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常识百问▪P21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每件事情的成败都是由众多条件组成的,只要我们懂得从因缘来分析,从事物发展的全 过程来认识,就不会一厢情愿地执著于结果。

   弘法也是同样,过去的那些高僧大德们,虽然也在以各种方式救度众生,但不会执著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祖师云:“做水月道场,空花佛事”,世间的一切都象 水中的月亮般虚幻。虽然如此,该做的事业还是要去做,该度的众生还是要去度,因为世间的众生都在生死中沉沦,他们的痛苦需要有人帮助去解决,但做的时候又 不能对自己所做的事有所执著,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也是佛法中所说的空和有的关系,要认识到事物的空,但这种空不是虚无;同时也要认 识到事物的有,但这种有只是缘起的假相。只有正确认识到空和有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够将弘法和修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做事的时候也能体会到自在的感觉。

  

   (七十一)如何正确地看待欲望?

   答:自古以来,无论是世间的道德还是出世间的宗教都对欲望持否定的态度。传统的宋明理学甚至将欲望和道德完全对立起来,提出“灭人欲,存天理”的主张。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欲望从伦理的角度可分为三性:善的欲望需要发扬;恶的欲望需要压抑;除此而外,还有非善非恶的欲望,如正常的生理需要等等,这些欲望本 身虽然没什么过患,但它们一旦和我们的贪嗔痴烦恼相应,就会介入恶的成分而变质。

   发展科技的目的在于改善物质条件,它的进步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同时也使人类的欲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升级,造成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 如环境保护的问题,道德滑坡的问题。现代青年奉行的是能挣会花的生活原则:拼命地挣钱,拼命地花钱,看起来似乎是工作、享乐两不误,但你们想过没有,你们 在享乐中花掉的是什么?花掉的是你们的生命!因为挣钱是要花时间的,而时间就是生命。其实,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可以用非常简单的条件来解决,我们今天的很多 的需要并不是生命的真正需要,只是我们为满足攀比之心而产生的需要,或者说,是社会使我们产生的需要。社会要求你有舒适的住宅,要求你有符合身份的服饰, 要求你一掷千金。今天的人活得很累,因为我们还有面子和虚荣需要去照顾,我们已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方向。老子说:“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 盲,五味令人口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物质空前丰富的今天,我们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获得轻松,相反,我们比以往活得更累。当我们面对一桌丰盛菜肴 的时候,我们的味觉已完全被它们所麻醉;当我们面对闪烁着霓虹灯的街道时,我们的视觉已完全被它们所占据……我们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挣钱,结果,只是 享受了一些我们本可以不需要的东西,这样的交换到底值得么?

  (七十二)佛教所讲的“唯心”与哲学上讲的“唯心”有什么区别?

   答:佛教讲的唯心跟哲学上的唯心是不同的。首先,哲学上的唯心是以心作为世界的第一性,而佛法是不建立第一因的;其次,唯心哲学中的心是常恒不变的,而 佛法所讲的心是因缘和合的,是条件的组合。第三,佛教尽管强调心在这个世界具有主导的作用,但并不认为心与世界有先后派生的作用,佛教认为有心就有境,有 境就有心,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存在。举例来说,一个持刀杀人犯的犯罪根源是什么?有人可能会认为根源是这把刀,有了刀才会去杀人,那么把刀毁掉是不是就不会 有谋杀事件发生呢?刀毁了,还可以用枪,用其它的凶器。犯罪的根源其实是在于我们的心,在于罪恶的、嗔恨的心。由此说明,心在任何事物的发展中都起着相当 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行为,要改变这个世界,就是要从心的改变开始。尽管心的作用很大,但它并不是独立的,世界也不是由它而产生的。

  (七十三)为了不麻烦别人,有时讲了假话,这算“妄语”吗?

   答:佛教中所讲的妄语也是有“级别”的,有大妄语、小妄语及方便妄语之分。去别人家里,怕麻烦别人,自己没有吃饭,却说吃过了,这叫方便妄语。其目的不是为了伤害和欺骗别人,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这样的妄语一般来说是没什么妨碍的。戒律里有个案例,说一老比丘住在山里,某日,一只被猎人追赶的野**从老 比丘面前跑过,当猎人追来询问时,老比丘却指了另外的方向。老比丘的做法完全是出于对野**的慈悲,虽是说了妄语,却没有罪过。若以菩萨戒来衡量,这样的妄 语还有功德。在菩萨戒里,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可以杀人,可以偷盗,甚至可以邪淫,但我们必须明确它的前提,必须没有丝毫的利己之心掺杂在其中。

  (七十四)当看到有人要杀人时,作为学佛的人该不该去制止?

   答:从声闻乘戒律来看,当你看到别人杀人时,不想救并不算犯戒,自己杀人才算犯戒。声闻戒是以止恶为主,止恶是消极的行善,放生、救人则是积极的行善。 菩萨戒不仅强调消极行善,更重视积极行善。菩萨戒有“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作为菩萨,当看到歹徒要行凶之时,不能袖手旁观,而 要发慈悲心,宁愿自己造业下地狱也不愿他因此杀业承受无止境的恶报,以这样的发心,菩萨虽杀人而不犯戒,且功德无量,这和侠客那种嫉恶如仇的杀人是完全不 同的。

  (七十五)蚊子、苍蝇是四害,学佛的人可不可杀害?

   答:人们认为苍蝇、蚊子属“四害”之列,不知道动物们把人类看成是什么害?所谓害与不害是相对而言,即使是在骨肉至亲之间,由于财产、利益的争夺,彼此 也可能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苍蝇、蚊子并不是有意要伤害我们,它们只是出于本能,出于生存的需要。佛法所提倡的慈悲并不仅限于人类,而是包括一切众生,动 物和昆虫也是众生,我们对它们也应有爱护之心。我们慈悲蚊子,其意义不仅在于尊重它们的生命,更是在长养我们的慈悲之心,完善并提高我们的人格。所以从佛 法的角度来看,即便是苍蝇和蚊子也不可随意伤害,在平日搞好环境卫生更为重要。

  (七十六)生气、生病时非常痛苦,如何克服比较好?

   答:当人处于生气的状态中,心就进入了烦恼的陷阱,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已的情绪。我们为什么会生气?多半是由我们的执著造成的。如果有人骂我们,可我 们不在乎,就不会生气,反之,怒火就可能一触即发。有人骂你是乌龟,你想乌龟是长寿的象征,他在祝福我长寿,你听了还会生气吗?我们要观想,一切都是假 名,别人就无法轻易伤害到我们。

  当你非常生气,以至于无法控制时,不发泄出来就要造成内伤,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就发泄一下,比如摔打家里不值钱的物品,找一个对象吵几句,过后赶紧向人家道歉等等。

   而生病就应上医院。生病有身苦与心苦,凡人生病,除了身上病苦,心上也痛苦,有负担放不下。特别是患了重病,心里负担往往会导致病情加重。某些症患者不 知道病情时,还活得好好的,一旦知道后,很快便一命鸣乎,就是因为精神也彻底崩溃了。真正修行有成就的人,生病时只有身苦,没有心苦。圣者生病时身体一样痛苦,但心里没有负担。我们学佛人,要对肉体看淡些,要知道生命的无常,任何生命都免不了遭遇生老病死的过程,因而生病是很正常的,多念佛,内心平静了。 没有了精神负担,也能促使病情的好转。

   痛苦也有身苦和心苦两个方面,治疗身体上的病变,可以通过医疗手段及生活上的调养。那么,如何治疗心理上的痛苦呢?现在的人往往采取转移法,如喝酒、跳 舞、看电视、打麻将、购物等等,通过转换环境来忘却痛苦,但这些办法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与平衡作用,决不能究竟地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痛苦时,你让他不痛苦; 一个人放不下时,你让他放下,这都不现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种烦恼都是长期积累起来的。一个人想要不烦恼,必须拥有良好的心态。而良好的 心态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上,我们要养成每天禅修、念佛的习惯,逐步地增长自己的定力。另外,还要不执著,对财富、感情、家庭都看得 淡些,因为无论我们在乎的是什么,它就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伤害到我们。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只有找到痛苦的来源,从根本上解决它。  

    (七十七)经上讲佛有大智慧。智慧和知识是两回事,我很崇尚智慧,但是知识呢?

   答:知识和智慧有关系,但的确不是一回事。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都开始推崇知识,觉得知识就是力量。但在历史上,对知识历来都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比如,儒家推崇知识,老庄就比较反对知识。《庄子》讲,浑沌因为有了知识就死掉了。佛法对知识也是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方面认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同时也认为"知之一字,众祸之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因为知识本身就存在两种不同情况,有健康的、正确的知识,也有不健康的、错误的知识。有的知识能导人以道德,导人以智慧;有的知识能导人以犯罪,导人以愚痴、妄想和烦恼。今天的学院教育所提供的知识,像财经会计等,基本上和做人没有什么关系,纯粹就是生存的技能。所以说,对知识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人们的知识确实是多了,但妄想也多,烦恼也多,痛苦也多。从生存的角度来说,掌握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在社会上谋取职业。但从心灵健康的角度来说,我们就需要有所选择,知识太多会使我们的心变得复杂,会使我们有更多的贪欲。今天这个世界,知识多得简直要爆炸,你很容易了解到世界上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因为懂得太多了,妄想也就特别多。

   佛法其…

《佛教常识百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提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