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是很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大乘佛教就鼓励我们从五明处学。作为一个菩萨,甚至要掌握世间上的一切知识,不仅仅是做人的知识,而且要知道各种生存的技能,只有掌握这些知识后,我们才有能力去帮助众生,去度化众生。但对于那些错误的、导人以愚痴、导人以犯罪的知识,我们又要远离。如果你能运用智慧去处理所学的知识,那么,知识就不会成为你的障碍,反之,如果缺乏这样的能力,某些知识就可能影响到你的心智的健康。
(七十八)佛学也是可以发展的吗?
答:佛陀所说的一些根本原理是没有什么发展不发展的,像缘起、无常、无我、八正道、三法印,在任何时空都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佛法所揭示的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论社会如何进步,都离不开缘起的规律,离不开因缘因果的规律,离不开无常无我的规律,正因为这些规律是不变的,所以,佛法的真理也是不变的。但佛法的弘扬形式和表现形式,则完全可以随着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以某种特定的形式出现。以弘法为例,在语言上可以采用英文、日文、梵文或其他各种文字,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等多样化的方式。所以,有可以变化的形式,也有不变的核心。
(七十九)佛法与科学是怎样的关系?
答:佛法有佛法解决的领域,科学有科学解决的领域,不要把它们掺合在一起谈。科学是一种工具,而佛法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智慧。科学作为工具,需要健全的精神去运用它,去指导它。如果没有心灵健康的实践者,科学就会成为世界的祸害。所以佛法不排斥科学,只是教导我们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来看待 科学的长处和不足,同时对科学给予正确的指导。
另外,现在的科学还是偏向于对物质世界的改善。过去我们总认为科学是万能的,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关于生命现象的知识,我们的确比以前掌握得更多,但对于精神领域的问题依旧是很无知。我们可以用手术刀把患病的胃切除,可当我们烦恼的时候,却无法用手术刀把我们的烦恼切除。今天的人一味强调发展经济,这种想 法是非常盲目的,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发展是众生的共业,是世界的潮流。但一味发展经济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生活水准是提高了,但社会道德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甚至出现了道德沦丧的倾向。发展还带来了什么?空气的污染,能源的过度开发,又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被破坏得满目苍痍,各种自然灾害层出不穷,长此以 往,后果将不堪设想。在澳洲,随便砍一棵树或挖一块石头都是不行的,而我们却为了发展经济把大片森林都毁灭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又将以什么作为生存的资源?发展的利弊应当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发展不一定就是好事。
至于武器和战争的问题,目前,人类所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把地球毁灭几十次,通过发展核武器来互相制衡,是制止战争爆发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吗?我们又怎样才能 保证这些核武器会得到安全的保存?所以,不管科技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发展,关键还是要有健全的理念来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法和发展科技是不矛盾的。
(八十)为什么要学佛?要怎么样学佛?
答:学佛就是因为人生有问题,没有问题不必学佛。问题是什么呢?也就是人生的烦恼、痛苦、困惑;还有是探究生死的问题、寻找生命的归宿和人生的意义。如果不是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佛,往往会流于迷信,或功利的学佛。那样的话,与学佛的本身是背道而驰的,比如佛教叫我们不要贪心,可我们带着强烈的贪心来学佛,希望佛菩萨给我们这个那个,要了平安健康不够,还要升官发财,这叫学佛吗?
(八十一)强盗要来杀我们,怎么办?
答:当强盗要杀我们的时候,要不要送上去给他杀呢?当然不能,否则就是帮助他造罪,所以能避就应当避开。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在澳洲,即使小偷来家中行窃,也不能随意地打他,否则就是侵犯他的人身权利,是犯法的行为,所以,澳洲一些有钱人遇到窃贼时,往往不加制止,但中国就鼓励和犯罪分子作斗争,还对见义勇为的行为进行表彰。从戒律的角度来看,也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声闻戒的标准来说,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杀害他人。但从菩萨戒的角度来说,当这个强盗会对很多人的生命构成伤害时,菩萨可以本着悲心将这个人杀掉。其中关键是看发心,菩萨必须是怜悯这个人在造下杀业后 长期沉沦于三恶道中,为避免他造业,宁愿自己杀他,代他下地狱。如果有这样的发心,菩萨是可以把杀他而不犯戒,不但不犯戒,而且还功德无量。我们还有知道,菩萨本着悲心杀人和侠客的嫉恶如仇是绝对不同的。
(八十二)神与佛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
答:从佛法来看,神还是在三界之内,还有烦恼和生死,如基督教所说的上帝,仅仅是色界天的天主,将来还是要轮回的;而佛已经超脱了三界,并彻底地断除了烦恼和生死,永远地出离了轮回,这应该是本质上的区别。当然,这是从佛教的角度上来说。
(八十三)世人把佛作为神来祭拜,怎么办?
答:的确很多人是将佛当作神来祭拜,但他能够祭拜佛陀,总是有向善之心。作为我们学佛的居士来讲,应该将自己学到的佛法告诉他,让他懂得怎样来认识佛陀,懂得怎样来学佛。
(八十四)佛法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是依何为标准?
答:善和恶,在佛教里是如何来定义的呢?一种行为不仅是对我们的现在有好处,还能惠及未来的生命,才可称为善的行为。如果仅仅是对现在有好处,但对未来 却是有害的,就不能称为善行。比如抽烟的人,当下是很开心,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习惯却能严重危害身体健康,所以就不能称为善行。当然,佛教所说的将来, 包括今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当我们布施的时候,既能以自己的力量来回报社会大众,也能帮助我们克服自己的贪心,更能因为这样的行为为未来生命种下善的种 子。反之,则是恶行,比如说偷盗,不仅现在时时要提心吊胆,不能堂堂正正地生活,这恶的种子还会继续影响到来生。所以善恶的标准要结合现在和未来来衡量。
至于是非的区别,在佛教里也有判断的标准。“是”就是真实的、正确的;“非”则是颠倒的、错误的。如果我们的认识是符合宇宙人生真相的,那它就是真实 的,“是”的;如果我们的认识不符合客观的事实,而是出于我们的想当然,以黑为白,指鹿为马,那它就是错误的,“非”的。“是非”还可以从道德的角度来评 判,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就是“是”;而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就是“非”。
(八十五)为什么称植物为无情众生呢?
答:为什么称植物为无情众生?因为植物没有觉知、没有情感,所以是无情的;相反有觉知、有情感的动物则称为有情。
(八十六)现代科学已发现植物有一定的知觉、情感和信息传递,如何来理解这一些现象?
答:科学有这样的发现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比如说含羞草,我们手一抓,它马上就将自己的叶片收拢起来,很害羞的样子,它所产生的这种现象和我们的理解、 我们的认识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当风吹过之时,树叶也会摇头,那么,树的摇头和我们的摇头是不是一样的呢?我想,应该是不一样的:以为前者属于物理性的反 应,而后者属于精神性的反应,它们的现象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性质是不同的。
(八十七)有人认为佛教徒是“禁欲主义者”,这种看法正确吗?而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答:佛教对“欲”并不是绝对地否定。因为欲望,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有善的一面,也有不善的一面。佛教反对我们纵欲,但并不压制我们合理的、善良的 欲望。所谓禁欲,就是要以苦行来克服所有的欲望,而佛教从一开始就反对这种自苦其身的修行方式。对于在家居士来说,正常的、符合道德规范的欲望都是和修行 不违背的。
至于快乐的问题,人类的快乐大体是来自于欲望的满足,这是大多数人获得快乐的途径。而从佛法的修行上来说,快乐还可以通过禅定的修习而获得,而且这种快 乐远远超过欲望满足所带来的快乐。所以,佛法在欲乐之外还提倡法乐,认为学佛修行,应以追求法乐为先,因为法乐是平稳的、宁静的。而欲望所带来的快乐,会 带来许许多多的副面影响。
(八十八)既然人的自身有很多缺点,那为什么我们又要依靠自己呢?
答:如果不依靠自己,那么应当靠谁呢?很多事情是无法请别人帮忙的,口渴的时候,谁能代替我们喝水?自己渴了,就要自己喝茶才能解决;别人喝的茶只能解别人的渴。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个人的烦恼都是自己的,所以,也只有自己去解决,推而广之,人生的很多问题都是如此。人类的确有很多缺点,也正因为如此,我 们才要克服自己的软弱、克服自己的愚痴,克服人格上种种不足,这就是我们在修行中所要解决的。
(八十九)目前的商业社会有很多欲望与欺骗,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或者是象日本禅师所说用空的思想去面对,那么这样做是否只是把无条件它接受下来?
答:如果人家要欺骗我们,我们是不是就应该接受他的欺骗呢?有时如果我们接受他们的欺骗,那就有可能放纵他,对他是没有好处的。在佛教的菩萨道修行中,方式有二,一种是摄,一种是折。摄,是慈悲、忍辱、包容,象白隐禅师的一般,他们的行为与风采会感化许多许多的人;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折,就是惩罚他,让他受罚而有所改变,但无论是摄还是折,都要从慈悲心,而非从嗔恨心出发。至于解决一件事情则没有一定的方式,要靠你的智慧、方便善巧。…
《佛教常识百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