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八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P4

  ..续本文上一页三宝赐给自己痛苦、压力和不顺,请护法神给自己制造一些违缘,以强化自己的心力,提高修行的境界。

  

  以上内容,是出座以后的修法,也即世俗谛当中的修法。

  

  很多人以为,烧香拜佛或捐钱做慈善就是佛法融入生活,其实这些只是佛法融入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最肤浅、最表面的一部分。真正的佛法融入生活,就是修皈依、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与空性见等等,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这些方法,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

  

  (二)胜义谛的方法

  

  只有在证悟空性以后,才能真正以胜义谛的方法对治痛苦。证悟空性的人,能深深体会到,现实生活就像一场梦。在梦里梦到父母或亲人死亡,悲恸欲绝、生不如死之际,若能突然从梦中醒来,则不需要任何对治与安慰,痛苦一下子就消失无踪了。如果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梦中,或理论上知道,却没有亲身的感受,痛苦就不是那么容易化解;但在尚未证悟空性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训练、观修:通过中观的推理方式,把给自己制造痛苦的外境,或者感受痛苦的内心断定为空性。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痛苦和幸福本身,只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是精神的一种表现,并不仅仅是敌人、灾难等外境造成的。外界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物质都没有痛苦,痛苦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当中。如果没有感受,痛苦也没有立足之地,因而也就不可能成立。一切都如梦如幻,都是心的一种现象而已。

  

  有智慧的人,是往内追求幸福,寻找痛苦的根源。他们知道:外界物质只是临时的助缘,幸福和痛苦的种子缘起,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因为方向正确,所以最终彻底断除了痛苦,得到了绝对的幸福与自由——解脱。而凡夫却会往外寻找根源。因为寻找的方向错了,所以永远无法了断痛苦,于是世世代代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就是凡夫和圣者的差别,

  不是仅仅通过逻辑或者理论来推断、说服自己,而是让心静下来,用闭关入座的方式去观察自心。心里不要有任何杂念,不追究过去,也不迎接未来。本来过去的心已经消失不复存在;未来的心尚未诞生,如果有一颗心,那只会是当下一瞬间的心。那我去看看它是否存在呢?如果之前的加行修得好,就能在观察的同时一下子明白,当下的心就是光明、空性。虚幻的痛苦表象背后的本来面目,也像《定解宝灯论》中所讲的一样,像藏地高原清澈、纯净的虚空,一切都是空性。阿底峡尊者在中观论著里面也讲过:心的本性,就像秋天的天空。秋天的虚空,是如此的碧蓝通彻、一无所有。在这一瞬间,所谓的痛苦早已化为烟云,荡然无存且无影无踪了。

  

  本身证悟是非常容易的,可惜我们没有修加行,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没有积累资粮、忏悔罪业,所以静下来就是昏沉、困倦。

  

  证悟境界不稳固的人,在没有寻找心的本性的时候,又会回到世俗当中,内心的烦躁与痛苦又会产生。就这样在梦幻与现实,胜义谛和世俗谛当中穿越,直到境界稳固为止。

  

  如果你迫切希望能尽快进入这种状态,让所有痛苦一下子消失,就要好好修加行。妄图不修加行,而通过其他方式直接进入这种状态,是永远不可能的。

  

  所有修法最后的结果,就是把痛苦转化为修行的助缘、顺缘与力量。如果达到这个标准,就是修好了菩提心和出离心。很惭愧,我也没达到这个标准,但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修行、一起成长。没有一个凡夫,是一开始就达到标准的,也没有一个人永远达不到这个标准,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本来凡夫在一起,相互间肯定会发生一些摩擦,从而引起大大小小的痛苦。除了佛菩萨以外,连阿罗汉都做不到永远只给他众带来幸福,而不制造痛苦,凡夫就更不用说了。

  

  痛苦虽然会让人难受,但如果懂得窍诀和方法,就能使我们的修行有收获、有进步,能让我们的心灵有所提升,并且充满欢喜。当欢喜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肉体上的病痛也能被压制、覆盖,变得不再明显,心胸也更为宽广、坦荡,面对痛苦不会过分计较,与人相处也更加愉快,所以我们应该以包容甚至欢迎的态度来接受痛苦。就像针灸治疗,虽然病患者要承受针刺的苦楚,但大家仍然愿意花钱去买这种痛苦,因为我们知道,痛苦可以换来健康。同样,我们现在的痛苦,不需要花钱去买,通过直面痛苦、转化痛苦,就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健康、幸福,甚至解脱。

  

  但缺乏智慧与勇气的人通常会害怕和逃避痛苦,一辈子的努力奋斗,就是为了逃避今生的痛苦,而没有想到来世的解脱,原因都是不了解痛苦的本质与作用,是内心脆弱的表现。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心胸越来越狭窄——怕自己以后生活出问题、家庭出问题、老的时候出问题。因为愚痴与恐惧,就会不由自主地拼命造业。通过上述的修行,就能断除这样的思维方式,从此勇敢地面对痛苦,与人相处心胸也会更加宽广,生活处处充满了愉快的氛围。

  

   虽然用大圆满的方法去面对痛苦是最有效的,但前面讲的胜义谛方法,也即中观的逻辑思维推理,特别是中观的修行体会,有时候与大圆满也没有太大区别。但高深的理论与修法,我们暂时也不见得用得上。对很多人来说,这个修法简单又具体,所以比大圆满、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都重要。

  

  佛经中所说的末法时代,就是指现代社会。在末法时代,人必须要这样修法才能前进。即使理论再好,正知正见再高,遇到痛苦和压力的时候,我们也没办法前进,因为我们修行的能力很弱小。若能应用这些窍诀,就能借助痛苦、违缘的力量往前走,这样连痛苦都可以转化为动力了。

  

   大家要重视这个修法,要如理如法地去修。通过这些方法,就能让痛苦既不会折磨自己太久,也不会成为修行退失的违缘。

  

  如何面对幸福

  

  一、幸福也需要佛法

  

  凡夫面对痛苦的时候,因为无法承受,痛苦就成为修行的阻碍,生活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同样,因为过去的福报,而得到一些“幸福”——发财、升官、有名声的时候,若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就会心生傲慢,继而歧视乃至欺负社会底层的人或其他生命。

  

  傲慢心最大的坏处和负面作用,就是自以为超越一切,自视清高、目中无人,最终丧失恭敬心。另外还会产生一种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感觉不到修行与解脱的重要性,从此更加沉迷于物质享受,没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别人劝他念阿弥陀佛、好好修行。他会回答说:我现在各方面都一帆风顺、毫无缺憾,为什么还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就这样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更不愿精进修行。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很有代表性的现象。

  

  在这些烦恼的操控下,修行也会变得艰难起来,所以凡夫的修行道路是荆棘满布、障碍重重的。若想修行一帆风顺,必须要有一些对治的方法。

  

  凡夫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世间知识——怎么挣钱,怎么生活等等,但因为没有经过闻思,没有接受佛教教育,在解脱等深层次的人生问题上一无所知,所以价值观是错误且颠倒的——只看眼前,不去思考更长远的问题。不了解金钱、物质等身外之物的本质,最终导致傲慢心与懒惰思想的滋生。

  

  很多人比较向往中庸的生活——既不是很痛苦,也不是很幸福,平平淡淡地过日子,同时好好修行。但即便是这种普普通通的生活,也不一定是长久的,因为生老病死等八大痛苦,谁都无法避免,更何况保不准还会出现一些大起大落的人生,如果没有佛法,我们将如何面对?

  所以,不仅面对痛苦的时候需要佛法,面对幸福的时候也需要佛法,以佛法的智慧与力量去面对幸福,把幸福分享给众生,幸福就不会成为修行的障碍。

  

  如果没有佛法的教育和修行,面对痛苦,人一般还能承受;面对幸福,却很难保持从容淡定。因为再苦,心里还抱着一丝希望;有钱、有权、有名的时候,人就会狂妄自大、忘乎所以,无法再和以前一样平平淡淡地过普通人的生活,更无法静下心来闻思修,整日过着奢侈的生活,减损自己的福报。

  

  很多人自来就羡慕有钱人的生活,他们错误地认为:物质生活会给自己带来所有的幸福;再加上后天西方物质主义思想的侵蚀,更是不遗余力地追求物质享受。但除了一些懂得佛法,并努力修行的人以外,很多有钱人不但不觉得幸福,反而比一般人更浮躁、更痛苦。如果深究有钱人挣钱、花钱的渠道,或许会发现其背后都是无边的恶业,这又何谈什么福报呢?

  

  所以,佛陀和很多成就者都告诉我们:三界当中,尤其是欲界众生,没有绝对的幸福。虽然现实生活当中存在幸福,但这些幸福都是短暂的、相对的,其中包含着不幸福的种子。

  

  无论现实生活当中短暂的幸福,或是超越轮回以后永久的自由幸福,都不是来源于外在的物质生活,而是来源于内心的安静与自由。当心里有嗔恨心、自私心、贪欲心时,就不会自由。要得到终极、永恒的自由,就必须祛除内心当中的贪嗔痴慢。

  

  若有佛法甘霖的浸润,人生再怎么大起大落,都能保持平稳的心态。

  

  二、具体方法

  

  具体的方法,还是闭关打坐。此处所说的闭关,不是两年三年或几个月的闭关,而是每天一到两个小时的闭门修行。

  

  (一)世俗谛的方法

  

  1、首先按照《普贤上师言教》中讲的寿命无常的道理来思维:我现在虽然发财了,但这些财产只是因过去的小小福报而带来的,它们随时都可能失去,所以我不能执着这些钱财,更不能心生傲慢。还要思维:今生的钱和地位,都是相对的,我走的时候,全部都只能归零,和我降临人世的时候完全一样,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只是多了一大堆杀盗淫妄的罪业。我不能因为一点点世间小福报,就愚蠢到不修行、不学习的地步,而是要更加精进地闻思修行、利益众生。

  

  这样反复思维之后,就能把傲慢心降低。当然,只有在证悟一地以后,才能断除傲慢心的种子。

  

  寂天菩萨…

《慧灯之光八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