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常識百問▪P22

  ..續本文上一頁實是很重視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大乘佛教就鼓勵我們從五明處學。作爲一個菩薩,甚至要掌握世間上的一切知識,不僅僅是做人的知識,而且要知道各種生存的技能,只有掌握這些知識後,我們才有能力去幫助衆生,去度化衆生。但對于那些錯誤的、導人以愚癡、導人以犯罪的知識,我們又要遠離。如果你能運用智慧去處理所學的知識,那麼,知識就不會成爲你的障礙,反之,如果缺乏這樣的能力,某些知識就可能影響到你的心智的健康。

    (七十八)佛學也是可以發展的嗎?

   答:佛陀所說的一些根本原理是沒有什麼發展不發展的,像緣起、無常、無我、八正道、叁法印,在任何時空都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佛法所揭示的是世界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論社會如何進步,都離不開緣起的規律,離不開因緣因果的規律,離不開無常無我的規律,正因爲這些規律是不變的,所以,佛法的真理也是不變的。但佛法的弘揚形式和表現形式,則完全可以隨著不同時代和文化背景以某種特定的形式出現。以弘法爲例,在語言上可以采用英文、日文、梵文或其他各種文字,在表現形式上,可以通過錄音、錄像等多樣化的方式。所以,有可以變化的形式,也有不變的核心。

  

  (七十九)佛法與科學是怎樣的關系?

   答:佛法有佛法解決的領域,科學有科學解決的領域,不要把它們摻合在一起談。科學是一種工具,而佛法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觀念,是一種智慧。科學作爲工具,需要健全的精神去運用它,去指導它。如果沒有心靈健康的實踐者,科學就會成爲世界的禍害。所以佛法不排斥科學,只是教導我們站在一個客觀的立場來看待 科學的長處和不足,同時對科學給予正確的指導。

   另外,現在的科學還是偏向于對物質世界的改善。過去我們總認爲科學是萬能的,事實上是不是這樣?關于生命現象的知識,我們的確比以前掌握得更多,但對于精神領域的問題依舊是很無知。我們可以用手術刀把患病的胃切除,可當我們煩惱的時候,卻無法用手術刀把我們的煩惱切除。今天的人一味強調發展經濟,這種想 法是非常盲目的,發展的意義是什麼?發展是衆生的共業,是世界的潮流。但一味發展經濟爲我們帶來了什麼?生活水准是提高了,但社會道德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甚至出現了道德淪喪的傾向。發展還帶來了什麼?空氣的汙染,能源的過度開發,又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被破壞得滿目蒼痍,各種自然災害層出不窮,長此以 往,後果將不堪設想。在澳洲,隨便砍一棵樹或挖一塊石頭都是不行的,而我們卻爲了發展經濟把大片森林都毀滅了,我們的子孫後代又將以什麼作爲生存的資源?發展的利弊應當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待,發展不一定就是好事。

   至于武器和戰爭的問題,目前,人類所擁有的核武器足以把地球毀滅幾十次,通過發展核武器來互相製衡,是製止戰爭爆發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嗎?我們又怎樣才能 保證這些核武器會得到安全的保存?所以,不管科技如何發展,社會如何發展,關鍵還是要有健全的理念來指導,從這個意義上說,佛法和發展科技是不矛盾的。

  (八十)爲什麼要學佛?要怎麼樣學佛?

   答:學佛就是因爲人生有問題,沒有問題不必學佛。問題是什麼呢?也就是人生的煩惱、痛苦、困惑;還有是探究生死的問題、尋找生命的歸宿和人生的意義。如果不是帶著這些問題來學佛,往往會流于迷信,或功利的學佛。那樣的話,與學佛的本身是背道而馳的,比如佛教叫我們不要貪心,可我們帶著強烈的貪心來學佛,希望佛菩薩給我們這個那個,要了平安健康不夠,還要升官發財,這叫學佛嗎?

   (八十一)強盜要來殺我們,怎麼辦?

   答:當強盜要殺我們的時候,要不要送上去給他殺呢?當然不能,否則就是幫助他造罪,所以能避就應當避開。從法律的角度來看,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標准,在澳洲,即使小偷來家中行竊,也不能隨意地打他,否則就是侵犯他的人身權利,是犯法的行爲,所以,澳洲一些有錢人遇到竊賊時,往往不加製止,但中國就鼓勵和犯罪分子作鬥爭,還對見義勇爲的行爲進行表彰。從戒律的角度來看,也有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以聲聞戒的標准來說,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都不能殺害他人。但從菩薩戒的角度來說,當這個強盜會對很多人的生命構成傷害時,菩薩可以本著悲心將這個人殺掉。其中關鍵是看發心,菩薩必須是憐憫這個人在造下殺業後 長期沈淪于叁惡道中,爲避免他造業,甯願自己殺他,代他下地獄。如果有這樣的發心,菩薩是可以把殺他而不犯戒,不但不犯戒,而且還功德無量。我們還有知道,菩薩本著悲心殺人和俠客的嫉惡如仇是絕對不同的。

   (八十二)神與佛有哪些本質上的區別?

  答:從佛法來看,神還是在叁界之內,還有煩惱和生死,如基督教所說的上帝,僅僅是色界天的天主,將來還是要輪回的;而佛已經超脫了叁界,並徹底地斷除了煩惱和生死,永遠地出離了輪回,這應該是本質上的區別。當然,這是從佛教的角度上來說。

   (八十叁)世人把佛作爲神來祭拜,怎麼辦?

  答:的確很多人是將佛當作神來祭拜,但他能夠祭拜佛陀,總是有向善之心。作爲我們學佛的居士來講,應該將自己學到的佛法告訴他,讓他懂得怎樣來認識佛陀,懂得怎樣來學佛。

   (八十四)佛法對是非善惡的判斷是依何爲標准?

   答:善和惡,在佛教裏是如何來定義的呢?一種行爲不僅是對我們的現在有好處,還能惠及未來的生命,才可稱爲善的行爲。如果僅僅是對現在有好處,但對未來 卻是有害的,就不能稱爲善行。比如抽煙的人,當下是很開心,但從長遠來看,這樣的習慣卻能嚴重危害身體健康,所以就不能稱爲善行。當然,佛教所說的將來, 包括今生和未來的生生世世,當我們布施的時候,既能以自己的力量來回報社會大衆,也能幫助我們克服自己的貪心,更能因爲這樣的行爲爲未來生命種下善的種 子。反之,則是惡行,比如說偷盜,不僅現在時時要提心吊膽,不能堂堂正正地生活,這惡的種子還會繼續影響到來生。所以善惡的標准要結合現在和未來來衡量。

   至于是非的區別,在佛教裏也有判斷的標准。“是”就是真實的、正確的;“非”則是顛倒的、錯誤的。如果我們的認識是符合宇宙人生真相的,那它就是真實 的,“是”的;如果我們的認識不符合客觀的事實,而是出于我們的想當然,以黑爲白,指鹿爲馬,那它就是錯誤的,“非”的。“是非”還可以從道德的角度來評 判,有益于我們身心健康的,就是“是”;而不利于我們身心健康的,就是“非”。

   (八十五)爲什麼稱植物爲無情衆生呢?

  答:爲什麼稱植物爲無情衆生?因爲植物沒有覺知、沒有情感,所以是無情的;相反有覺知、有情感的動物則稱爲有情。

   (八十六)現代科學已發現植物有一定的知覺、情感和信息傳遞,如何來理解這一些現象?

   答:科學有這樣的發現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比如說含羞草,我們手一抓,它馬上就將自己的葉片收攏起來,很害羞的樣子,它所産生的這種現象和我們的理解、 我們的認識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當風吹過之時,樹葉也會搖頭,那麼,樹的搖頭和我們的搖頭是不是一樣的呢?我想,應該是不一樣的:以爲前者屬于物理性的反 應,而後者屬于精神性的反應,它們的現象雖然有相似之處,但性質是不同的。

   (八十七)有人認爲佛教徒是“禁欲主義者”,這種看法正確嗎?而學佛的目的是爲了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生,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矛盾?

   答:佛教對“欲”並不是絕對地否定。因爲欲望,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有善的一面,也有不善的一面。佛教反對我們縱欲,但並不壓製我們合理的、善良的 欲望。所謂禁欲,就是要以苦行來克服所有的欲望,而佛教從一開始就反對這種自苦其身的修行方式。對于在家居士來說,正常的、符合道德規範的欲望都是和修行 不違背的。

   至于快樂的問題,人類的快樂大體是來自于欲望的滿足,這是大多數人獲得快樂的途徑。而從佛法的修行上來說,快樂還可以通過禅定的修習而獲得,而且這種快 樂遠遠超過欲望滿足所帶來的快樂。所以,佛法在欲樂之外還提倡法樂,認爲學佛修行,應以追求法樂爲先,因爲法樂是平穩的、甯靜的。而欲望所帶來的快樂,會 帶來許許多多的副面影響。

  

   (八十八)既然人的自身有很多缺點,那爲什麼我們又要依靠自己呢?

   答:如果不依靠自己,那麼應當靠誰呢?很多事情是無法請別人幫忙的,口渴的時候,誰能代替我們喝水?自己渴了,就要自己喝茶才能解決;別人喝的茶只能解別人的渴。同樣的道理,我們每個人的煩惱都是自己的,所以,也只有自己去解決,推而廣之,人生的很多問題都是如此。人類的確有很多缺點,也正因爲如此,我 們才要克服自己的軟弱、克服自己的愚癡,克服人格上種種不足,這就是我們在修行中所要解決的。

  

   (八十九)目前的商業社會有很多欲望與欺騙,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或者是象日本禅師所說用空的思想去面對,那麼這樣做是否只是把無條件它接受下來?

   答:如果人家要欺騙我們,我們是不是就應該接受他的欺騙呢?有時如果我們接受他們的欺騙,那就有可能放縱他,對他是沒有好處的。在佛教的菩薩道修行中,方式有二,一種是攝,一種是折。攝,是慈悲、忍辱、包容,象白隱禅師的一般,他們的行爲與風采會感化許多許多的人;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折,就是懲罰他,讓他受罰而有所改變,但無論是攝還是折,都要從慈悲心,而非從嗔恨心出發。至于解決一件事情則沒有一定的方式,要靠你的智慧、方便善巧。…

《佛教常識百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提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