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其名曰佛。帝乃遣中郎將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使西域,尋求佛道。
十年,蔡愔等于中天竺大月支,遇迦葉摩騰,竺法蘭,得佛像梵本經六十萬言,載以白馬,達洛陽,蘭以沙門服谒見,館于鴻胪寺。
十一年,敕洛陽西雍門外立白馬寺,摩騰始譯四十二章經,藏梵本于蘭臺石室,圖佛像于西陽城門及顯節陵上。”
綜上所述,佛教來華,當在漢武之後,至明帝時天竺沙門來華,朝廷尊之,遂載之史籍,傳于後世。其後西域譯經大師相繼東來,宣譯佛經,華土有志之士也相繼西行求法,于是釋迦世尊的經教就漸漸在中國弘傳流布了。
(十)能簡單介紹一個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情況嗎?
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後,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于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曆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叁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漢地佛教:佛教傳入中國漢族地區,曆來均以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派使去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經》爲佛法傳入中國之始。傳播地區以長安、洛陽爲中心。中國內地營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洛陽市東10公裏處的白馬寺。東漢時絕大部分佛經都是在洛陽白馬寺翻譯的。
佛教在中國的叁國、魏、西晉各朝代時,主要傳播活動仍是佛典翻譯,魏都洛陽和吳國的都城建業是傳播活動的中心。這階段的譯經工作和對佛教教義的宣傳、研究,爲以後佛教發展打下了初步基礎。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各階層人普遍信仰佛教,到處建有佛塔、寺院。舉世聞名的佛教石窟藝術,如 敦煌、雲岡、龍門等古代的雕塑、壁畫,都是這一時期開始建造的工程。這時有成就的佛經翻譯家鸠摩羅什(344—413年)所譯的佛典有384卷,內容正確,技巧精湛,對佛教發展貢獻極大。還有西行取經最有成就的法顯(337—422年),他遊曆了印度、斯裏蘭卡等南亞30余國,所取回的佛典和撰寫見聞,爲佛教發展和研究古代中、南亞諸國史地,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南北朝時的梁武帝笃信佛教,他在位14年中,4次舍身入寺院爲寺奴都由國家出錢把他從廟裏又贖回來。梁武帝親自講經說法,撰寫經文。梁朝有寺院2860所,僧尼82700余人。
唐朝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唐太宗在清除割據、平息騷亂時曾得到僧兵的援助。他即位後下诏在全國建寺院,設釋經處,培養了大批佛教高僧、學者。這時最著名的僧人之一是玄奘(600—664年)。他曆時19年,長途跋涉5萬余裏,去到印度取經,共翻譯佛經75部1335卷,並寫出了《大唐西域記》見聞錄。唐太宗推崇玄奘爲“法門之領袖”,“千古而無對”。
北宋朝廷對佛教采取保護政策,中國和印度的僧人間傳法交往絡繹不絕。天禧五年(1021年),北宋佛教發展到頂峰,全國僧尼近46萬人,寺院近4萬座。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佛教仍保持一定盛況。元朝蒙古民族崇尚藏傳佛教,但對漢地佛教也采取保護政策。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僧侶,即位後自封“大慶法王”,親自講佛法,度僧道。利用佛教幫助他鞏固初建立的明朝政權。清朝各位皇帝都崇信佛教,皇室崇奉藏傳佛教,漢語系佛教仍在民間流行。清朝末年中國出現了一批著名的佛學研究學者,如楊文會、歐陽竟無、大虛等。近代思想家如康有爲、譚嗣同、章太炎、梁啓超等都受過佛學的影響,並對佛教思想提出了新的見解,把佛學思想研究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喇嘛藏語意爲“上師”。藏語系佛教始于7世紀中葉,當時的藏王松贊幹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兩位公主都帶去了佛像、佛經。松贊幹布在兩位公主影響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到8世紀中葉,佛教又直接從印度傳入西藏地區。10世紀後半期藏傳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紀中開始流傳于蒙古地區。此後的300多年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隨著佛教在西藏的發展,上層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權,最後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
西藏最著名的佛教建築布達拉宮,始建于7世紀文成公主入藏時爲公主建的宮室,但建成現在的規模,是到17世紀才完成。
巴利語系佛教(上座部佛教)流傳于我國雲南省傣族、布朗族等地區,那裏人民的佛教傳統信仰與南亞佛教國(泰國、緬甸等)大致相同。大約是在7世紀中葉,佛教從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那裏若幹世紀以來,都能保持依照原始佛教的佛法、戒律和進修學的優良傳統。
自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重新落實宗教政策,經過二十多年的恢複與發展,使得佛教在中國又顯現出生機,出現了很多高僧大德與積累了一大批有發展的僧才。現有寺院上萬所,僧衆近十萬人。
(十一)前面說到的玄奘,是不是爲大家所知道的那位到西天取經的“唐僧”或“唐叁藏”?
答:是的。但“唐僧”、“唐叁藏”用在一個人身上卻是錯誤的。唐是當時我國的國號,這兩個名詞現代語來說就是中國僧人,中國的叁藏法師。對佛教中人,這本來是常識問題,但社會上誤解的人太多了,不能不解釋一下。
叁藏法師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叁藏者的尊稱。又稱叁藏比丘、叁藏聖師,或略稱叁藏。在中國,對來印度、西域佛典,從事漢譯的僧侶,常尊爲譯經叁藏或叁藏法師。如鸠摩羅什、真谛、玄奘等人即有此稱。
(十二)玄奘法師取經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對于人人都知道的玄奘法師,是用不著詳細介紹的了。這一位孤征十七載、獨行五萬裏、足迹遍于西域、印度百叁十國而且留下一部不朽的遊記--《大唐西域記》的偉大旅行家;這一位通達中印文字、洞曉叁藏教理、由留學僧而最後主持當時印度最高學府--那 爛陀寺的講席,受到了印度及西域各國國王和僧俗人民歡迎敬重的偉大的佛教學者;他以畢生精力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事業,譯出經論一千叁百叁十五卷約五十萬 頌;他的系統的翻譯規模、嚴謹的翻譯作風和巨大的翻譯成果,在中國翻譯史上留下了超前絕後的光輝典範。他的成就和貢獻不僅在佛教方面,而且在學術方面,都 是非常重大的。他不僅比較全面地系統地譯傳了大乘瑜伽有宗一系的經論,而且把空宗的根本大經--《大 般若經》二十萬頌也完全翻譯過來;又把小乘說一切有部的重要論典幾乎全譯過來。另外,他又獨得印度一位罕有的佛教天才大師護法菩薩的秘傳之作,如和會空有 兩宗的《廣百論釋》和編入《成唯識論》的護法正義,印度都無傳本。由此可見,他實際上已成爲印度佛學發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故在戒日王爲他舉 行的十八日無遮大會上,他高踞獅座,陳義立宗,無人敢出而與他對揚爭鋒。因此,大乘學者共尊他爲“大乘天”Mahāyānadeva,即“大乘的神”,爲祖國贏得了當時兩大文明古國間學術上最高的榮譽。百余年後,日本僧人金剛叁昧公元818年 前後在華遊印時看見中印的僧寺中都畫有玄奘所著的麻履即麻鞋及所用的匙、筋,以彩雲烘托,“每至齋日辄膜拜焉”見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叁及《續集》 卷二。可知印度當時佛教界已把玄奘的麻鞋當作佛的足迹一樣敬重、供養了。一個學者在外國享到這樣高的尊敬,除了各大宗教的教主,曆史上尚無第二人。直到現 在日本佛教學者仍然認爲玄奘法師這樣的人才,只有中國這個偉大民族才能産生出來,玄奘法師確實是我們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十叁)曆史上象玄奘法師這類人物,可否再介紹一、二?
答:再舉法顯和義淨法師。前面提到,法顯法師于公元399年, 以六十五歲高齡發迹長安,涉流沙、逾蔥嶺,徒步數萬裏,遍遊北印,廣參聖迹,學習梵文,抄錄經典,曆時多年,複泛海至師子國今斯裏蘭卡,經耶婆提今印度尼 西亞而後返國。時年已八十歲,仍從事佛經翻譯。他著有《佛國記》,成爲重要的曆史文獻。義淨法師稍晚于玄奘,取道南海去印度求法,經時二十五載,凡曆叁十余國,尋求律藏,遍禮聖迹。回國後翻譯經律五十多部二百多卷,撰有《南海寄歸傳》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法顯、義淨和玄奘法師一樣,都是以大無畏的精神,爲法忘身,冒九死一生的艱險,爲求真理而百折不撓,魯迅稱贊他們爲中華民族的脊梁確非過譽。他們爲我們偉大民族爭得了榮譽,爲燦爛的東方文化增添了異彩,爲佛教的發揚光大建立了不世出的奇勳。他們是不朽的翻譯家、思想家和旅行家,他們對祖國文化的發展和提高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問:除前面所講的幾點之外,曆史上曾有許多人從事佛典的翻譯弘傳,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答:中國漢語系佛教翻譯事業持續了十個世紀二至十一世紀,翻譯過來的經律論叁藏共有一千六百九十余部,六千四百二十余卷,著名的本國和外國來的譯師不下二百人。除前面提到的諸人之外,如印度的昙無谶、佛馱跋陀羅、菩提流支,巴基斯坦的那崛多和施護,阿富汗的般若,柬埔寨的曼陀羅仙和僧伽婆羅,以及斯裏蘭卡的弘傳密教的不空叁藏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通過這樣多的人持久不懈的辛勤努力,把佛教的聲聞乘、性、相、顯、密各系統的學說都介紹到中國來,從而形成了中國佛教的巨大寶藏。1954年中國全國文學翻譯工作者會議上,作家協會主席茅盾在他的報告中說:“我國的翻譯事業,是有悠久曆史和光榮傳統的。我們的先輩在翻譯佛經方面所樹立嚴謹的科學翻譯方法,及其所達到的卓越成就,值得我們引以爲驕傲,並且奉以爲典 範”。毫無疑問,中國古代的翻譯事業,給燦爛的漢…
《佛教常識百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