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中总的原则是:一要有慈悲心,二是看事情怎样可以处理的更圆满。还有另一个方面是看如何处理才会对他人有好处。你可以本着这三个原则去处理问题。
(九十)为亡者所烧的纸钱及其他用品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答:其实,这只是活着的人出于对死者的报答而采取的一种仪式,觉得应当让死者将生前的用品都带上,但他所在的世界是否需要这些用品?你给他带汽车,那里没有修公路还是开不了;你给他带电视,那里没有电视台也同样派不上用场。我们总觉得亡者在另一个世界也会有同样的物质需要,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真正对 亡者有益的是替他行善,诵经、供养三宝、救济社会,并将所修的共德回向给他,这样才能对他有所利益。
(九十一)士兵的使命就是服从命令,作为佛弟子,若遇到战争该怎么办呢?
答:如果从声闻乘的戒律来说,受了戒的佛弟子是不能杀生的,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哪怕是为了保卫国家。如果从菩萨乘的角度来说,战争就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若一个和平的国家遭受侵略,作为菩萨来讲,为了使侵略者不造下恶业,也为了使更多的人生活安定,纯粹是出于对众生的悲心去参加战争,也是可以的。 但必须明确的是,出发点应是慈悲心而不是嗔恨心。所谓非正义战争,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侵略别国,作为佛弟子来说,宁愿失去一切也不能参加这样的战争,否则,就会给未来的生命带来无尽的后患。
(九十二)在家学佛会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
答:既然是在家居士,当然还是可以正常地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只要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在五戒允许的范围内。吃素的问题也不定一非要坚持,能吃素当然最好,不能吃素的话,只要不杀生,吃三净肉也是可以的。所以说,学佛对我们的家庭生活是没有任何妨碍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佛使我们的道德得到了净化,使我们 的人格得到了升华,这对于维护家庭的和睦和幸福有着根本的保障。
(九十三)学佛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
答:很多人觉得学佛是逃避现实,什么是现实呢?我们一般人所说的现实,只是代表着一般世俗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比如结婚、成家、生孩子、找工作,赚钱,追名逐利。通常的行情是按这样生活方式去生活去追求,便是积极的人生,而出家通通放弃这些,于是人们便觉得出家是逃避现实。事实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一、学佛并不要求一定要出家,出家人在佛教徒中只占少数的一部分。而没有出家的在家佛教徒他可以和世俗一般人一样,过着常人的生活。至于出家人虽然放弃世俗的 生活及追求,但他有他的现实,他有他的生活方式。而论人生的追求来说,出家人则有更高的人生追求,他应该是为追求真理、为成就智慧而活着,为利益众生而活 着。又怎么能说出家人是消极避世的呢?
(九十四)自从学佛后,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对一切看得很平淡,这样的修行对吗?
答: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尽到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在家庭中,要当好父亲,当好丈夫,还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除了这些责任之外,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世界?平淡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平淡也可能意味着冷漠,对一切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态度就不对了。学佛的人要能够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现实人生,了知世事无常,如幻如化,但同时又要深信因果,发菩提心,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止恶行善,利益众生。
(九十五)学佛与不学佛到底有什么差别?
答:学佛和不学佛,本身就是种差别,当然是不一样的。
那么,学佛究竟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不学佛一样可以生存,通过工作和劳动可以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通过学习和娱乐可以改善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还可以信仰其他的宗教,为什么要学佛呢?关于佛法有很多定义,有的说佛教是文化,有的说佛教是哲学,有的说佛教是宗教,其实这些定义都不是很完全,佛法是究竟解决人 生痛苦、烦恼的方法,
有人会说,解决痛苦的方法很多,无聊了去看电视就是解决的方法,痛苦了去喝酒也是解决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只能使我们的痛苦得到暂时的转移,看完电视如何呢?一样还是无聊;酒醒之后依旧还是烦恼,可能还更烦恼,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
有人会说,物质条件的改善是解决痛苦的方法,如果那样的话,古代的帝王就不应有烦恼,因为他们集世间的财富和权利于一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么幸福是否就和这一切成正比呢?未必,帝王有帝王的烦恼,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可能比我们更烦恼,可见,改善外在的环境并不足以究竟解 决人生烦恼。
也有人会说,我还可以去信仰其他宗教。通过对神的祈求,通过外在的拯救能不能拔除我们的痛苦?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烦恼是来自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习气,来自我们往昔做造下的恶业,所以,我们只有铲除这一切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内心的困惑。没有烦恼的话,走到哪里都会自在,学佛和不学佛 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
(九十六)如何才能证明六道轮回?
答:六道轮回是人们最不容易相信的事,我们这代人所接受的都是唯物论的教育,人死如灯灭,死亡就意味着生命的消失。而六道轮回的理论却告诉我们:生命会在死亡后继续存在并以另外的方式得到延续。
常人的特点是什么?就是眼见为实:我能看见的,我能感觉的就是事实,反之,则不能作为事实来接受。现代人总是跟着感觉走,但很少会对自己的感觉做一番考察,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我们的感觉究竟是不是正确的?如果根据佛法来看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感觉既粗糙又错乱:首先是粗糙,我们的能感觉到事物非常有限, 很多东西我们无法感知,比如微观世界,如果不是因为放大镜的发明,我们永远都无法相信微观世界的存在;我们也看不到宏观的宇宙世界,如果不是因为望远镜的 发明,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宇宙的广大神奇。相反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以为千真万确是真实存在的,并不一定就是客观的真实。何必一定要我亲眼见到才是真实有的呢?
(九十七)佛教对善与恶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答:佛法对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善的行为不仅对眼前有利,更能对未来生命有所利益。我们说布施是一种善行,通过这一行为,能帮助我们克服自己的贪心和吝啬,使我们的人格得到净化和升华,同时,它还能为我们招感未来的福报。其次,善的行为不仅仅对自身有利,更能对其他众生有所利益,还是以布施为例, 我们在自己受益的同时,也给被帮助的人带去了利益。所以,我们衡量一种行为是不是善行,就可以用这两个标准去检验。而不善的行为同样可以用这两个标准去检 验:凡是不能对自己的现在及未来都有所利益的行为,凡是不能对自身及他人都有所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善的。所以,我们判断行为的善与不善,主要是根据它的果报 来判断。
在我们的生命里有一个清净的宝藏,那就是我们的佛性,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清净宝藏之外还有无明。我们的生命由清净和染污这两种东西构成,这两者都是无始的。佛性是无始的,无明也是无始的,所谓“无始无明”。无始也就是没有开始,在有情生命的流转过程中,贪、嗔、痴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常说“一念不觉”如何如何,事实上我们从来就没有觉悟过,是“念念不觉”。当贪心现起的时候,我们常常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就在它的指使下去贪了,我们的嗔恨、妒嫉、烦恼习气也 都是同样。我们的生命时常都是处在这种不觉的状态中,学佛就是要将这不觉的根源彻底铲除。佛法讲因缘,因为有这无始的无明,才会有贪、嗔、痴,才会造业, 才会流转。当生命中没有了这些染污后,就不会再有贪、嗔、痴的产生,因为因已经没有了,就象没有种子也就可能长出树来一样。
佛法是建立在因缘因果的基础上,善恶的标准也是建立在同样的基础上。我们了解生命的过去和未来,是以此来指导我们当下的行为,使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
(九十八)为什么在当代社会,佛教依然能深入民心呢?
答:因为社会需要佛教,而且佛教深入民心。其实并不是现在才开始深入的,佛教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延续至今,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接触到佛教的一些思想。在我们家人和周围的朋友中,会有学佛的信徒;在我们学习的传统文化中,更离不开佛教的影响。但这些只是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也不一定是正面的,甚至有一些歪曲的部分。所以一般人从这些表面的现象去认识佛教,往往会产生很多的误解。譬如我们看到周围的人来寺院烧香拜佛,会以为学佛是保佑平安的一种手段;我们看到少林寺的电影,会以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才代表了佛教的真正内涵;我们看到小说的鲁智深因为杀人而出家,又会以为那些和尚都是因为在社会上混不下去才去出家。所以,要对佛教真正有所了解,还是需要认真地学习。我个人认为,要想生活得没有烦恼,要想解脱人生的痛苦,要想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品味,要想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要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都可以从学佛入手,以佛法的智慧来解决这一切问题。
(九十九)**功为什么能蛊惑人心呵?
答:**功为什么能够如此蛊惑人心?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法的弘扬得太少了。如果大家都能够有机会接触佛法,就会有辨别正邪的能力,**功自然也就没有市场了。佛教界在九六年就开始批判**功,因为**功既依附佛教又贬低佛教,很多理论都是对信众的误导,只要稍有宗教常识的人都不会被蒙骗。所以, 要彻底消除**功的隐患,必须要从弘扬佛法入手,否则是很难从根本上发生作用。
(一零零)在人与人之间,有时能相处得很好,有时则相处不好,请问我们应怎样和众生结缘?
答:只要我们能以欢喜心去接纳一切人,以柔和心去理解一切人,以慈悲心去对待一切人,以恭敬心去尊重一切人,以感恩心去报答一切人,就能与众生结下善缘。《法华经》里讲到四个法门,其中就有欢喜和赞叹。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时满面春风,别人也就愿意来接近;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时愁眉苦脸,无形中就是将人拒于千里之外,即使和身边的人,也是咫尺天涯。所以欢喜心非常重要,但我们要恰到好处地赞叹他人的长处,不是虚伪的恭维,更不是拍马**,不要赞叹到别人坐立不 安。除此而外,供养也非常重要。人家有什么困难,我们应尽力地供养他,帮助他。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这几点,人与人之间就能和谐相处。
(一零一)人的自尊应该建立在什么上面?是金钱?是权力?是身体?是相貌?是社会地位?是知识多少?是本事?如果是建立在内心,那又是什么呢?
答:自尊应该要建立在我们的人格上,但也没有绝对的标准,比如说是共产党员,就要以党员的品行和德行来要求自己,只有在自己尊重自己的前提下,别人才能尊重你。有了这样的自尊后,就不会胡作非为。不是说,我长得特别漂亮,走路特别神气,就可以引以为荣的,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如果那样,等你老了、病了,就 没有自尊了吗?如果自尊是建立在金钱和地位上,那没钱就不自尊了?没有权力就不自尊?所以说,自尊不是自大自傲,而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是举止行为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原则。
(一零二)为什么通过修行便能认识宇宙的真理?修行的本质是什么?
答:人为什么会修行?为什么能认识宇宙的真理?要认识宇宙的真理,就需具备认识真理的能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否真实,是否全面,都是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就像有的人视力比较好,无论远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有的人是近视眼,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就看得模模糊糊。当我们戴上黄色的眼镜时,看到的, 世界就是黄色的;而当我们戴上绿色的眼睛时,看到的世界就是绿色的。同样的道理,要正确认识世界,就必须具备正确的认识能力。所以,西方十八世纪以来的哲学非常注重认识论。如果不注重认识,直接以本体论,以我们的经验和理性去认识,而这种经验和理性又是错误的,那无论我们怎样认识,永远都处在错误之中。为什么通过修行 能够认识宇宙?宇宙是无限的,要认识宇宙,就需要无限的智慧。我们现有的认识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而我们的知识又是经验的积累,它永远是有限的。一个人能学多少知识?哪怕是学到八十岁、学到八百岁,能将整个宇宙和世间的东西都学尽吗?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我们以这种有限的知识去认识宇宙,永远都是局限的!怎样才能开发出无限的认识能力?只有依靠般若智慧,修行正是为了开发这种我们本自具足的智慧。
我们不是为了修行而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开发智慧,这才是修行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零三)能否谈一下佛教对于未来中国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佛教应该对未来中国社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人类从十六世纪以来,一味地偏重物质文明的发展,因此,社会就成了经济和科技的社会,对物质的过分重视,造成了人类精神领域空虚迷茫和道德的堕落,而佛教的理论正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科学注重的是物质世界,而佛教注重的是精神世界,所以佛教对于净化社会人心,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佛教常识百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