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常識百問▪P20

  ..續本文上一頁耳目,大衆共遵的訊號,叢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爲准,例如晨鍾暮鼓以及各種報鍾、板聲等。寺院中用于莊嚴佛壇及祈禱、修法、供養、法會等各類佛事,或佛子所攜行的念珠、錫杖等修道資具,都是法器法物。茲將寺院道場常用的法器法物列舉如下:

  1、鍾:寺院爲報時、集衆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途分爲梵鍾與喚鍾兩種。

  2、鼓:有羯鼓、魚鼓、雲鼓、搖鼓、金鼓、石鼓、懸鼓等。依其用途可分爲:齋鼓(食時所用)、浴鼓(浴時所用)及誦經、梵呗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見于大殿前的左右兩方建鍾鼓樓,分別安置鍾、鼓,稱爲“左鍾右鼓”。又寺院每于晨昏擊鍾敲鼓,以警行者當勤精進,慎勿放逸,稱爲“晨鍾暮鼓”。

  3、鈴:在佛前誦經時所鳴打的法器。具有驚覺、歡喜、說法等叁義。鳴鈴以供養諸尊,稱爲振鈴。密教修法時,爲驚覺諸尊,或使其歡喜,即振鈴發聲。

  4、板:報知時刻或集會時敲打的器具。依其形狀稱爲雲板、魚板等。

  5、梆:爲禅林用來通知大衆入浴、齋食的鳴器。在古代禅林中,常懸挂于浴室,現今一般寺院則懸挂于齋堂外,以用來通知大衆用齋。

  6、木魚:誦經時所敲打,大衆誦經時,音聲隨其節拍而整齊劃一。此外,誦經敲打木魚,取意于魚的特殊習性,即不論在水中悠遊或靜止不動,眼睛都睜著不休息,佛門取其精進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7、引磬:俗稱小手磬。底部中央貫以紐,附木柄,以小鐵枹擊之,于誦經禮佛起止時擊之,以引起大衆注意之法器。

  8、大磬:大磬爲直徑叁十至六十余公分之磬,由維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禮佛,皆鳴叁下。

  9、铛子:法會唱贊時,與铪子配合板眼敲打,用以莊嚴節奏,爲板樂供養之一。

  10、铪子:法會唱贊時,與铛子配合板眼敲打。铪子不敲時兩片合攏,敲打時六指托之,放于胸前,所以又稱“平胸铪子”。

  11、铙钹:铙、钹原爲娛樂用的樂器,後被用于佛門中的伎樂供養,而成爲塔供養及佛供養的法器。

  12、如意:說法及法會之際,講師所持的法物,表示吉祥如意。原爲印度古時的爪杖,形狀如雲,或如手形,乃搔背癢所用,以其能補手不能到之處,而搔抓如意,故稱如意。

  13、拂塵:乃將獸毛、麻等紮成一束,再加一長柄,用以拂除蚊蟲之物,原系印度人拂除蚊蟲的工具,在佛門表示清除煩惱、塵垢的意思。

  14、香板:禅林中用以警策修行者的木板(形如寶劍),依使用目的不同而有諸多名稱:用以警策用功辦道者,稱“警策”香板;用以懲誡違規者,稱“清規”香板;用以警醒坐禅昏沈者,稱“巡香”香板;于禅七中使用者,稱“監香”香板。一般系由方丈、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維那、知客、糾察等職事持用。

  15、念珠:念珠乃念佛時計數之用,是功德、佛性、慈悲、善良、吉祥、圓滿、佛心的表征,除了可以提醒自己不做壞事外,也是美好的裝飾。

  除了上述所列之外,幢幡、蒲團、手爐、傳爐、香爐、金剛杵、戒尺、毗盧帽等,都屬法器法物之列。法器具有報時集衆、警策精進、伎樂供養、莊嚴道場等功能,如果敲打不如法,則會擾亂大衆,因此,司法器者應以“甯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來自我警惕。

   (六十八)寺院中都有一些什麼法事活動?

   法事是寺院道場重要行事之一。在所舉辦的法事當中,有的是自我忏悔的方式,如忏摩;有的是經大衆附議通過者,如布薩;有的是對大衆宣說佛法,如升座說法;也 有于新春時爲國家、檀那祈福祝禱者,乃至到山門迎春等;一年當中更有春秋二祭,及叁皈五戒、八關齋戒的多次舉行等,方便社會大衆參與修持。今略述數條于 下:

  1、布薩羯磨:僧團中,僧衆若有犯戒者,則于大衆前發露忏悔,稱爲“布薩”。凡與大衆有關的決策,須經大衆叁次決議通過,稱爲叁番羯磨。

  2、忏摩請戒:叁壇大戒中,每于登壇受戒前夕,由羯磨和尚引導戒子忏悔發願,以便身心清淨,納受戒體。

  3、護戒誦戒:僧團中受過菩薩戒的僧衆,每半個月誦菩薩戒法一次,借以勉勵自己不忘發心,行菩薩道。

  4、陞座說法:叢林中,大和尚晉山就職,或逢節日慶典,乃至平日對大衆說法,都稱爲陞座。陞座就是正式對外宣布、通告。例如新春陞座即正式昭告一年的行事。

  5、年慶祈禱:叢林中,在大年初一的早課時,大衆一起唱贊、誦經,爲國家祈禱國泰民安,爲護法檀那祈求福慧圓滿。所以〈寶鼎贊〉中有「端爲世界祈和平,地久天長」。

  6、山門迎春:叢林生活,僧衆平日不輕易走出山門,唯過年時,在初一到十五的某一天,早課後,由大和尚或監院領導大衆,從大雄寶殿到山門外巡禮參訪,藉此接觸大自然。

  7、上燈勝會:燈代表光明,點燈主要是點亮自己的心燈,因此,信徒在佛前點燈,是表示佛與人的心光互相輝映。一般寺院均在新春期間舉行上燈法會,江蘇省的揚州,有所謂:“十叁上燈,十八落燈,十九算帳,二十開張。”

  8、結夏解居:結夏就是結夏安居,日期爲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解居則于農曆七月十五日。另有冬安居,是于每年十月十五日至隔年一月十五日解居。

  9、大座講經:以講經爲主,講演前先唱香贊、鍾聲偈等,並有信徒請法等儀式,是一種解行並重的佛事法會。

  10、叁皈五戒:指皈依叁寶及受持五戒。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叁寶”,乃至“自性叁寶”,皈依即是肯定自己、尊重自己;受持五戒則是尊重別人、不侵犯別人的善行。

  11、八關齋戒:提供在家信徒學習出家生活,培養出離心,而于一日一夜遠離家庭,進住寺院,並持守八條戒。過去一般均于六齋日舉行,現在一般寺院均在星期日舉行,一個月舉行四次。

  12、家庭普照:以信徒家中爲聚會場所,一般均邀請法師主持並說法,透過輕松的佛法座談方式,增進參與者對佛法信仰的理解及解答有關信仰、行持上的疑問。

  13、春祭秋祭:指農曆四月清明法會與七月孝道月的報恩法會,稱爲春秋二祭。

  14、生亡普佛:指延生普佛與薦亡普佛。延生普佛用于消災、作壽、喜慶;薦亡普佛用于往生、超薦、冥壽。普佛者,即對叁世一切諸佛普遍恭敬,普遍禮請,普遍結緣的意思。

  15、叁時系念:元朝中峰明本禅師著。屬淨土法門,主要目的是藉著系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超薦亡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離業海,直證不退,圓滿無上菩提。

  16、蒙山施食:爲超度亡者舉行的施食法會,有大小蒙山之分。源于宋朝不動法師(也稱甘露法師)于蒙山所發起,後由上海興慈法師大力倡導,今日一般寺院大都于晚課後隨堂施放小蒙山。

  17、盂蘭盆會:是藉著供佛齋僧的功德,以解救餓鬼脫離苦趣,並且報答七世父母恩德的佛事法會。一般寺院道場均于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

  18、瑜伽焰口:施放焰口,能令餓鬼得度,也是對亡者追薦的佛事之一。除了施食,以解除餓鬼的饑虛之外,最重要的是爲他們說法、皈依、授戒,令其具足正見,不再造罪受苦,以祈早日脫離苦趣,成就菩提。

  19、水陸法會:中國佛教中,儀式最隆重、功德最殊勝的法會,著重對水陸衆生的普濟,除了施食,並有誦經持咒的法施,可令受苦衆生心開意解。

  弘法利生是寺院的使命,雖然接引衆生的法門很多,然而八萬四千法門,皆是不離佛語,重要的是,要能應機教化,應病與藥,如此才能示教利喜,接引衆生悟入佛的知見。

  五、人們常遇到的疑惑

   (六十九)佛教的存在對當今社會有什麼積極意義?

   答:剛才談到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區別時還有一點沒有談:佛教是人本的,而不像其他的宗教那樣是神本的。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立足于對現實人生的關懷。在 今天,佛教在我們現實人生中又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其實,只要叁寶還住世,只要寺院還存在,即使不能爲社會做點具體的工作,但至少可以爲大家提供一個精神 的家園,提供一個精神的休憩之所。我們每天在外面忙忙碌碌,有機會到寺院來靜一靜,反省一下,對于社會大衆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從計劃經濟到市場 經濟的變革,使社會中的貧富現象越來越懸殊,很多人連基本生存都無法保障,如何使社會的財富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使用?如何使那些有錢人象菩薩一樣慈悲衆生 呢?如果我們通過政府的力量來行使這樣的職責,目前還有一定的困難,但宗教團體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僧尼是獨身,沒有家庭拖累,不必爲自己的生計和 名利奔忙,可以更投入地做慈善事業。臺灣的證嚴法師在這方面做得特別好,慈濟在臺灣有四百多萬會員,無論是赈災扶貧,還是發展醫療事業,都做了大量的工 作,所以說,佛教對社會道德的重建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任何文化都離不開宗教的內涵,道德更是建立在宗教的理念之上。爲什麼說宗教是道德建立的基石呢?一方面,宗教使人有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宗教強調因果觀 念,如果沒有這兩者作爲行爲的約束,人們就會報著僥幸的心理去犯罪,使社會失去基本的製約。的確,法律能夠解決部分的問題,但執法者的能力和廉潔又直接關 系到法律的效用,而且,即使法律能對罪犯繩之以法,但破壞已經構成了,而宗教的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卻是防患于未燃,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另外,有關現代 人心靈健康的問題、環保的問題,情感的問題、家庭的問題,在佛法中都有非常好的、智慧的指導方式。

   (七十)如果不執著的話,是不是會過于消極?

   答:當我們認准一個目標時,我們可以隨著這種緣去努力。即使沒有執著,一樣能把事情做好,而且在做的過程中保有良好的心態;但如果我們執著于這件事的 話,就會被它的發展變化左右我們的情緒,傷害我們的心靈。佛法告訴…

《佛教常識百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提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