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中總的原則是:一要有慈悲心,二是看事情怎樣可以處理的更圓滿。還有另一個方面是看如何處理才會對他人有好處。你可以本著這叁個原則去處理問題。
(九十)爲亡者所燒的紙錢及其他用品能夠起到什麼作用?
答:其實,這只是活著的人出于對死者的報答而采取的一種儀式,覺得應當讓死者將生前的用品都帶上,但他所在的世界是否需要這些用品?你給他帶汽車,那裏沒有修公路還是開不了;你給他帶電視,那裏沒有電視臺也同樣派不上用場。我們總覺得亡者在另一個世界也會有同樣的物質需要,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真正對 亡者有益的是替他行善,誦經、供養叁寶、救濟社會,並將所修的共德回向給他,這樣才能對他有所利益。
(九十一)士兵的使命就是服從命令,作爲佛弟子,若遇到戰爭該怎麼辦呢?
答:如果從聲聞乘的戒律來說,受了戒的佛弟子是不能殺生的,不管是出于什麼樣的理由,哪怕是爲了保衛國家。如果從菩薩乘的角度來說,戰爭就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若一個和平的國家遭受侵略,作爲菩薩來講,爲了使侵略者不造下惡業,也爲了使更多的人生活安定,純粹是出于對衆生的悲心去參加戰爭,也是可以的。 但必須明確的是,出發點應是慈悲心而不是嗔恨心。所謂非正義戰爭,就是爲了自己的利益去侵略別國,作爲佛弟子來說,甯願失去一切也不能參加這樣的戰爭,否則,就會給未來的生命帶來無盡的後患。
(九十二)在家學佛會不會影響到正常的家庭生活?
答:既然是在家居士,當然還是可以正常地談情說愛,結婚生子,只要我們的所作所爲是在五戒允許的範圍內。吃素的問題也不定一非要堅持,能吃素當然最好,不能吃素的話,只要不殺生,吃叁淨肉也是可以的。所以說,學佛對我們的家庭生活是沒有任何妨礙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學佛使我們的道德得到了淨化,使我們 的人格得到了升華,這對于維護家庭的和睦和幸福有著根本的保障。
(九十叁)學佛是對現實人生的逃避嗎?
答:很多人覺得學佛是逃避現實,什麼是現實呢?我們一般人所說的現實,只是代表著一般世俗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比如結婚、成家、生孩子、找工作,賺錢,追名逐利。通常的行情是按這樣生活方式去生活去追求,便是積極的人生,而出家通通放棄這些,于是人們便覺得出家是逃避現實。事實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一、學佛並不要求一定要出家,出家人在佛教徒中只占少數的一部分。而沒有出家的在家佛教徒他可以和世俗一般人一樣,過著常人的生活。至于出家人雖然放棄世俗的 生活及追求,但他有他的現實,他有他的生活方式。而論人生的追求來說,出家人則有更高的人生追求,他應該是爲追求真理、爲成就智慧而活著,爲利益衆生而活 著。又怎麼能說出家人是消極避世的呢?
(九十四)自從學佛後,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對一切看得很平淡,這樣的修行對嗎?
答:一個學佛的人,首先要盡到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在家庭中,要當好父親,當好丈夫,還要孝順父母;在社會上,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要處理好周圍的人際關系。除了這些責任之外,我們要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看世界?平淡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平淡也可能意味著冷漠,對一切漠不關心,事不關己高高挂起,這樣的態度就不對了。學佛的人要能夠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現實人生,了知世事無常,如幻如化,但同時又要深信因果,發菩提心,以積極的人生態度,止惡行善,利益衆生。
(九十五)學佛與不學佛到底有什麼差別?
答:學佛和不學佛,本身就是種差別,當然是不一樣的。
那麼,學佛究竟的意義在哪裏?我們不學佛一樣可以生存,通過工作和勞動可以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通過學習和娛樂可以改善我們的精神生活,我們還可以信仰其他的宗教,爲什麼要學佛呢?關于佛法有很多定義,有的說佛教是文化,有的說佛教是哲學,有的說佛教是宗教,其實這些定義都不是很完全,佛法是究竟解決人 生痛苦、煩惱的方法,
有人會說,解決痛苦的方法很多,無聊了去看電視就是解決的方法,痛苦了去喝酒也是解決的方法。但這些方法只能使我們的痛苦得到暫時的轉移,看完電視如何呢?一樣還是無聊;酒醒之後依舊還是煩惱,可能還更煩惱,所謂借酒消愁愁更愁。
有人會說,物質條件的改善是解決痛苦的方法,如果那樣的話,古代的帝王就不應有煩惱,因爲他們集世間的財富和權利于一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麼幸福是否就和這一切成正比呢?未必,帝王有帝王的煩惱,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可能比我們更煩惱,可見,改善外在的環境並不足以究竟解 決人生煩惱。
也有人會說,我還可以去信仰其他宗教。通過對神的祈求,通過外在的拯救能不能拔除我們的痛苦?俗話說,解鈴還需系鈴人,我們煩惱是來自無始以來的貪嗔癡習氣,來自我們往昔做造下的惡業,所以,我們只有鏟除這一切産生的根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們內心的困惑。沒有煩惱的話,走到哪裏都會自在,學佛和不學佛 的根本區別就在這裏。
(九十六)如何才能證明六道輪回?
答:六道輪回是人們最不容易相信的事,我們這代人所接受的都是唯物論的教育,人死如燈滅,死亡就意味著生命的消失。而六道輪回的理論卻告訴我們:生命會在死亡後繼續存在並以另外的方式得到延續。
常人的特點是什麼?就是眼見爲實:我能看見的,我能感覺的就是事實,反之,則不能作爲事實來接受。現代人總是跟著感覺走,但很少會對自己的感覺做一番考察,我們的感覺是否可靠?我們的感覺究竟是不是正確的?如果根據佛法來看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感覺既粗糙又錯亂:首先是粗糙,我們的能感覺到事物非常有限, 很多東西我們無法感知,比如微觀世界,如果不是因爲放大鏡的發明,我們永遠都無法相信微觀世界的存在;我們也看不到宏觀的宇宙世界,如果不是因爲望遠鏡的 發明,我們永遠都不知道宇宙的廣大神奇。相反在生活中我們看到的,以爲千真萬確是真實存在的,並不一定就是客觀的真實。何必一定要我親眼見到才是真實有的呢?
(九十七)佛教對善與惡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答:佛法對善惡的標准是什麼呢?首先,善的行爲不僅對眼前有利,更能對未來生命有所利益。我們說布施是一種善行,通過這一行爲,能幫助我們克服自己的貪心和吝啬,使我們的人格得到淨化和升華,同時,它還能爲我們招感未來的福報。其次,善的行爲不僅僅對自身有利,更能對其他衆生有所利益,還是以布施爲例, 我們在自己受益的同時,也給被幫助的人帶去了利益。所以,我們衡量一種行爲是不是善行,就可以用這兩個標准去檢驗。而不善的行爲同樣可以用這兩個標准去檢 驗:凡是不能對自己的現在及未來都有所利益的行爲,凡是不能對自身及他人都有所利益的行爲都是不善的。所以,我們判斷行爲的善與不善,主要是根據它的果報 來判斷。
在我們的生命裏有一個清淨的寶藏,那就是我們的佛性,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清淨寶藏之外還有無明。我們的生命由清淨和染汙這兩種東西構成,這兩者都是無始的。佛性是無始的,無明也是無始的,所謂“無始無明”。無始也就是沒有開始,在有情生命的流轉過程中,貪、嗔、癡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常說“一念不覺”如何如何,事實上我們從來就沒有覺悟過,是“念念不覺”。當貪心現起的時候,我們常常沒有感覺到它的存在就在它的指使下去貪了,我們的嗔恨、妒嫉、煩惱習氣也 都是同樣。我們的生命時常都是處在這種不覺的狀態中,學佛就是要將這不覺的根源徹底鏟除。佛法講因緣,因爲有這無始的無明,才會有貪、嗔、癡,才會造業, 才會流轉。當生命中沒有了這些染汙後,就不會再有貪、嗔、癡的産生,因爲因已經沒有了,就象沒有種子也就可能長出樹來一樣。
佛法是建立在因緣因果的基礎上,善惡的標准也是建立在同樣的基礎上。我們了解生命的過去和未來,是以此來指導我們當下的行爲,使我們更好地活在當下。
(九十八)爲什麼在當代社會,佛教依然能深入民心呢?
答:因爲社會需要佛教,而且佛教深入民心。其實並不是現在才開始深入的,佛教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延續至今,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氛圍裏,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就接觸到佛教的一些思想。在我們家人和周圍的朋友中,會有學佛的信徒;在我們學習的傳統文化中,更離不開佛教的影響。但這些只是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給我們帶來的影響也不一定是正面的,甚至有一些歪曲的部分。所以一般人從這些表面的現象去認識佛教,往往會産生很多的誤解。譬如我們看到周圍的人來寺院燒香拜佛,會以爲學佛是保佑平安的一種手段;我們看到少林寺的電影,會以爲"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才代表了佛教的真正內涵;我們看到小說的魯智深因爲殺人而出家,又會以爲那些和尚都是因爲在社會上混不下去才去出家。所以,要對佛教真正有所了解,還是需要認真地學習。我個人認爲,要想生活得沒有煩惱,要想解脫人生的痛苦,要想讓我們的生活更有品味,要想提高我們的思想境界,要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都可以從學佛入手,以佛法的智慧來解決這一切問題。
(九十九)**功爲什麼能蠱惑人心呵?
答:**功爲什麼能夠如此蠱惑人心?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法的弘揚得太少了。如果大家都能夠有機會接觸佛法,就會有辨別正邪的能力,**功自然也就沒有市場了。佛教界在九六年就開始批判**功,因爲**功既依附佛教又貶低佛教,很多理論都是對信衆的誤導,只要稍有宗教常識的人都不會被蒙騙。所以, 要徹底消除**功的隱患,必須要從弘揚佛法入手,否則是很難從根本上發生作用。
(一零零)在人與人之間,有時能相處得很好,有時則相處不好,請問我們應怎樣和衆生結緣?
答:只要我們能以歡喜心去接納一切人,以柔和心去理解一切人,以慈悲心去對待一切人,以恭敬心去尊重一切人,以感恩心去報答一切人,就能與衆生結下善緣。《法華經》裏講到四個法門,其中就有歡喜和贊歎。如果我們看到別人時滿面春風,別人也就願意來接近;如果我們看到別人時愁眉苦臉,無形中就是將人拒于千裏之外,即使和身邊的人,也是咫尺天涯。所以歡喜心非常重要,但我們要恰到好處地贊歎他人的長處,不是虛僞的恭維,更不是拍馬**,不要贊歎到別人坐立不 安。除此而外,供養也非常重要。人家有什麼困難,我們應盡力地供養他,幫助他。只要我們能夠做到這幾點,人與人之間就能和諧相處。
(一零一)人的自尊應該建立在什麼上面?是金錢?是權力?是身體?是相貌?是社會地位?是知識多少?是本事?如果是建立在內心,那又是什麼呢?
答:自尊應該要建立在我們的人格上,但也沒有絕對的標准,比如說是共産黨員,就要以黨員的品行和德行來要求自己,只有在自己尊重自己的前提下,別人才能尊重你。有了這樣的自尊後,就不會胡作非爲。不是說,我長得特別漂亮,走路特別神氣,就可以引以爲榮的,這些都算不了什麼,如果那樣,等你老了、病了,就 沒有自尊了嗎?如果自尊是建立在金錢和地位上,那沒錢就不自尊了?沒有權力就不自尊?所以說,自尊不是自大自傲,而是對自己人格的尊重,是舉止行爲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原則。
(一零二)爲什麼通過修行便能認識宇宙的真理?修行的本質是什麼?
答:人爲什麼會修行?爲什麼能認識宇宙的真理?要認識宇宙的真理,就需具備認識真理的能力。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否真實,是否全面,都是取決于我們的認識能力。就像有的人視力比較好,無論遠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有的人是近視眼,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就看得模模糊糊。當我們戴上黃色的眼鏡時,看到的, 世界就是黃色的;而當我們戴上綠色的眼睛時,看到的世界就是綠色的。同樣的道理,要正確認識世界,就必須具備正確的認識能力。所以,西方十八世紀以來的哲學非常注重認識論。如果不注重認識,直接以本體論,以我們的經驗和理性去認識,而這種經驗和理性又是錯誤的,那無論我們怎樣認識,永遠都處在錯誤之中。爲什麼通過修行 能夠認識宇宙?宇宙是無限的,要認識宇宙,就需要無限的智慧。我們現有的認識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而我們的知識又是經驗的積累,它永遠是有限的。一個人能學多少知識?哪怕是學到八十歲、學到八百歲,能將整個宇宙和世間的東西都學盡嗎?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我們以這種有限的知識去認識宇宙,永遠都是局限的!怎樣才能開發出無限的認識能力?只有依靠般若智慧,修行正是爲了開發這種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
我們不是爲了修行而修行,修行的目的是爲了斷除煩惱、了脫生死、開發智慧,這才是修行的真正意義所在。
(一零叁)能否談一下佛教對于未來中國將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答:佛教應該對未來中國社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人類從十六世紀以來,一味地偏重物質文明的發展,因此,社會就成了經濟和科技的社會,對物質的過分重視,造成了人類精神領域空虛迷茫和道德的墮落,而佛教的理論正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科學注重的是物質世界,而佛教注重的是精神世界,所以佛教對于淨化社會人心,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佛教常識百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