”等。
(六十四)佛教有什麼禮節?
1、“合十”,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爲禮,以示敬意。
2、“頂禮”。向佛、菩薩或上座行此禮。雙膝跪下,頭頂叩地,舒兩掌過額承空,以示頭觸佛足,恭敬至誠,就是俗話說的“五體投地”。
3、功課。在寺廟裏,僧尼每天的必修課爲朝暮課通,又名早晚功課,或五堂功課。一般,寺廟在早上4時就打催起板(起休號令),僧尼盥洗完畢,齊集在大雄寶殿,恭敬禮佛,端坐蒲團,聽候大鍾大鼓結束聲。隨後起立,隨衆念誦早課楞嚴、大悲、十小咒、心經等,這是二堂功課。晚課在下午4時左右,僧尼立誦彌陀經和跪念禮佛忏悔文,發願,回向,放蒙山,這是叁堂功課。回向的意思就是將自己念誦的功課,回歸向往使大衆都能親證佛果。社會上流行的“晨鍾暮鼓”成語,就是由佛教寺廟裏的早晚功課而來的。
4、五戒。指不可殺生,不可偷盜,不可邪淫,不可飲酒不可妄語。這叫做“方便五戒”。
5、大戒。又叫“比丘戒”,指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不著彩色衣服和不用化妝品、不視聽歌舞、不睡高床、不過午食、不蓄財寶,共十種根本戒。並由此擴充爲丘的250戒、比丘尼的348戒等。
過去,比丘和比丘尼受戒時,要在頭上燙12個香洞,現在中國佛教協會根據廣大教徒的意見,決定受戒時不必燃香疤,這主要是因爲佛製原來沒有這個規定,像東南亞佛教國家的僧人都不燙香洞和沒有香疤。
6、過堂。僧尼吃飯都要過堂,早晨、中午到“五觀堂”或“齋堂”用食。五觀之意爲:一是思念食物來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無虧缺,叁是防止産生貪食美味的念頭,四是對飯食只作爲療饑的藥,五是爲修道業而受此食。
在過堂時,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衆在兩邊就座。飲食之前,先要敲挂在寺廟走廊上的大木魚(梆)和葫蘆型鐵板(雲板)。梆是吃飯號令,又叫長魚。魚晝 夜均不合眼,隱喻佛徒修行也應精勤不息,廢寢忘食吃飯中間,如果需要添飯菜,應將空碗送到桌邊,由齋堂服務員添,不可出聲叫喚,碗筷應擺在桌邊放齊。如住 持和尚的筷子擱在碗邊上,表示他要對大衆講話;筷子放平,即不准備講話。過去,大寺廟因僧衆較多,多用"過堂"形式吃飯,並實行分食製。現在一般小廟,人 數不多,多采用四菜一湯共食製。佛教主張過午不食,現已有改變,多數僧尼爲了工作和學習,也吃晚飯,叫做“吃放參”。
(六十五)非佛教徒進入寺廟應注意什麼?
佛寺被佛教徒視爲清淨的聖地,所以,非佛教徒進入寺廟衣履要整潔,不能著背心、打赤膊、穿拖鞋。當寺內舉行宗教儀式或做道場時,不能高聲喧嘩幹擾。未經寺內職事人員允許,不可隨便進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爲了保持佛地清淨,嚴禁將一切葷腥及其製品帶入寺院。
對僧尼稱呼,可稱"師父",或在他們的職稱後加"師"字,如當家師、維那師、知客師等。習慣上可稱法師或師太。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問僧尼的尊姓大名。因僧尼出家後一律姓釋,出家入道後,由師父賜予法名。受戒時,由授戒師賜鄧戒名。因此,問們尼名字時,可問:"法師上下如何?"或"法師法號如何?"這樣便可得到回答。
另外,非佛教徒也不要主動與僧尼握手。因這不符合他們的禮節,們尼往往以"合十"爲禮。
(六十六)佛教平時都有一些什麼節日?
每一個宗教爲紀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對象,都訂有特殊的節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聖誕節、萬聖節、複活節等;伊斯蘭教有聖紀節、古爾邦節、開齋節等;道教有叁 元、叁清、叁會等節日;佛教也有許多特別的節日,其中以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臘月初八佛成道日、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爲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叁個佛教節日。
佛誕日除舉行浴佛法會外,另有一盛大的“行像”慶祝活動,也就是用裝飾華美的車子載著佛像巡行城市街衢,供民衆禮拜植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 佛成道日也會在寺院中舉行紀念儀式,特別是煮臘八粥供衆,已成爲民間的習俗;佛歡喜日爲盂蘭盆節,舉行供僧法會,提倡孝親報恩。
此外,中國還有許多佛菩薩的節慶,依時間先後有:
正月初一的彌勒菩薩聖誕、
正月初六的定光古佛聖誕、
二月十五的佛陀涅槃日、
二月十九的觀音菩薩聖誕、
二月二十一的普賢菩薩聖誕、
叁月十六的准提菩薩聖誕、
四月初四的文殊菩薩聖誕、
四月廿八的藥王菩薩聖誕、
五月初叁的伽藍菩薩聖誕、
六月初叁的韋馱菩薩聖誕、
六月十九的觀音菩薩成道日、
七月十叁的大勢至菩薩聖誕、
七月叁十的地藏菩薩聖誕、
九月十九的觀音菩薩出家日、
九月叁十的藥師佛聖誕、
十一月十七的阿彌陀佛聖誕、
十二月廿九的華嚴菩薩聖誕等。
在這些節日期間,大部份的寺院也會舉行紀念儀式,誦持與佛菩薩相關的經典或禮拜忏儀等。如代表歡喜的彌勒菩薩聖誕,正值新春佳節,一般寺院均舉行禮拜千佛法會,象征迎接彌勒菩薩早日降誕成佛,並以此賀年。
觀世音菩薩以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廣大悲願,受到民間普遍信奉,因此觀音菩薩聖誕、出家、成道紀念日,一般寺院均舉行觀音七,或禮拜大悲忏,或舉行有關觀音菩薩雕塑、畫像展等修持、紀念活動。另外,在民間也會舉行規模龐大的觀音廟會等節慶活動。
在藥師佛、阿彌陀佛聖誕時,寺院則舉行叁天至七天的佛七或藥師法會。在佛教裏,藥師法門強調的是現世的平安吉祥、消災延壽;修持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則 著重在將來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求得安穩解脫。可見一個重視“現生”,一個重視“往生”。總之,稱念彌陀聖號或藥師佛號,無非是藉此修持因緣,了生脫 死,解決人生“生”和“死”兩個最大的問題。
中國的佛教節慶,不但展現佛菩薩慈悲智能的精神,也反映佛教與中國民間固有思想、習俗相互融和發展的信仰特色。不過,佛教對節日的看法和世俗社會不太一 樣,例如夏安居、冬安居、每個月的六齋日或十齋日,也都算是節日。結夏、解夏、冬至、年朝是叢林極爲重視的四大節日,而一般信徒則于六齋日、十齋日自行持 齋、誦經、禮拜,甚至舉行放生植福。
自古以來,佛教最重視懷恩報德,不僅是報父母生養的恩德,更要報叁寶、師長長養慧命的恩德,因此寺院每逢祖師誕辰均舉行掃塔祭祖的法事,如《敕修百丈清規》即載有達摩忌、百丈忌及各寺曆代諸祖忌等儀式。
在佛菩薩聖誕時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主要是希望大衆在紀念、緬懷佛菩薩的慈心悲願、功德特質之余,還要能喚起信衆的宗教情操,激勵自己,提醒大衆學習並實踐佛菩薩的普濟精神。
(六十七)寺院中常見的法器法物都有什麼?
法器是龍天…
《佛教常識百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