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民族文化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在世界上是無可匹敵的。它是我們足以自豪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一。但是,我們還必須指出常常容易忽略然而非常重要的另外一面。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個兄弟民族在創造全民族的文化中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和出色的成績,在佛教方面尤其如此。西藏在吐番王朝時期,由于文成和金城兩公主的下嫁,引進了盛唐文化和佛教的信仰,並創製了通用至今的文字。到持松德贊時期,迎請了印度當 時最著名的顯教學者寂護、蓮花戒和密宗大師蓮華生等建寺立僧,從事系統的翻譯;同時又由沙州和向唐朝請去漢僧傳授禅宗,講經說法;到赤熱巴中即巴黎可足或彜泰贊普,815-836在位時,又迎請印度大德多人和西藏學者一起厘定譯名,校正舊有譯文,補譯大量經論。公元十世紀以後西藏開始了佛教後弘期。直到1203年印度超岩寺及各大寺被入侵軍破壞,叁四百年間印度和西藏兩地傳法求法的大德往來不斷。舉其最著名者,如出生于孟加拉的阿底峽尊者982-1053,是印度當時學德最高的大師,于1042年應請至藏,創立迦當派。其學說爲後來宗喀巴大師1357-1419所繼承,創立了格魯派即黃教,遍傳藏、漢、蒙廣大地區。又西藏的瑪爾巴曾叁度赴印學法,創立了迦舉派即白教,此派在明代曾長期掌握西藏地方政權。世界知名的 西藏聖人彌拉日巴即此派的第二代祖師。其余譯經傳法的大德難以備舉。自公元八世紀中葉至十叁世紀中葉五百年間,西藏譯出的叁藏經籍就已收入甘珠、丹珠兩藏計算,部數五千九百余種,分量約合叁百萬頌,約當漢譯一萬卷。在藏譯藏經中重譯甚少,故實際內容大大超過漢譯藏經。其中尤以空有兩宗的論典以及因明、醫方、聲明的著作和印度晚期流行的密教經論,數量龐大,爲漢譯所未有。由于藏文翻譯照顧到梵語語法的詞尾變化和句法結構,因而極易還原爲梵語原文,所以受到 現代佛學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另外,在清代曾進行滿文大藏經的翻譯。近代還發現西夏文大藏經以及回鹘文佛經的殘卷。還有,我國的傣族文化一向不爲人所知,解放後才發現傣族有非常豐富的傣文著作,其中即包含有南傳巴利叁藏的傣文譯本。由此可見,我國各族文字的大藏經是人類文化史上極爲罕有的巍峨豐碑,其中凝聚了多少世代人的聰明智慧和辛勤勞動,體現了我們民族的堅韌精神和偉大氣魄,這是我們可引以自豪的無價的精神寶藏。現在我國決定校勘出版《大藏經》作爲整理古籍的重要項目之一。這是我們佛教界值得引以爲慶的大喜事,也是國際文化學術界所衷心仰望、企盼已久的大喜事。
(十四)現在流傳下來的漢譯佛經是什麼情況?
答:現漢譯叁藏經典有1,692部,共6,241卷,統稱叁藏十二部,此外中國學者撰述收入藏內的有一千多卷。明代嘉興版大藏經又收集中國學者撰述5,600卷編爲續藏。近代日本也編印續藏,收集的也都是中國撰述的,共1,750部,7,140卷。
我國第一次刻本漢文大藏經是公元971年宋開寶四年刻本。在此以後,曆宋、遼、金、元、明、清幾個朝代,一千年之間先後有二十余次刻本。1936年在山西趙城縣廣勝寺發現金代公元十二世紀刻本大藏經,因此稱爲趙城藏。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時,企圖劫走這部法寶,爲八路軍搶救,犧牲了八位戰士,才保護下來。這部經現藏在北京圖書館。西安開元、臥龍寺藏有宋刻公元十二世紀碛砂板藏經,近代有影印本。明代政府刻的南本大藏經1372年開始在南京刻的和北本大藏經1410年開始在北京刻的,還有萬曆年間刻的方冊大藏經通稱嘉興藏現在還有留存。清代雍正、乾隆年間1735-1738刻的大藏經通稱龍藏,尚有經板留存。我國敦煌石窟所藏晉、魏、隋、唐人的寫經,自二十世紀初被發現後,很大部分被盜劫到國外,都是貴重的法寶,北京圖書館還藏有八千多卷。我國還有很多石刻佛經,最重要是房山縣石經山上的石經。那是公元七世紀初我國隋代靜琬法師開始刻的,一直繼續了千年之久。所刻經版,封存在九個石洞裏,和埋藏在塔下。1956年,中國佛教協會在政府支持下,費了兩年時間,將那裏的經版全部取出拓印了七份,現正在整理和研究中,計刻經一千余部,近叁千五百卷;並考證發現遼刻石經是以《契丹藏》爲底本,也就是久已失傳的《契丹藏》的複刻。房山石經是一部稀有的法寶。
(十五)聽說佛教的宗派很多,這方面的情況能介紹一下嗎?
答: 釋迦世尊住世之時,說法四十九年,皆隨衆生根機,方便立說,初無所謂宗派。大法東來,我國後世學者,見佛法如汪洋大海,爲便利修習計,各擇一條道路,以求專精。于是乃有各種宗派之形成。宗派的命名,有取法,有取人,有取地,各不相同。隨著大量經論的傳來,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與我國民族文化相接觸,經過長時期的吸收和消化,獲得了創造性的發展。公元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極盛時期,在這時期,思想理論有著新的發展,各個宗派先後興起,呈現百花爭豔的景象。
過去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現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叁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叁是天臺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禅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禅、淨、律、密八大宗派。
叁論宗(法性宗):叁論宗是由鸠摩羅什傳譯龍樹、提婆中觀學,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而奠定叁論宗的理論基礎。主要思想是透過“破邪顯正”、“真俗二谛”、“八不中道”、“涅槃世間”的道理,闡釋《般若經》“諸法空性”之義。其傳承法統爲龍樹-提婆須利耶蘇摩-羅什-僧肇-昙濟-僧朗- 僧诠-法朗-吉藏。羅什之後,因北魏太武帝滅佛,宗風不振,經僧朗的複興,至唐朝吉藏,完成叁論的注疏,又著作《叁論玄義》,集叁論思想的大成,因此被譽 爲叁論宗的開祖。該宗至唐中葉後,因天臺、唯識、禅宗的盛行而趨衰退。
法相宗(唯識宗、瑜伽宗):唯識宗乃通過分析“法相”而得出“萬法唯識”的結論,因之得名。唯識宗亦稱“法相宗”。根本經典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六經十一論。其學說承繼無著、世親印度瑜伽行派的理論,主要教義有唯識說、叁性說和五種姓說等。本宗由玄奘大師自印度傳譯一系列瑜伽 唯識的經論而奠定基礎,實際創宗者爲其弟子窺基,二傳弟子慧沼,盛極一時。該宗以義理繁瑣,晚唐後逐漸式微,直至清末民國間,因唯識富科學探討的意義,研 究者增多,如楊仁山、太虛大師、歐陽竟無等。
天臺宗:天臺宗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成立的佛教宗派。奉《法華經》爲根本經典,智者大師依據此經“會叁乘歸一大乘”的思想開展出“五時八教”的教相判釋,建立天臺宗的思想體系。本宗教學組織主要分爲教、觀二門。教相門爲一念叁千、性具善惡;觀心門有一心叁觀、叁谛圓融等。本宗法統傳承,初祖上推至龍樹菩薩,其次爲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祖師。隋朝四祖智顗(五叁八-五九七)以慧文、慧思的禅觀思想爲基礎,進一步依據《法華經》撰述《法華文句》、《法華玄義》及《摩诃止觀》,開創出具中國特色的教義及教判理論,乃天臺宗實際創立祖師。入唐後,唯識、華嚴創立並大興,天臺相形失色,直至中唐,九祖湛然提倡“無情有性”之說,使天臺宗風大振,後世稱其爲天臺中興之祖。唐武宗會昌法難及五代戰亂後,宗門式微,至北宋有四明知禮、慈雲遵式的弘揚複興,近世則有谛閑、倓虛及慧嶽等諸師的弘揚。
賢首宗(華嚴宗):此宗以《華嚴經》爲依據,顯示法界緣起,十玄六相的妙義,表現事事無礙相融相即的旨趣。唐初杜順和尚經立觀,爲此宗的初祖,智俨,法藏相繼之,法藏世稱賢首大師,爲此宗之集大成者, 故此宗又有賢首宗之稱。唐武宗及後周世宗二度法難,宗風衰微。近世研究者頗多。
禅宗:禅宗的“禅”,即梵語“禅那”的簡稱,原義是心念的專一。禅宗即因主張以禅爲生活中的修持而聞名。本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著稱,此思想乃根源于佛陀在靈鹫山拈花示衆,迦葉破顔微笑的典故,成就了“以心傳心”的美談,此後曆代祖師“以心傳心”次第傳承。
南朝時,菩提達摩攜付法衣缽東來,被奉爲中國禅宗初祖。再傳慧可,叁傳僧璨,至唐朝四祖道信,融和達摩所傳《楞伽經》禅法與《般若經》離言絕相之教,進一步 開展出“隨心自在”的禅修生活,成爲中國禅宗的基本風格。五祖弘忍發展道信倡導的修行與農耕結合,強調于日常生活中持守真心,成爲自然的農禅生活。中國禅 宗即在道信及弘忍師徒的弘傳下正式形成。其後分爲神秀、惠能二派,北宗神秀主漸悟說,南宗惠能主頓悟說。南宗因神會的力爭,乃逐漸取代了北宗地位,于中唐 後獨盛。六祖惠能的弟子有荷澤神會、青原行思、南嶽懷讓叁系,後二系更開演爲沩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派而成五家七宗,成爲中國禅宗的主流。禅宗重視心性的特殊教法,雖曆經唐末至明清各代的戰亂,仍能屹立不搖。今日國內外許多道場皆爲禅宗叢林,其影響之深遠可知。
淨土宗:淨土宗以專念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得名。根本經論爲《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等叁經一論。主要思想可歸納爲信、願、行叁資糧--由信發願,由願起行。行則包括四種念佛、十六種佛觀、發叁種心、修五念門等種種法門,其中尤以念佛法門,仗佛願力接引往生,叁根普被,而稱爲易行道。
本宗的弘揚以…
《佛教常識百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