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其名曰佛。帝乃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使西域,寻求佛道。
十年,蔡愔等于中天竺大月支,遇迦叶摩腾,竺法兰,得佛像梵本经六十万言,载以白马,达洛阳,兰以沙门服谒见,馆于鸿胪寺。
十一年,敕洛阳西雍门外立白马寺,摩腾始译四十二章经,藏梵本于兰台石室,图佛像于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
综上所述,佛教来华,当在汉武之后,至明帝时天竺沙门来华,朝廷尊之,遂载之史籍,传于后世。其后西域译经大师相继东来,宣译佛经,华土有志之士也相继西行求法,于是释迦世尊的经教就渐渐在中国弘传流布了。
(十)能简单介绍一个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吗?
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后,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汉地佛教:佛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历来均以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派使去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之始。传播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中国内地营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洛阳市东10公里处的白马寺。东汉时绝大部分佛经都是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
佛教在中国的三国、魏、西晋各朝代时,主要传播活动仍是佛典翻译,魏都洛阳和吴国的都城建业是传播活动的中心。这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佛教教义的宣传、研究,为以后佛教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阶层人普遍信仰佛教,到处建有佛塔、寺院。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如 敦煌、云冈、龙门等古代的雕塑、壁画,都是这一时期开始建造的工程。这时有成就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344—413年)所译的佛典有384卷,内容正确,技巧精湛,对佛教发展贡献极大。还有西行取经最有成就的法显(337—422年),他游历了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30余国,所取回的佛典和撰写见闻,为佛教发展和研究古代中、南亚诸国史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南北朝时的梁武帝笃信佛教,他在位14年中,4次舍身入寺院为寺奴都由国家出钱把他从庙里又赎回来。梁武帝亲自讲经说法,撰写经文。梁朝有寺院2860所,僧尼82700余人。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在清除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到僧兵的援助。他即位后下诏在全国建寺院,设释经处,培养了大批佛教高僧、学者。这时最著名的僧人之一是玄奘(600—664年)。他历时19年,长途跋涉5万余里,去到印度取经,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并写出了《大唐西域记》见闻录。唐太宗推崇玄奘为“法门之领袖”,“千古而无对”。
北宋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中国和印度的僧人间传法交往络绎不绝。天禧五年(1021年),北宋佛教发展到顶峰,全国僧尼近46万人,寺院近4万座。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佛教仍保持一定盛况。元朝蒙古民族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僧侣,即位后自封“大庆法王”,亲自讲佛法,度僧道。利用佛教帮助他巩固初建立的明朝政权。清朝各位皇帝都崇信佛教,皇室崇奉藏传佛教,汉语系佛教仍在民间流行。清朝末年中国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佛学研究学者,如杨文会、欧阳竟无、大虚等。近代思想家如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等都受过佛学的影响,并对佛教思想提出了新的见解,把佛学思想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藏语意为“上师”。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西藏最著名的佛教建筑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文成公主入藏时为公主建的宫室,但建成现在的规模,是到17世纪才完成。
巴利语系佛教(上座部佛教)流传于我国云南省傣族、布朗族等地区,那里人民的佛教传统信仰与南亚佛教国(泰国、缅甸等)大致相同。大约是在7世纪中叶,佛教从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那里若干世纪以来,都能保持依照原始佛教的佛法、戒律和进修学的优良传统。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重新落实宗教政策,经过二十多年的恢复与发展,使得佛教在中国又显现出生机,出现了很多高僧大德与积累了一大批有发展的僧才。现有寺院上万所,僧众近十万人。
(十一)前面说到的玄奘,是不是为大家所知道的那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或“唐三藏”?
答:是的。但“唐僧”、“唐三藏”用在一个人身上却是错误的。唐是当时我国的国号,这两个名词现代语来说就是中国僧人,中国的三藏法师。对佛教中人,这本来是常识问题,但社会上误解的人太多了,不能不解释一下。
三藏法师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又称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在中国,对来印度、西域佛典,从事汉译的僧侣,常尊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如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人即有此称。
(十二)玄奘法师取经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对于人人都知道的玄奘法师,是用不着详细介绍的了。这一位孤征十七载、独行五万里、足迹遍于西域、印度百三十国而且留下一部不朽的游记--《大唐西域记》的伟大旅行家;这一位通达中印文字、洞晓三藏教理、由留学僧而最后主持当时印度最高学府--那 烂陀寺的讲席,受到了印度及西域各国国王和僧俗人民欢迎敬重的伟大的佛教学者;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事业,译出经论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约五十万 颂;他的系统的翻译规模、严谨的翻译作风和巨大的翻译成果,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了超前绝后的光辉典范。他的成就和贡献不仅在佛教方面,而且在学术方面,都 是非常重大的。他不仅比较全面地系统地译传了大乘瑜伽有宗一系的经论,而且把空宗的根本大经--《大 般若经》二十万颂也完全翻译过来;又把小乘说一切有部的重要论典几乎全译过来。另外,他又独得印度一位罕有的佛教天才大师护法菩萨的秘传之作,如和会空有 两宗的《广百论释》和编入《成唯识论》的护法正义,印度都无传本。由此可见,他实际上已成为印度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故在戒日王为他举 行的十八日无遮大会上,他高踞狮座,陈义立宗,无人敢出而与他对扬争锋。因此,大乘学者共尊他为“大乘天”Mahāyānadeva,即“大乘的神”,为祖国赢得了当时两大文明古国间学术上最高的荣誉。百余年后,日本僧人金刚三昧公元818年 前后在华游印时看见中印的僧寺中都画有玄奘所着的麻履即麻鞋及所用的匙、筋,以彩云烘托,“每至斋日辄膜拜焉”见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三及《续集》 卷二。可知印度当时佛教界已把玄奘的麻鞋当作佛的足迹一样敬重、供养了。一个学者在外国享到这样高的尊敬,除了各大宗教的教主,历史上尚无第二人。直到现 在日本佛教学者仍然认为玄奘法师这样的人才,只有中国这个伟大民族才能产生出来,玄奘法师确实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十三)历史上象玄奘法师这类人物,可否再介绍一、二?
答:再举法显和义净法师。前面提到,法显法师于公元399年, 以六十五岁高龄发迹长安,涉流沙、逾葱岭,徒步数万里,遍游北印,广参圣迹,学习梵文,抄录经典,历时多年,复泛海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经耶婆提今印度尼 西亚而后返国。时年已八十岁,仍从事佛经翻译。他著有《佛国记》,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义净法师稍晚于玄奘,取道南海去印度求法,经时二十五载,凡历三十余国,寻求律藏,遍礼圣迹。回国后翻译经律五十多部二百多卷,撰有《南海寄归传》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法显、义净和玄奘法师一样,都是以大无畏的精神,为法忘身,冒九死一生的艰险,为求真理而百折不挠,鲁迅称赞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确非过誉。他们为我们伟大民族争得了荣誉,为灿烂的东方文化增添了异彩,为佛教的发扬光大建立了不世出的奇勋。他们是不朽的翻译家、思想家和旅行家,他们对祖国文化的发展和提高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问:除前面所讲的几点之外,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从事佛典的翻译弘传,还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答:中国汉语系佛教翻译事业持续了十个世纪二至十一世纪,翻译过来的经律论三藏共有一千六百九十余部,六千四百二十余卷,著名的本国和外国来的译师不下二百人。除前面提到的诸人之外,如印度的昙无谶、佛驮跋陀罗、菩提流支,巴基斯坦的那崛多和施护,阿富汗的般若,柬埔寨的曼陀罗仙和僧伽婆罗,以及斯里兰卡的弘传密教的不空三藏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通过这样多的人持久不懈的辛勤努力,把佛教的声闻乘、性、相、显、密各系统的学说都介绍到中国来,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巨大宝藏。1954年中国全国文学翻译工作者会议上,作家协会主席茅盾在他的报告中说:“我国的翻译事业,是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我们的先辈在翻译佛经方面所树立严谨的科学翻译方法,及其所达到的卓越成就,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并且奉以为典 范”。毫无疑问,中国古代的翻译事业,给灿烂的汉…
《佛教常识百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