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每件事情的成敗都是由衆多條件組成的,只要我們懂得從因緣來分析,從事物發展的全 過程來認識,就不會一廂情願地執著于結果。
弘法也是同樣,過去的那些高僧大德們,雖然也在以各種方式救度衆生,但不會執著于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祖師雲:“做水月道場,空花佛事”,世間的一切都象 水中的月亮般虛幻。雖然如此,該做的事業還是要去做,該度的衆生還是要去度,因爲世間的衆生都在生死中沈淪,他們的痛苦需要有人幫助去解決,但做的時候又 不能對自己所做的事有所執著,不能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也是佛法中所說的空和有的關系,要認識到事物的空,但這種空不是虛無;同時也要認 識到事物的有,但這種有只是緣起的假相。只有正確認識到空和有的相互關系,我們才能夠將弘法和修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做事的時候也能體會到自在的感覺。
(七十一)如何正確地看待欲望?
答:自古以來,無論是世間的道德還是出世間的宗教都對欲望持否定的態度。傳統的宋明理學甚至將欲望和道德完全對立起來,提出“滅人欲,存天理”的主張。 以佛法的觀點來看,欲望從倫理的角度可分爲叁性:善的欲望需要發揚;惡的欲望需要壓抑;除此而外,還有非善非惡的欲望,如正常的生理需要等等,這些欲望本 身雖然沒什麼過患,但它們一旦和我們的貪嗔癡煩惱相應,就會介入惡的成分而變質。
發展科技的目的在于改善物質條件,它的進步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的便利,但同時也使人類的欲望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升級,造成了很多新的社會問題, 如環境保護的問題,道德滑坡的問題。現代青年奉行的是能掙會花的生活原則:拼命地掙錢,拼命地花錢,看起來似乎是工作、享樂兩不誤,但你們想過沒有,你們 在享樂中花掉的是什麼?花掉的是你們的生命!因爲掙錢是要花時間的,而時間就是生命。其實,一個人的基本生活可以用非常簡單的條件來解決,我們今天的很多 的需要並不是生命的真正需要,只是我們爲滿足攀比之心而産生的需要,或者說,是社會使我們産生的需要。社會要求你有舒適的住宅,要求你有符合身份的服飾, 要求你一擲千金。今天的人活得很累,因爲我們還有面子和虛榮需要去照顧,我們已經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迷失了方向。老子說:“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 盲,五味令人口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物質空前豐富的今天,我們沒有生産力的高度發展而獲得輕松,相反,我們比以往活得更累。當我們面對一桌豐盛菜肴 的時候,我們的味覺已完全被它們所麻醉;當我們面對閃爍著霓虹燈的街道時,我們的視覺已完全被它們所占據……我們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掙錢,結果,只是 享受了一些我們本可以不需要的東西,這樣的交換到底值得麼?
(七十二)佛教所講的“唯心”與哲學上講的“唯心”有什麼區別?
答:佛教講的唯心跟哲學上的唯心是不同的。首先,哲學上的唯心是以心作爲世界的第一性,而佛法是不建立第一因的;其次,唯心哲學中的心是常恒不變的,而 佛法所講的心是因緣和合的,是條件的組合。第叁,佛教盡管強調心在這個世界具有主導的作用,但並不認爲心與世界有先後派生的作用,佛教認爲有心就有境,有 境就有心,是一種相互依賴的存在。舉例來說,一個持刀殺人犯的犯罪根源是什麼?有人可能會認爲根源是這把刀,有了刀才會去殺人,那麼把刀毀掉是不是就不會 有謀殺事件發生呢?刀毀了,還可以用槍,用其它的凶器。犯罪的根源其實是在于我們的心,在于罪惡的、嗔恨的心。由此說明,心在任何事物的發展中都起著相當 重要的作用,我們要改變自己的行爲,要改變這個世界,就是要從心的改變開始。盡管心的作用很大,但它並不是獨立的,世界也不是由它而産生的。
(七十叁)爲了不麻煩別人,有時講了假話,這算“妄語”嗎?
答:佛教中所講的妄語也是有“級別”的,有大妄語、小妄語及方便妄語之分。去別人家裏,怕麻煩別人,自己沒有吃飯,卻說吃過了,這叫方便妄語。其目的不是爲了傷害和欺騙別人,也不是爲了個人的利益,這樣的妄語一般來說是沒什麼妨礙的。戒律裏有個案例,說一老比丘住在山裏,某日,一只被獵人追趕的野**從老 比丘面前跑過,當獵人追來詢問時,老比丘卻指了另外的方向。老比丘的做法完全是出于對野**的慈悲,雖是說了妄語,卻沒有罪過。若以菩薩戒來衡量,這樣的妄 語還有功德。在菩薩戒裏,菩薩爲了利益衆生,可以殺人,可以偷盜,甚至可以邪淫,但我們必須明確它的前提,必須沒有絲毫的利己之心摻雜在其中。
(七十四)當看到有人要殺人時,作爲學佛的人該不該去製止?
答:從聲聞乘戒律來看,當你看到別人殺人時,不想救並不算犯戒,自己殺人才算犯戒。聲聞戒是以止惡爲主,止惡是消極的行善,放生、救人則是積極的行善。 菩薩戒不僅強調消極行善,更重視積極行善。菩薩戒有“叁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作爲菩薩,當看到歹徒要行凶之時,不能袖手旁觀,而 要發慈悲心,甯願自己造業下地獄也不願他因此殺業承受無止境的惡報,以這樣的發心,菩薩雖殺人而不犯戒,且功德無量,這和俠客那種嫉惡如仇的殺人是完全不 同的。
(七十五)蚊子、蒼蠅是四害,學佛的人可不可殺害?
答:人們認爲蒼蠅、蚊子屬“四害”之列,不知道動物們把人類看成是什麼害?所謂害與不害是相對而言,即使是在骨肉至親之間,由于財産、利益的爭奪,彼此 也可能置對方于死地而後快。蒼蠅、蚊子並不是有意要傷害我們,它們只是出于本能,出于生存的需要。佛法所提倡的慈悲並不僅限于人類,而是包括一切衆生,動 物和昆蟲也是衆生,我們對它們也應有愛護之心。我們慈悲蚊子,其意義不僅在于尊重它們的生命,更是在長養我們的慈悲之心,完善並提高我們的人格。所以從佛 法的角度來看,即便是蒼蠅和蚊子也不可隨意傷害,在平日搞好環境衛生更爲重要。
(七十六)生氣、生病時非常痛苦,如何克服比較好?
答:當人處于生氣的狀態中,心就進入了煩惱的陷阱,往往不能有效地控製自已的情緒。我們爲什麼會生氣?多半是由我們的執著造成的。如果有人罵我們,可我 們不在乎,就不會生氣,反之,怒火就可能一觸即發。有人罵你是烏龜,你想烏龜是長壽的象征,他在祝福我長壽,你聽了還會生氣嗎?我們要觀想,一切都是假 名,別人就無法輕易傷害到我們。
當你非常生氣,以至于無法控製時,不發泄出來就要造成內傷,在這種情況下,不妨就發泄一下,比如摔打家裏不值錢的物品,找一個對象吵幾句,過後趕緊向人家道歉等等。
而生病就應上醫院。生病有身苦與心苦,凡人生病,除了身上病苦,心上也痛苦,有負擔放不下。特別是患了重病,心裏負擔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某些症患者不 知道病情時,還活得好好的,一旦知道後,很快便一命鳴乎,就是因爲精神也徹底崩潰了。真正修行有成就的人,生病時只有身苦,沒有心苦。聖者生病時身體一樣痛苦,但心裏沒有負擔。我們學佛人,要對肉體看淡些,要知道生命的無常,任何生命都免不了遭遇生老病死的過程,因而生病是很正常的,多念佛,內心平靜了。 沒有了精神負擔,也能促使病情的好轉。
痛苦也有身苦和心苦兩個方面,治療身體上的病變,可以通過醫療手段及生活上的調養。那麼,如何治療心理上的痛苦呢?現在的人往往采取轉移法,如喝酒、跳 舞、看電視、打麻將、購物等等,通過轉換環境來忘卻痛苦,但這些辦法能起到暫時的緩解與平衡作用,決不能究竟地解決問題。當一個人痛苦時,你讓他不痛苦; 一個人放不下時,你讓他放下,這都不現實。“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種煩惱都是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個人想要不煩惱,必須擁有良好的心態。而良好的 心態是建立在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上,我們要養成每天禅修、念佛的習慣,逐步地增長自己的定力。另外,還要不執著,對財富、感情、家庭都看得 淡些,因爲無論我們在乎的是什麼,它就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傷害到我們。要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只有找到痛苦的來源,從根本上解決它。
(七十七)經上講佛有大智慧。智慧和知識是兩回事,我很崇尚智慧,但是知識呢?
答:知識和智慧有關系,但的確不是一回事。近代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都開始推崇知識,覺得知識就是力量。但在曆史上,對知識曆來都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比如,儒家推崇知識,老莊就比較反對知識。《莊子》講,渾沌因爲有了知識就死掉了。佛法對知識也是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方面認爲"知之一字,衆妙之門",同時也認爲"知之一字,衆禍之根"。爲什麼會産生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呢?因爲知識本身就存在兩種不同情況,有健康的、正確的知識,也有不健康的、錯誤的知識。有的知識能導人以道德,導人以智慧;有的知識能導人以犯罪,導人以愚癡、妄想和煩惱。今天的學院教育所提供的知識,像財經會計等,基本上和做人沒有什麼關系,純粹就是生存的技能。所以說,對知識要一分爲二地看待,知識並不是越多越好。
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人們的知識確實是多了,但妄想也多,煩惱也多,痛苦也多。從生存的角度來說,掌握知識可以使我們更好地在社會上謀取職業。但從心靈健康的角度來說,我們就需要有所選擇,知識太多會使我們的心變得複雜,會使我們有更多的貪欲。今天這個世界,知識多得簡直要爆炸,你很容易了解到世界上任何角落發生的事情,因爲懂得太多了,妄想也就特別多。
佛法其…
《佛教常識百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